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巴爾道夫

羅伯特·巴爾道夫(Robert Baldauf,1881年4月22日—1918年5月26日)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巴塞爾大學學習古典語言學德語Klassische Philologie。從1904年起,他在法蘭克福擔任記者,直至1918年逝世。[1]

羅伯特·巴爾道夫
出生1881年4月22日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18年5月26日 編輯維基數據 (37歲)
職業語言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生平

編輯

1881年4月22日,羅伯特·巴爾道夫出生在瑞士巴塞爾鄉村州瓦爾登堡。在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被完全遺忘了,直到幾年前才作為所謂年代學批評德語Chronologiekritik的一部分被重新發掘。從他的出版物來看,他在巴塞爾大學學習古典語言學,直到1901/1902冬季學期,但並不清楚他獲得了什麼學位。[2]:1[注 1]能確定的是,他入學只有兩個學期。[2]:1[注 2]

1904年,羅伯特·巴爾道夫成為著名自由派的《法蘭克福報》(現《法蘭克福匯報》)的特稿編輯,並一直為該報工作,直至逝世。[3]西婭·斯特恩海姆德語Thea Sternheim的話來說,評論家巴爾道夫是一位「德國國家記者」。[4]庫什納德國文學日曆德語Kürschners Deutscher Literatur-Kalender》2017年列出了法蘭克福報的四位專題編輯,其中就包括巴爾道夫。[5]他於1918年5月26日去世,年僅37歲。死因不為人知,但當時西班牙流感正在法蘭克福肆虐。[6]

這位語言學家和私人講師的說法不受限制地被採用,可以追溯到英語系列《歷史:虛構還是科學》(History: Fiction or Science)的第二卷。該系列自2003年以來,由俄羅斯數學家和年代學評論家阿納托利·福緬科領導的工作組在莫斯科大學出版。[7]但早在幾年前,烏韋·托珀德語Uwe Topper在其書中就已經提出了一些主張。[8]由於巴爾道夫計劃出版的系列出版物中的第一卷是由萊比錫Dykschen Buchhandlung出版的,甚至有人懷疑巴爾道夫根本不是瑞士人。在這種情況下,福緬科再次在無證據的情況下談到「德國私人講師羅伯特·巴爾道夫」。[9]

工作

編輯

巴爾道夫計劃出版一套四卷本圖書,總標題為《歷史與批判——一些批評性評論》(HISTORIE UND KRITIK (einige kritische bemerkungen))。在1902和1903年,他出版了其中的兩卷,先是第四卷,然後是第一卷。[10]然而,其它兩卷似乎從未面世。

巴爾道夫稱,他檢查過的著作大多是近期的贗品。他採取的立場,與當時的普遍學說相反,而且他對此並不迴避。他發現,《舊約》歷史書籍與中世紀浪漫主義作品,以及荷馬的《伊利亞特》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似之處。因此他相信《伊利亞特》和流傳至今的《聖經》文本都來自中世紀晚期,所謂「遠古」並非遠古。在他看來,一些古代和中世紀的作品,雖然在時間上相隔幾個世紀,但卻非常相似,因此他認為它們可能是同一作者的作品,或者至少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他在微妙的語言學分析中,使用純粹的文本批判方法,得出了與讓·哈杜安相似的結論。哈杜安比巴爾道夫早200多年,是法國耶穌會士和博學者,他研究了聖加侖修道院圖書館的著作。[11]但巴爾道夫似乎並不知道他,至少沒有在任何地方提到過他。

但與哈杜安類似,他並沒有質疑時間本身的計算,正如所謂的年代學批評家所做的,例如德國的赫里伯特·伊利格和烏韋·托珀,以及俄羅斯的阿納托利·福緬科——當然,我們仍能在他和哈杜安身上看到同樣的思想和精神。巴爾道夫在其獨特的正字法中幾乎一致地使用小寫字母,明確表示他對「重新編排」(Neuordnung)年表根本不感興趣,而只對所謂古代或中世紀著作的重新確定日期(Neudatierung)感興趣:

在13世紀末以前,基督教只存在於傳統中,這種傳統深受日耳曼諸神信仰世界的影響,而意大利聖經作者則借鑑了這種基督教傳統,並穿插了日耳曼異教元素。[12]:98

巴爾道夫在第四卷中對古代詩歌的研究表明,一些古代詩人使用的格律和韻律與中世紀游唱詩人相似。巴爾道夫確信賀拉斯的詩句起源於中世紀,並指出在表達和韻律上受到德國(小節韻)和意大利的影響。此外根據巴爾道夫的說法,賀拉斯和奧維德的詩歌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之處(儘管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因此他得出結論,兩人的作品都是由第三者寫的——顯然是很久以後。古典語言學解釋說,羅馬文學深受希臘模式,尤其是荷馬著作的影響,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使用的主題至今仍影響着所有西方文學。

