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4江鐵路是一條曾經位於重慶市的鐵路,最初全長67公里,北起江津區貓兒沱,南至綦江區石佛崗,於1942年開建,至1947年通車[1],後南延至趕水鎮,共126公里[2]:311。綦江鐵路是原四川省境內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承擔彼時重慶煤焦、鐵礦和糧食的運轉等任務[1]。後於川黔鐵路修建期間,綦江鐵路的南段五岔至趕水區間改建並併入之,1960年川黔鐵路建成後,北段貓兒沱至五岔區間廢線改公路[3]:399[4]:134

綦江鐵路
概覽
營運範圍重慶市(原四川省
服務類型貨運、客運
起點站貓兒沱
終點站五岔(1945年)
綦江(1947年)
三江(1950年)
趕水(1951年)
主要車站綦江站趕水站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67.5公里(至綦江)
126公里(至趕水)
最高速度20公里每小時
軌距標準軌
最小曲線半徑163.8米
最大坡度千分之15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45年10月(至五岔)
1946年11月1日(至綦江)
停止營運1960年(貓兒沱至五岔)
營運者綦江鐵路局

路線

編輯

鐵路勘測設計期間曾有2條線路進行比選:一是北起江津區貓兒沱經五岔、綦江,南至三江;二是北起江津區珞璜,經五岔、綦江,南至三江,後者因須橫穿山樑且需要挖填的谷地較多而被放棄,最終的路線北起貓兒沱,沿着綦江東岸南行,經仁沱、廟基、墨斗沱、賈嗣場、五岔、夏壩廣興場、北渡至綦江區石佛崗上閘壩,全長67公里,包含大中橋樑12座共704.5米、隧道1條共68米[註 1]、涵洞262座、設10座車站,站距最長9.3公里,最短4.8公里[6]:139

 
綦江鐵路走向
綦江鐵路貓兒沱至綦江段設站[7]:336
路段 站名 建成年月 中心裏程(km)
江津貓兒沱起點 0.000
貓五段 貓兒沱 1.210
仁沱 7.780
廟基 16.020
墨斗沱 22.900
西湖 27.680
賈嗣 36.350
(江津五岔)[註 2] 1945年8月 37.220
五綦段 夏壩 1947年 45.140
廣興 1947年 54.440
興隆(現綦江北[9]:554 62.140
綦江 1947年8月 66.720
綦江石佛崗終點 67.5

線路計劃採用標準軌,最大坡度為千分之15[註 3],最小曲線半徑為163.8米,到發線有效長度為300米,預留展長至600米,橋樑按照中—12級修建;實際建設中到發線有效長度最短為210米,最長為570米,橋樑按照中—16級修建,車站站台長度多只有40米[6]:139

歷史

編輯

背景

編輯
 
成渝鐵路石場站附近,江對岸即貓兒沱港

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就曾規劃建設一條連接四川省和貴州省的鐵路,但因彼時政權交替而未成[10]抗日戰爭爆發後,漢陽鋼鐵廠遷至重慶大渡口[3]:399,原料採用綦江土台鐵礦南桐煤焦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立綦江鐵礦南桐煤礦後,因綦江水淺灘險難以船運,是年導淮委員會在綦江上修建船閘,但之後仍僅能滿足鋼鐵廠三分之一[11]:334的原料需求;三十年(1941年)11月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向國民政府提出:「為求本會煉鐵原料不致匱乏計,如能將川黔鐵路幹線之由重慶附近長江南岸至綦江三溪(現三江街道)一段,提前興築,本會由南桐修一支路至三溪接軌,則不愁本會原料之運輸問題解決,且對渝市之燃料供給,亦不無補助也」[4]:135

鋼鐵廠提議後,民國政府決定由交通部修建江津貓兒沱至三江的標準鐵路,使用蒸汽機車牽引;鋼鐵廠自設遷建委員會,建三江至南桐、三江至趕水的軌距0.6米的輕便鐵路,使用人力斗車[4]:136

建設

編輯

綦江鐵路主要由交通部和遷至重慶的漢陽鋼鐵廠組織修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開工,三十六年(1947年)11月完工[12]:173。全線鐵軌均部分採用大渡口煉鋼廠的35磅標準鋼軌舊軌,餘下使用鋼鐵廠自產鐵軌,每米重17.4公斤;枕木長230厘米、寬18厘米、高13厘米[2]:310[13]:516;碎石道床,厚度100餘毫米[7]:335

