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區
經濟區是一個區域經濟空間組織的概念,是指具有緊密聯繫的社會、經濟一體化區域[1]。經濟區是一個相對中國化的概念,且在中國大陸實踐較多。
概述
編輯對於經濟區的涵義、性質,學界多有爭論。並且與經濟圈、都市圈、城市群等經濟學、地理學名詞相混。然而根據各個名詞的字面意義、本質含義以及具體實踐,可知這些相關學科名詞多有區別,不能混於一談。[原創研究?]
具體到經濟區,其是在一定合理範圍之內,包含農村、鄉鎮、城市等多種聚落類型的有着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聯繫的地域綜合體[2]。其形成的條件可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環境、歷史、經濟、社會條件等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力量(多為國家意志)[3]。依照不同功能特徵,經濟區可以分為部門經濟區、決策經濟區和綜合經濟區三大類型[1]。
具體實踐
編輯在中國大陸,從改革開放始,中國逐漸形成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發展先行區。然而,是時國家層面只是給予寬泛的政策支持,並未有具體的規劃綱要引導、指導三大區域發展為聯繫十分緊密的經濟區。自21世紀始,中國大陸實行「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先後提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及「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4]。並先後頒布具體意見、規劃引導、指導各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如先後頒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等區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