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堯姆一世 (亞該亞)
紀堯姆一世·德尚普利特 (法語:Guillaume Ier de Champlitte;1160年代-1209年)是一名來自法國勃艮第的騎士,他參加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3-1204),並在希臘摩里亞(伯羅奔尼撒半島)建立了亞該亞親王國,成為其首任親王(1205-1209年在位)[1][2][3]。
紀堯姆一世·德尚普利特 Guillaume Ier de Champlitte | |
---|---|
亞該亞親王 | |
統治 | 1205年-1209年 |
繼任 | 戈弗雷·德維爾阿杜因 |
逝世 | 1209年 |
配偶 | 默爾索的阿歷克西 蒙聖讓的伊莎貝拉 庫特奈的厄斯塔謝 |
朝代 | 尚普利特-蓬塔耶家族 |
父親 | 厄德一世·德尚普利特 |
母親 | 西比拉(Sybille de Laferté-sur-Aube) |
早年生活與參加第四次十字軍
編輯紀堯姆出身於尚普利特-蓬塔耶家族,是勃艮第子爵厄德一世(香檳伯爵于格一世的私生子)的次子,他的母親名叫西比拉(Sybille)[3] 。參加十字軍之前,紀堯姆結過三次婚,第一次是和來自默爾索的貴族女性阿歷克西(Alais);1196年,他曾在妻子的同意下,把自己的財產捐給了歐布里沃的熙篤會修道院,以之為自己剛死去的弟弟于格的靈魂祈福[4]。同年,他又與來自蒙聖讓的名叫伊莎貝拉的女子結婚,但因婚姻無效而分居;1199年,他最終與布列訥伯爵埃拉爾二世之子阿爾芒松河畔帕西領主紀堯姆·德布列訥的遺孀,出身庫特奈家族的厄斯塔謝(法語:Eustachie)結婚[5]。
1200年9月,紀堯姆與長兄,已繼承勃艮第子爵之位的厄德二世一起在西托修道院宣誓加入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3年4月攻佔扎拉(今克羅地亞扎達爾)後,教皇英諾森三世將整個遠征軍逐出教門[註 1],作為十字軍的領袖之一,他在佛蘭德伯爵鮑德溫九世、布盧瓦與沙特爾伯爵路易一世及聖波勒伯爵于格四世寫給教皇的求情信上簽名[6][7];信中,他們懇求教皇不要處罰十字軍的領袖蒙菲拉特的博尼法斯,後者曾為了保持十字軍的團結,拒絕公佈教皇的譴責詔書[8][9]。
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攻克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0],5月16日,佛蘭德伯爵鮑德溫九世被選為皇帝,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儀式,稱鮑德溫一世,史稱拉丁帝國[11]。同月,紀堯姆的長兄厄德二世陣亡[12],紀堯姆選擇跟隨受封為塞薩洛尼基國王,成為新皇帝附庸的博尼法斯征戰[13][14]。
建立亞該亞親王國
編輯根據各方簽訂的瓜分條約《羅馬帝國土地的分割》,威尼斯共和國獲得伯羅奔尼撒半島等大片領地的佔領權[13]。但1205年初,紀堯姆的老朋友,法國十字軍戰士戈弗雷·德維爾阿杜因來到博尼法斯設在納夫普利翁的營地[15],他已佔領了伯羅奔尼撒南部麥西尼亞地區的一部分,試圖說服博尼法斯進攻半島的其他地區[15];又以摩里亞的富裕引誘紀堯姆,承諾事成之後讓紀堯姆做領主,成功說服他加入這一計劃[16]。博尼法斯也被說服,於是允許紀堯姆去征服伯羅奔尼撒,並冊封他為自己的附庸[15]。戈弗雷也向紀堯姆宣誓效忠,以他們的私兵加上博尼法斯撥給他們的一百名騎士,二人開始進軍伯羅奔尼撒[15]。
