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布隆·艾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25日) |
索布隆·艾地(印尼語:Sobron Aidit,1934年6月2日—2007年2月10日),另譯梭伯倫·艾地或索伯倫·艾地,是印度尼西亞舊秩序時代的著名作家和詩人。他是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領導人D·N·艾地的弟弟。
Sobron Aidit | |
---|---|
出生 | 荷屬東印度勿里洞島丹絨香蘭 | 1934年6月2日
逝世 | 2007年2月10日 法國巴黎 | (72歲)
國籍 | 法國 |
民族 | 米南佳保人、印度尼西亞馬來人 |
職業 | 作家、教師 |
兒女 | Wanita Tekun Pertiwi[1] |
親屬 | 艾地 |
生平
編輯索布隆·艾地1934年6月2日出生於印度尼西亞勿里洞縣丹絨香蘭。自十幾歲開始,他便積極參與文學創作。在13歲時,在棉蘭的《時代》(Waktu)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球花豆》(Kedaung)。他在勿里洞的荷印學校畢業後,前往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學習。[2][3][4]搬到雅加達後,索布隆遇到了與他的哥哥住一起的凱里爾·安哇爾。凱里爾在寫作方面給了他很多指導,索布隆的創造力也在增長。他的詩歌和短篇小說發表在各種由H·B·耶辛籌辦的雜誌上。
1954年至1963年,擔任雅加達沙連峇第一高中和中華會館高中教師。也是穆爾塔圖里文學院的講師,巴格里·西里格爾也是該學院的講師。他還是《人民日報》和《東星報》的記者,這兩份報紙均為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左派報紙。
1963年,他被邀請成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64年)的文學和印尼語教授,他便遷居北京。從那時起,因人身安全原因,他一直未能回到印度尼西亞。在中國期間,與一名中國女子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索布隆被迫停止工作,下放到農村與農民一起生活和工作。文革結束後,1979年他回到北京,擔任播音員和編輯。在他與北京廣播電台的合同到期後,索布隆打算離開中國,但他不知道該去哪裏。 起初他想去香港,但他擔心他會被引渡回印度尼西亞。1981年,他決定去巴黎,儘管他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並且不諳法語。抵達法國後,他在難民中心接受了法語課程;後來與幾位好友在巴黎開設了一家印尼餐廳。在經營餐廳期間,還創作了題為《以餐廳來抗爭》的作品。
2007年2月10日,因心臟病發作,索布隆在法國巴黎的一家醫院去世。
參考資料
編輯-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https://www.tempo.co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Profil Sobron Aid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itus TIM. Diakses 30 September 2015.
- ^ "Biografi Sobron Aid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ramedia Pustaka Utama. Diakses 30 September 2015.
- ^ "Sobron Aidit dies in Par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雅加達郵報, 11 Februari 2007. Diakses 30 Septembe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