交通部建設階段

編輯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交通部於仁沱鄉袁家祠堂成立「交通部綦江鐵路工程處」,何顯華任處長和總工程師,汪菊潛任副處長和副總工程師,設總務、工務、會計科,下分3個工務總段和4個工務分段,全處有304名員工。次年1月,工程處採用投標招商發包承修的方法開始建設鐵路[4]:136

施工期間,有聚成、全裕、工信工程、慶成、裕和等共28家公司參與承包,但公司又多轉包給本地的「開山鋪」「棚子」等,其老闆招雇在農村躲避壯丁的人和閒散勞動力修建鐵路,期間存在的貪污、剝削問題[4]:136[3]:399,加之線路位於川渝腹地,彼時築路材料需由他地運來或需要自尋他法獲取,且物價日益高漲,導致鐵路施工進度緩慢,其間於三十三年(1944年)一度停工近10個月[11]:336,最終至三十四年(1945年)才修建貓兒沱至五岔共約38公里的鐵路[註 4],10月舉辦通車典禮。但因線路沿途存在多處塌方,部分路段路基下沉、枕木腐爛[4]:136,火車從貓兒沱行進至仁沱就無法再前進[3]:399。至此綦江鐵路耗資880574600元法幣[11]:336

鋼鐵廠建設階段

編輯
 
現夏壩站

因抗戰結束,交通部遷回南京並撤銷綦江鐵路工程處,遷建委員會接手綦江鐵路施工,於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再工程處原址成立「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綦江鐵路局」,申大禮任局長和總工程師,郭則溉任副局長和副總工程師,設總務、工務、材料、會計、運輸科,下分機務、車務段和3個工務總段、7個工務段,全局有252名員工、896名工人警察[4]:137

鐵路局先對貓兒沱至五岔段進行了修整,包括加固路基、清除塌方、更換枕木、補充道床碎石、安裝行車設備等,此段線路於三十五年(1946年)6月完工通車[4]:137[5]:302

是年8月起,鐵路局沿用投標招商、發包承修的方法修建剩餘部分,但在工程處的基礎上採用多標發包的方法,並設立工期,規定逾期罰款、取消承包資格等措施,加快了工程進度,期間有大中工程、大豐、生記、建國、靜記、全裕公司、中華營造廠等共30餘家企業參與投標,至次年8月就修建完了五岔至綦江灣灘子的約28公里鐵路[註 5],是月24日列車試運營成功,並於是年11月1日[註 6]舉行通車典禮,綦江鐵路成為了四川第一條標準軌鐵路[3]:399[4]:137-138[5]:302-303,全長66.8公里[2]:310

三十七年(1948年)鐵路由灣灘子延伸1.8公里至綦江縣城對岸的大佛廟(石佛崗),再設綦江站,至此全長67.5公里的綦江鐵路完全建成[6]:139[14]:441[15]:10

建設期間的事件

編輯

鐵路建設期間曾發生過一些不良事件,包括西湖鬥毆(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北渡慘案(三十五年,1946年)、賈嗣打架事件(三十七年,1948年)等,多有死傷。其中賈嗣打架事件發生於當年7月5日,是日104次列車因有人於軌道上擺石子脫軌,恢復運行後一圍觀群眾因列車鳴笛受驚從邊坡滑下,砸死一道班工人並逃跑,工務分段找到逃人後討要說法並在街上鬥毆,導致一街民受傷並毀壞部分財物,最終由綦江鐵路局負責[5]:302-303

通車運營

編輯

綦江鐵路修建完成後,軍政部兵工署於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4日接管鐵路,有50名員司與169名工人在路上工作[12]:175,鐵路每天開對開火車2列,時速20公里每小時,掛車20餘節,主要用於煤礦、鐵礦貨運,每月可運送七、八千噸貨物,兼客運[3]:399[4]:138,全程票價2.5萬元法幣[15]:10[註 7]解放戰爭期間中共地下黨於鐵路中發展組織,成立黨支部,鐵路職工阻撓運輸工作以反對內戰,司機、司爐人為製造事故,使得鐵路運力下降近半,工人亦有舉行罷工等[4]:138-139。1949年解放軍入川前,中共開展保護綦江鐵路和綦河閘壩的行動,包括發動工人群眾護路護壩,組織武裝力量分段守護等,軍隊入川期間綦江鐵路一度成為重要的入川軍事通道[16]