對於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在德國修道院圖書館的轟動發現,巴爾道夫對其描述提出了嚴重質疑。他深入研究了著名的瑞士本篤會聖加侖修道院的歷史,據說該修道院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

事實上,在文藝復興時期,它更像是一座完全破敗的修道院,整個修道院只有兩名沒有受過教育的貴族——修道院院長海因里希·馮·貢德爾芬根德語Heinrich von Gundelfingen (Abt)和教務長格奧爾格·馮·恩內(Georg von Enne)。[12]:6—19在研究過程中,巴爾道夫發現了有三個人可能竊取書籍的痕跡,他們是意大利人文主義最豐富多彩的人物之一、文藝復興時期學者波吉歐·布拉喬利尼,以及辛修斯·魯斯蒂庫斯(Cincius Rusticus)和巴托洛梅奧·德·蒙特·波利蒂亞諾(Bartolomeo De Monte Politiano)。這三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脈廣泛的、羅馬教廷的僕人。據說1415年冬天,他們從這座修道院圖書館偷走了,或者只是複製了手稿和書籍,這些書籍在當時和現在都被認為是古老的。

我們不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甚至報告中的作品數量也相差很大——波吉歐本人談到了三位作者的書;在其威尼斯贊助人弗朗西斯科·巴巴羅德語Francesco Barbaro的一封信中談到了更多內容,一份當代期刊稱這些書籍或手稿可以裝滿「兩輛馬車」。[12]:16[13]:38—43然而,在三名羅馬人中,只有波吉歐後來談到了「大堆的書籍」堆在「塔樓的地板上。那塔樓就像可怕而黑暗的地牢,即使是被判死刑的人也不應該被驅逐到那裏。」他所說的,指的是只有他想進入的修道院塔樓。[12]:16[13]:40

「眾所周知,人文主義信件是一種獨立的信件類型。但正是這種『特殊性』脫穎而出,」巴爾道夫對當代這些不透明的事件冷冷地評論道。[12]:16一部《戈茨豪斯聖加侖編年史》(chronik des Gotzhaus St. Gallen),沒有任何關於大型圖書館或書籍寶藏的記錄。但它確實提到了修道院院長海因里希,他在訪問羅馬後僅兩年就被免職:「主是無知的,他思想放蕩。」上面寫道:「並在康斯坦茨議會中被廢黜」。[14]但前幾個世紀的聖加侖修道院院長也好不到哪裏去,因為只有貴族才有可能領導修道院。例如,海因里希的前任「不道德的庫諾·馮·斯托費爾恩」(Cuno von Stoffeln,1411年去世),或更早的前任「愚蠢的希爾德博爾德」(Hildebold,1328年去世),都是典型的未受過教育的封建教士。他們認為自己的修道院僅僅是一種恩賜,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好處,把錢裝入自己的口袋。「他們很無知,連1291年的住持篇章都寫不下來;另一方面,他們在馬廄、打獵、宴會和軍事征戰中度過了艱苦的生活,最終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精神生活本身更重要。」[15]

一年後,巴爾道夫在萊比錫發表了其批判的第一卷,副標題為《聖加侖的修士》(Der Mönch von St. Gallen)。巴爾道夫試圖通過文本批判性分析和對選定文本段落的比較來證明,僅有的保存不完整的作品《桑加勒修道士講述查理曼大帝的功績》(Monachus Sangallensis de gestis Karoli Magni)通常被認為是聖加侖修道士諾克一世德語Notker I.的作品,但實際上並非來自加洛林時期德語Karolingerzeit,而是來自11世紀。聖加侖修道士埃克哈德四世德語Ekkehard IV. (St. Gallen)在該世紀撰寫了這本書,他是唯一記錄此事的人。但即便如此,根據巴爾道夫的說法,他在檢查手稿中發現了一些羅馬語言特有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似乎與兩個聲稱的日期(一個可以追溯到九世紀,另一個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都不相符。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了明顯更晚時代的段落,例如:無聊故事中有些事情發生在公共蒸汽浴室(這種事物當時甚至並不存在,因為歐洲人直到收復失地運動後期才知道它們),甚至暗指宗教裁判所