二人從納夫普利翁出發,向北前往科林斯,沿着海岸到達帕特雷灣,並奪取帕特雷城及其城堡[17]。之後沿海岸行軍,到達安德拉維達,當地的官員、民眾都出來迎接他們,牧師也帶着十字架與聖像出城[17],當地人隨後承認紀堯姆是他們的新君主[17]。隨着該城投降,他們輕鬆佔領伊利亞地區[17]。只要不反抗,紀堯姆就承認當地人的土地所有權、習俗與特權[17]。
堅固的阿爾卡迪亞堡壘(今基帕里西亞)是十字軍進軍路上遇見的第一個大障礙,他們暫時無法攻陷堡壘[17],於是繞過該城,轉而攻陷莫頓(今梅索尼)。但來自來自尼克里(特基亞)、韋利戈斯蒂、拉刻代蒙尼亞的希臘人以及半島南部泰格特斯山脈的梅林戈伊斯拉夫人部落組成一支聯軍,力圖抵擋二人的進攻[17]。一個名叫米海爾的人前來支援,並成為這支部隊的領袖,學者們一般認為這個米海爾就是伊庇魯斯專制國的開國之君米海爾·科穆寧·杜卡斯(1205-1215年在位)[17][18]。紀堯姆聞訊則開始修復莫頓的防禦工事,準備防禦[17]。雙方的決戰發生在1205年夏季,史稱昆圖拉斯橄欖樹林戰役[17]。此戰中,裝備更好、作戰紀律嚴明的十字軍以少勝多,大敗敵軍[17]。戰後,米海爾逃離戰場,紀堯姆軍快速攻下科羅尼要塞,迫使卡拉馬塔城投降[17][註 2]。
伯羅奔尼撒半島並沒有被他們徹底佔領,利奧·斯古羅斯仍控制着納夫普利翁、阿爾戈斯和科林斯衛城,不過紀堯姆還是在1205年自稱「亞該亞親王」[17][18]。這個名稱來源於他們最先佔領的地區——位於半島西北部的亞該亞地區[18],不過這一頭銜仍然代表對整個半島的統治權[18]。1205年11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在寄給拉丁禮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多馬·莫羅西尼的信中,稱紀堯姆·德尚普利特是「全亞該亞省的親王(拉丁語:princeps totius Achaiae provincie)」[21][22]。
出於控制意大利-君士坦丁堡航線安全目的,威尼斯共和國隨後以《羅馬帝國土地的分割》這一條約為依據,聲索拉丁帝國授予他們的領地,於1206年初出兵從亞該亞手裏奪走莫頓(今梅索尼)和科羅尼兩個重要港口[23]。
死亡與繼承
編輯1209年,紀堯姆一世決意返回法國,繼承在勃艮第和弗朗什-孔泰的家族領地[23][24]。他委託侄子于格在亞該亞攝政[25][26],但不久後,紀堯姆在回國途中去世,于格不久也去世[27]。戈弗雷·德維爾阿杜因施展手段,拒絕了紀堯姆的另一個侄子羅貝爾提出的繼承要求[註 3],隨後自稱亞該亞親王[28],並於1209年得到了拉丁帝國皇帝亨利一世的承認,而且從此不再從屬於塞薩洛尼基王國,成為帝國的直接附庸,還得到了總管的頭銜[25]。
在法國國內,紀堯姆的後代被稱為尚普利特-蓬塔耶家族。他的兒子紀堯姆二世繼承了大部分家族領地,包括第戎子爵爵位以及在索恩河畔蓬塔耶、索恩河畔馬克西利、翁熱、索恩河畔厄耶的領地,隨後四個世紀,他的後代都是勃艮第公爵領地中的一支重要貴族[5]。
婚姻與後代
編輯他在第一段婚姻中和來自默爾索的貴族女性阿歷克西(Alais)結婚,沒有後代。1196年,他又與來自蒙聖讓的名叫伊莎貝拉的女子結婚,1199年,兩人離婚,沒有後代。隨後他與布列訥伯爵埃拉爾二世之子阿爾芒松河畔帕西領主紀堯姆·德布列訥的遺孀,出身庫特奈家族的厄斯塔謝(法語:Eustachie)結婚,二人育有三名子女[29]: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引用
編輯- ^ Runciman 1978,第126頁
- ^ Longnon 1969, p. 239.
