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空間(德語:Lebensraum),是1897年源自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提出的國家有機體學說,之後提出了生存空間的概念。他利用生物學概念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以生物類比的方式研究國家政治。他將國家比擬做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如同生物一樣,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一個健全的國家透過武力侵略,擴張領土來增加生存空間是必然的現象。

生存空間提出之後,在二戰前夕的法西斯主義者之間很受歡迎,軸心國開始大力提倡這樣的理念,阿道夫·希特拉上台後,生存空間也成為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原則,為德意志帝國向中歐和東歐地區的擴張提供了依據[1]

定義

編輯

生存空間(Lebensraum)作為政治詞語,指一種被納粹和其他民族主義者,如日本軍國主義利用的理論(生存圏、生空間),認為一個民族應當儘可能地擴張自己的生存領域。

起源

編輯

19世紀,德國生物學家奧斯卡·佩舍爾(Oscar Peschel)在1860年的評論中使用了生存空間一詞。1897年,人種學和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希·拉采爾在他的《地緣地理學》一書中使用了該詞。1901年,拉采爾擴展了他的論文「 Lebensraum」。

一戰期間,英國對德國的貿易封鎖導致德國的糧食短缺,德國非洲殖民地的資源無濟於事。這導致戰爭期間德意志帝國對生存空間的支持增加。

拉采爾說,社會發展主要受到其地理狀況(生存空間)的影響。拉采爾稱,德意志帝國(1871-1918年)要求海外殖民地,多餘的德國人應移居海外。

地緣政治

編輯
 
生存空間由納粹主張,試圖將歐亞地區的劣等民族清洗,才能擴張優等人種的所在地

拉采爾的隱喻概念被證明對瑞典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魯道夫·契倫產生了特別的影響。在1917年的政治專著中,凱勒創造了以下術語:地緣政治(由其地理領土引起的國家的狀況和問題)。其理論包括「政治」(影響國家權力的經濟因素)和「民主」(由國家族群組成引起的社會問題),以解釋成功管理和管理國家所要考慮的政治細節。他對德意志帝國的政治有很大的智力影響。

種族意識形態

編輯

希特拉說,「不可避免的擴張」的國家社會主義地緣政治將扭轉人口過剩的局面,提供自然資源,並維護德國的國家榮譽。在1925年的《我的奮鬥》中,希特拉提到了生存空間的概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azower, Mark. Hitler's Empire: Nazi Rule in Occupied Europe. Penguin UK. 2013-03-07 [2020-05-21]. ISBN 978-0-14-1917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4)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