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
編鐘是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始於青銅器時代。編鐘由青銅鑄成,由不同的鐘依照大小排列,並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編鐘常與編磬組合使用;「金石之聲」中的「金」就是指編鐘,「石」指編磬。
種類及結構
編輯外部圖片連結 | |
---|---|
甬鐘各部位名稱說明圖 |
編鐘的頂端有柄的稱為甬鐘,頂端帶鈕的為鈕鐘。[1]《周禮·考工記》載「鳧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鍾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於上之攠謂之隧。」即其一為扁桶平頂為「舞」,扁桶正、背面中上部的直闊條稱為「鉦」,其兩邊突出的乳釘(隆包)稱為「枚」或鐘乳,「枚」的上下間隔部分稱為「篆」。下部稱為「鼓」,彎凹的下口稱為「於 」,尖銳的兩側稱為「銑」。[2]
編鐘的柄按甬鐘或鈕鐘之類而分別稱為「甬」或「鈕」。其中「甬」的頂端稱「衡」,「甬」中段一圈突凸的部分稱「旋」,「旋」上用以懸掛鐘鈎的孔稱「幹」。甬鐘的懸掛方式是傾斜的,鈕鐘是直懸的。一般認為,直懸的鈕鐘晚於斜懸的甬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