濁上變去
濁上變去(濁上歸去)是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學的術語,是中古漢語聲調變化的三種主要現象之一,指聲母為全濁的上聲字改讀去聲(而次濁上字聲調和清上字相同)。
時間
編輯濁上變去很早出現,漢魏時期就可以找到痕跡[1]。晚唐李涪《切韻刊誤》云:「吳音乖舛,不亦甚乎!上聲為去,去聲為上。」指出「辯、舅、皓」等字《切韻》歸上聲不妥。李氏以《切韻》為吳音固然謬誤,但透露出《切韻》的全濁聲母上聲字在李氏方言裏已變為去聲[2]。明確把全濁上聲字跟有關的去聲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編排在一起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3]。
範圍
編輯濁上變去現象在官話、贛語、大部分湘語中都很規律;而吳語、閩語、客家話、粵語則多保留陽上調類,或古全濁上字和次濁上字的白讀音有共同演變行為,但不一定單獨成調類,如客家話古濁上字的白讀音多併入陰平;北部吳語古濁上字的白讀音多歸陽去;建陽陽上歸陰去,閩南陽上歸陽去,沙溪陽上歸陽入,閩北大部陽上根據聲母類型派入陰去、陽去、陽入甚至陰平。一些學者就以濁上變去現象的同言線為漢語七大方言的一項分組依據[4]。
例如[5]:
漢字 | 中古音 | 漢語拼音 | 官話 北京話 |
官話 揚州話 |
湘語 長沙話 |
贛語 南昌話 |
湘語 東安話 |
吳語 蘇州話 |
吳語 溫州話 |
閩語 潮州話 |
客家話 梅縣話 |
粵語 廣州話 |
---|---|---|---|---|---|---|---|---|---|---|---|---|
島 | 清上 | dǎo | ⊂tau[6] | ⊂tɔ | ⊂tau | ⊂tau | ⊂təu | ⊂tæ | ⊂tɜ | ⊂tau | ⊂tɔ | ⊂tou |
老 | 次濁上 | lǎo | ⊂lau | ⊂lɔ | ⊂lau | ⊂lau[7] | ⊂lei | læ⊇ | ⊆lɜ | ⊆lau(白讀) | lau⊃[8] | ⊆lou |
道 | 全濁上 | dào | tau⊃ | tɔ⊃ | tau⊇(白讀) | tʰau⊇/tau⊃ | ⊂dəu(白讀) | dæ⊇ | ⊆dɜ | ⊆tau | tʰau⊃/tau⊃ | tou⊇ |
全濁上「道」今讀去聲或陽去,次濁上「老」併入清上。 | 全濁上「道」或仍讀陽上;或變為去聲或陽去,但和次濁上「老」為平行變化。 |
例字
編輯以下是一些在古代屬全濁聲母上聲(據澤存堂本《廣韻》),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讀去聲的例字。
並母:並 部 倍 抱 被
奉母:奉 婦 父 犯 范
定母:杜 稻 動 蕩 弟
澄母:重 趙 杖 丈 兆
從母:在 坐 靜 造 聚
邪母:象 像 祀 序 似
崇母:士 仕 柿 撰 饌
船母:葚(船母以平聲為主,且上聲常不變去,常見字不多)
禪母:上 受 是 善 甚
群母:巨 件 近 技 拒
匣母:下 后(包括「後」) 戶 旱 幸
這條規律也有少數反例,如「緩」本是匣母上聲,現代漢語普通話仍讀上聲;「揆」本是群母上聲,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陽平;「會」本是匣母去聲,現代粵語廣州話有陽上一音。
註釋
編輯- ^ 羅邦柱 主編. 古汉语知识辞典.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8: 93. ISBN 7307003481.
- ^ 馬文熙等 編. 古汉语知识辞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275. ISBN 9787101041132.
- ^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174. ISBN 9787301016985.
- ^ 李小凡、項夢冰編著.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134、135. ISBN 9787301158517.
-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360、363. ISBN 7801840348.
- ^ 漢語方言記錄用⊂□、⊆□、⊂□、⊆□、□⊃、□⊇、□⊃、□⊇分別表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調。
- ^ 另讀/⊂lau/。
- ^ 另讀/⊂lau/。
參考書目
編輯-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ISBN 9787301016985.
- 王寧 主編. 古代汉语.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7200045918.
- 王力. 汉语语音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8. ISBN 9787100053907.
- 李小凡、項夢冰編著.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115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