1949年底綦江解放後,綦江縣成立「護路委員會」臨時接管鐵路,次年1月初解放軍軍事代表孔熱來綦江對綦江鐵路局進行軍管,中旬西南軍政委員會派田洗文任綦江鐵路局軍事代表,撤銷護路委員會並正式接管綦江鐵路[4]:141,鐵路隸屬西南工業部[2]:311

後續延伸、改造與廢線

編輯
 
現川黔鐵路兩河口站

1950年,西南工業部批准將綦江鐵路向南延伸18公里,跨雙龍河,經新街子、轉關口、李家岩至三江馬家沱,此段線路由綦江鐵路局設計,由工業部調集重慶部分尚未恢復生產的兵工廠工人、解放軍等人員,綦江鐵路局雇部分石工修建。鐵路於3月開建,於10月16日建成,總投資141.55萬元人民幣[4]:138[14]:441。次年1月,西南財政經濟委員會決定由中央和地方(西南區、貴州省、川東行署[4]:138)投資延伸鐵路至貴州松坎[2]:311,並成立了川東民工築路總隊、貴州民工築路總隊和綦江鐵路局工程隊,前二者分別承擔三江至兩河口(26公里)、兩河口至趕水(20公里)的築路任務,最後者負責工程技術。三江至兩河口段於1951年1月27日開工,10月完工;兩河口至趕水段於2月2日開工,於9月完工。工程實際消耗563.4萬元人民幣[14]:441。此時綦江鐵路自貓兒沱經夏壩、綦江、三江至趕水已建成126公里[2]:311

1956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將綦江鐵路五岔至趕水段並併入川黔鐵路,並決定對之改造[14]:441,並於1960至1966年間對該區間進行改造,包括對曲線半徑小於300米的路段改線,加固路基、橋樑、隧道等設施,新建橋溪口站,遷建綦江、三江站,改建夏壩、轉關口站等,使之達到中國鐵路Ⅰ級幹線標準[2]:311。而北部貓兒沱至五岔區間的貓兒沱、仁沱、廟基、墨斗沱、西湖、賈嗣站則於1960年廢棄[2]:334,線路廢線並改為公路[3]:399。不過,貓兒沱港一帶後又於1970年6月建成至川黔鐵路小南埡站的專用線,長7.328公里[2]:322

設施設備

編輯

除了線路本身外,綦江鐵路主要還包括下列設施設備[註 8]

機車和車輛

編輯

最初提議建設鐵路時擬調用湘桂鐵路沿線和浙贛鐵路的機車和車輛,由宜昌水運至重慶,但因彼時宜昌戰亂未成;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成立綦江鐵路局時計劃線路機車由鋼鐵廠自撥,但因廠內機車較重,每米17.4公斤的鐵軌難以承載,最終機車由交通部桂林存車委員會提供[11]:335[13]:516。最初綦江鐵路全線有機車3台,其中2台可牽引100噸,另1台可牽引160噸,後又自行組裝2台可牽引200噸的機車,但解放前機車實際牽引重量長期不足150噸;解放後在西南工業部主管時期淘汰小型機車,牽引定數達千餘噸;併入川黔鐵路後,1960年線路機車全部更換為「解放」型,上行牽引定數1800噸,下行1000噸[2]:336-337

綦江鐵路最初的貨車亦由交通部桂林存車委員會提供,後引入並重新組裝隴海鐵路的退役貨車44節[11]:335,全為高敞車,有10、20、25噸載重的3種車型共30餘節,線路另有簡易50座客車4節;解放初期綦江鐵路局有前述貨車共48節,並新增15噸棚車9節、15至20噸平板車60節、守車3節、50至72座客車14節;後又調來72座客車11節並廢棄了50座客車;接入川黔鐵路後還逐步增加了86座客車,貨車則併入路網調度,一般載重30至40噸[2]:338