- ^ 3.0 3.1 Evergates 2007, p. 220.
- ^ Bouchard 1987, p. 121.
- ^ 5.0 5.1 Cawley, chap. 6. Burgondy Nobility, C. Vicomtes de Dijon
- ^ Runciman 1978,第115頁
- ^ Andrea 2000, pp. 54-56.
- ^ Runciman 1978,第111頁
- ^ Andrea 2000, p. 55.
- ^ Fine 1994,第62頁
- ^ Runciman 1978,第124-125頁
- ^ Ernest Petit, Histoire des ducs de Bourgogne de la race capétienne, 1888
- ^ 13.0 13.1 Runciman 1978,第125頁
- ^ Setton 1976,第16頁
- ^ 15.0 15.1 15.2 15.3 Fine 1994,第69頁
- ^ Longnon 1969, p. 237.
-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Setton 1976,第25頁
- ^ 18.0 18.1 18.2 18.3 Fine 1994,第70頁
- ^ Miller 1908,第38頁.
- ^ Bon 1969,第60–61頁.
- ^ Runciman 1978,第124頁
- ^ Setton 1976,第26頁
- ^ 23.0 23.1 Fine 1994,第71頁
- ^ Setton 1976,第16頁 1976, p. 33.
- ^ 25.0 25.1 Setton 1976,第34頁
- ^ Bon 1968,第64頁
- ^ Setton 1976,第33-34頁
- ^ Fine 1994,第72頁
- ^ BURGUNDY DUCHY - DIJON. fmg.ac. [2021-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來源
編輯- Andrea, Alfred J. (2000). Contemporary Sources for the Fourth Crusade. Brill. ISBN 90-04-11740-7.
- Bon, Antoine. La Morée franque. Recherches historiques, topographiques et archéologiques sur la principauté d'Achaïe. Paris: De Boccard. 1969. OCLC 869621129 (法語).
- Bouchard, Constance Brittain (1987). Sword, Miter, and Cloister: Nobility and the Church in Burgundy, 980-1198.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4-1974-3.
- Evergates, Theodore (2007). The Aristocracy in the County of Champagne, 1100-1300.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ISBN 978-0-8122-4019-1.
- Fine, John Van Antwerp.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t.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1987]. ISBN 0-472-08260-4 (英語).
- Joinville, Jean de; Villehardouin, Geoffroi de; Shaw, Margaret R. B. (1963). Chronicles of the Crusades. Penguin Books. ISBN 0-14-044124-7.
- Longnon, Jean. The Frankish States in Greece, 1204–1311. Setton, Kenneth M.; Wolff, Robert Lee; Hazard, Harry W. (編).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I: The Later Crusades, 1189–1311 Second. Madison, Milwauke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9: 234–275 [1962]. ISBN 0-299-04844-6 (英語).
- Runcima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II: The Kingdom of Acre and the Later Crusad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954]. ISBN 0-14-013705-X (英語).
- Setton, Kenneth M. The Papacy and the Levant (1204–1571), Volume I: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6. ISBN 0-87169-114-0 (英語).
- Miller, William. The Latins in the Levant: A History of Frankish Greece (1204–1566). London: John Murray. 1908. OCLC 563022439 (英語).
延伸閱讀
編輯- Finley Jr, John H. "Corinth in the Middle Ag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peculum, Vol. 7, No. 4. (Oct., 1932), pp. 477–499.
- Tozer, H. F. "The Franks in the Peloponne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4. (1883), pp. 165–236.
- Eudes Le Champenois Champlit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Medieval Lands. A prosopography of medieval European noble and royal famil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統治者頭銜 | ||
---|---|---|
新頭銜 | 亞該亞親王 1205–1209 |
繼任者: 戈弗雷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