信號

編輯

在併入川黔鐵路前,綦江鐵路各站均使用機械非集中聯鎖設備,區間採用路籤閉塞;併入後逐漸轉為機械電氣雙重連鎖設備,並開始採用繼電半自動閉塞[2]:342

給水

編輯

解放前,綦江鐵路進配備華氏水泵和手搖抽水機各1台,建水塔2座、蓄水池3個;19世紀50年代初在貓兒沱、賈嗣、三江、趕水各加設1座水鶴,但僅於貓兒沱使用電動水泵,其餘處於1953年起逐漸改用電動水泵[2]:344

其他設備

編輯

綦江鐵路在貓兒沱站設有機廠,可基本滿足線路車輛的維修需求;在此亦配有60千瓦和10千瓦的直流發電機用於發光、動水。在五岔曾修建有臨時碼頭和煤台,用於裝卸煤鐵[11]:336

主要支線

編輯

三萬支線

編輯

三萬支線起於三江站,沿蒲河而行,東至萬盛站,全長32公里[14]:442。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綦江煤鐵兩礦聯絡鐵路工程處成立並修建三江至南桐輕便鐵路,彼時因財力不足近完成部分路基、橋涵等基礎設施[2]:310;三萬支線基礎上修建,由川東築路民工總隊建設,於1951年11月開工,1953年7月三江至溫塘段完工,次年6月溫塘至萬盛段完工,7月1日竣工通車[14]:442

趕小、趕白支線

編輯
 
趕小支線趕水大橋(下)

趕小支線起於趕水謝家街,經麻柳灘至小魚沱,全長11.8公里,最初於1939年春由綦江鐵礦修建,是簡易機車軌道運輸專用線,軌道上可運行由10名工人推動的翻斗車,因為鐵路軌道窄,被稱為「小鐵路」;1958年重慶鋼鐵公司投資185.5萬元人民幣按照標準軌距改建趕小支線為綦江鐵礦運砂專用線,並修跨洋渡河的趕水大橋,接川黔鐵路,1959年10月1日完工通車,可運行蒸汽機車;1965年,綦江鐵礦用每米43公斤的鋼軌替換了原趕小支線的每米38公斤的鋼軌,貨物可直接從礦上運至大渡口[14]:442[17][18]

1966年起,趕小支線開始改造並於期間產生了趕白支線,趕白支線起於趕水站,出站後跨綦江,後穿隧道(720米[19]:71),再跨洋渡河合入趕小支線,經過麻柳灘、小魚沱後繼續延伸至金雞岩、白岩,全線總共投資6262.8萬元人民幣;工程第一期麻柳灘至金雞岩於1970年7月1日竣工[14]:442,長10.5公里;第二期趕水至麻柳灘於1973年12月竣工,長11.5公里[19]:71,此後小趕鐵路改道直接接入趕水站[17];第三期金雞岩至逢春壩(白岩)長5.33公里,曾於1974年1月停工一段時間[19]:71,最終於1982年12月31日完工[14]:442

趕小、趕白支線一直採用蒸汽機車運行,最多時有6台,2005年煤礦所屬松藻煤電公司購進了2台內燃機車,蒸汽機車逐漸退役,現其中仍有1台安放在金雞岩洗選廠的廠區內供參觀[17]

小羅鐵路

編輯

小羅鐵路起於小魚沱,跨洋渡河後經黃沙坎、小羅寨至大羅礦區,全長20.92公里,由重慶設計院設計,1959年成立指揮部,並於是年11月22日開工,期間調集民工1.07萬人,耗資1360萬元人民幣,但因1962年經濟原因停工並廢棄[14]:442

紀念物

編輯

石碑

編輯

綦江鐵路綦江至三江段的修建過程中有8名[註 9]軍人、工人傷亡,綦江鐵路局於1950年11月在雙龍橋頭平交道處立石碑紀念之,上書碑文「功績常在」,上款「修築綦三段鐵路死亡烈士永垂不朽」,下款「綦江鐵路局軍事代表田洗文一九五〇年十一月」[4]:144

綦江鐵路新線工程紀念碑

編輯

在綦江鐵路築路期間,除了綦江鐵路綦江至三江段的軍工犧牲外,在修建三江至趕水段亦有20名軍工犧牲,1953三萬支線完工後,綦江鐵路築路委員會於12月在三江橫街場口(三江站)立「綦江鐵路新線工程紀念碑」,碑名由時任綦江縣縣長曹伯張題書,碑上雕刻有千餘字的《修築綦江鐵路三趕、三溫、溫清三段工程事略》和各犧牲者姓名和經歷,綦江鐵路築路委員於碑上題詞「新中國的建設者永垂不朽」[14]:443[20]

紀念章

編輯

綦江鐵路三趕(三江至趕水)、三溫(三江至溫塘)段完工後,西南軍政委員會為參加修築鐵路的工廠築路隊員和部隊官兵特製了紀念章。紀念章為銅質,直徑3.1厘米,正面中間以鋼鐵廠及冒出濃煙的煙囪為背景繪有奔馳的列車,外圈伴有齒輪和稻穗,下方鑄「修築綦江鐵路三趕三溫段勝利完工紀念」,背面鑄「綦江鐵路築路委員會贈」和完工時間「1952.6」[20]

註釋

編輯
  1. ^ 一說77.6米[5]:302
  2. ^ 僅在綦江鐵路貓五段建成初時,五岔為鐵路終點站[8]
  3. ^ 一說千分之12[2]:310
  4. ^ 含站線39.8公里,包含隧道1條(廣興)、橋樑13座(其中大橋三溪子、江口、真武、青泊、賈嗣共5座,小橋8座)、涵渠155座、圩土牆17處和通訊線等附屬設施,另改道河流一處45米[5]:302[4]:136
  5. ^ 也說29公里;包含大橋7座、涵渠90座、河堤8座、車站4個和各附屬設施[4]:137
  6. ^ 一說11月11日[12]:173
  7. ^ 一說3.75萬元法幣[5]:303
  8. ^ 本章節的內容以綦江鐵路併入川黔鐵路前的情況為主。
  9. ^ 一說9人[14]:44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張學成. 延修綦江铁路新线——史话綦江铁路建设之二. 重慶綦江網. 2021-05-28 [202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重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輯室. 重庆市志 第五卷.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 [2023-04-11]. ISBN 7-5616-220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江津縣地方志編輯委員會. 江津县志.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ISBN 7-5364-3095-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綦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綦江县文史资料 第10辑. 1990. 
  5. ^ 5.0 5.1 5.2 5.3 5.4 5.5 江津縣交通局交通志辦公室. 重庆市江津县交通志. 1985. 
  6. ^ 6.0 6.1 6.2 《中國鐵路建設史》編委會. 中国铁道建设史.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3. ISBN 7-113-04911-7. 
  7. ^ 7.0 7.1 張雨才. 中国铁道建设史略(1876-1949)((京)新登字 063号).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7. ISBN 7-113-02727-X. 
  8. ^ 龐國翔. 巴渝文苑 | 水乡五岔场. 華龍網. 2022-11-09 [2023-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9. ^ 孫本祥. 中国铁路站名词典.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3. ISBN 7-113-03941-3. 
  10. ^ 張學成. 抗战时期修建的綦江铁路——史话綦江铁路建设之一. 重慶綦江網. 2021-05-20 [202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綦江铁路工程处撰綦江铁路建筑概况.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輯第二編 財政經濟 (十).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ISBN 7-805-19928-0. 
  12. ^ 12.0 12.1 12.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 第39辑. 1991. 
  13. ^ 13.0 13.1 金士宣; 徐文述. 中国铁路发展史 1876-1949.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86. CSBN 17043·1026.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綦江縣誌編纂委員會. 綦江县志.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1. ISBN 7-81022-237-6. 
  15. ^ 15.0 15.1 重慶鐵路分局志編纂委員會. 重庆铁路分局志(1903-1990)(内部书刊准印证(92)148). 1992. 
  16. ^ 江津區融媒體中心. 重庆珍档 | 解放前夕的重要任务:保护綦江铁路和綦河闸坝. 上游新聞. 2021-05-20 [202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17. ^ 17.0 17.1 17.2 張學成. 这些工业遗产值得好好保护——史话綦江铁路建设之七. 重慶綦江網. 2021-07-23 [2023-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18. ^ 劉克洪; 姚登雲. 开山辟岭 遇水搭桥綦江千百沟壑变通途. 重慶綦江網. 2019-08-15 [2023-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19. ^ 19.0 19.1 19.2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四川省志 煤炭工业志.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2023-04-11]. ISBN 7-5364-409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20. ^ 20.0 20.1 張學成. 铁路新线工程纪念碑——史话綦江铁路建设之三. 重慶綦江網. 2021-06-04 [202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