第四卷在168頁後突然結束,就像未完成一樣,甚至連所使用的文獻都沒有單獨列出,這與第一卷形成了鮮明對比。第四卷印刷得很倉促,給人的感覺是作者自費匆忙印成的。[2]:2

他在書中總結了其研究成果。第四卷有以下文字:「荷馬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品達亞里士多德的年代更接近一些。他們大概都是同一個世紀的人。但他們的故鄉肯定不是古希臘,而是14、15世紀的意大利。我們的羅馬人和希臘人是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再說一次:寫在莎草紙羊皮紙上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歷史,完全是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巧妙偽造,而刻在黃銅和石頭上的歷史很大程度上也是。」[16]但巴爾道夫在其書中只粗略地涉及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品達和亞里士多德,更多地則是以荷馬作為證據,證明諾克一世及其作品是後一個世紀的發明。[12]:97這兩本書仍然是非常零散的成果,但這並不能充分支持作者從中得出的影響深遠的結論。他的觀點遭到了當代歷史學家的反對。[17]

從他擔任《法蘭克福報》專題編輯時起,關於阿圖爾·施尼茨勒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弗蘭克·韋德金德勒內·席克爾德語René Schickele戲劇的各種文章(署名縮寫為rb)就廣為人知,但並沒有廣泛的出版物。[18]

作品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引用了:Sign. F.12.4 《巴塞爾市國家檔案館:學生控制》(Staatsarchiv Basel-Stadt: Studentenkontrolle) SS 1897 – WS 1901/02
  2. ^ 引用了:《巴塞爾國家檔案館:巴塞爾大學檔案館目錄 AA3,1859—1904年學生名單》(Staatsarchiv Basel: Universitätsarchiv Basel Bestand AA3, Personalverzeichnis der Studierenden 1859–1904)這裏只有一年列出了羅伯特·巴爾道夫——WS 1901/02,第13頁;SS 190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omas Birkner. Das Selbstgespräch der Zeit. Geschichte des Journalismus in Deutschland 1605–1914 [時間的獨白——德國新聞史1605—1914]. 科隆. 2012: 291 (德語). 
  2. ^ 2.0 2.1 2.2 Rainer Schmidt. Nachlese zu Robert Baldauf [羅伯特·巴爾道夫的更多信息]. Academia.edu英語Academia.edu. [2023-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4) (德語). 
  3. ^ 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Zeitung 1856–1906 [法蘭克福報歷史,1856—1906]. 法蘭克福: Frankfurter Sozietätsdruckerei. 1906: 919 (德語). Als zweite Feuilleton-Redakteure waren längere oder kürzere Zeit tätig: Karl Hirsch, Emil Ney, Dr. Jüngst, seit 1898 Rudolf Geck (geboren am 8. Juni 1868 in Elberfeld), der von damals bis heute im Verein mit dem 1904 dazutretenden Robert Baldauf (geboren den 22. April 1881 zu Waldenburg in der Schweiz) an der soviel fordernden Redaktionsarbeit mit der gleichen Selbstverleugnung teilnahm.[卡爾·赫希、埃米爾·內伊、楊斯特博士,這些專題編輯的工作時間或長或短。自1898年以來,魯道夫·蓋克(1868年6月8日生於埃爾伯費爾德)從那時起一直與「羅伯特·巴爾道夫」(1881年4月22日生於瑞士瓦爾登堡,1904年加入)合作,在同樣自我否定的情況下,從事如此高要求的編輯工作。] 
  4. ^ 西婭·斯特恩海姆德語Thea Sternheim. Tagebücher 1903–1971 [日記1903—1971] 1. 哥廷根: 沃爾斯坦出版社德語Wallstein Verlag. 2011: 711 (德語). 
  5. ^ Kürschners Deutscher Litteratur-Kalender auf das Jahr 2017 [2017年庫什納德國文學日曆] 39. 柏林/萊比錫: G·J·戈申出版社手冊德語G. J. Göschen’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2017: 2035 (德語). 
  6. ^ Frankfurter Stadtchronik 1918 [法蘭克福城市紀事1918]. [2023年1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1月4日) (德語). Am 3. Juli 1918, nur wenige Wochen nach Baldaufs Tod, meldete die Frankfurter Zeitung, dass die spanische Grippe „seit etwa sechs Tagen […] auch in Frankfurt epidemische Formen annimmt. Die Zahl der Erkrankungen wächst täglich. In einigen Betrieben fehlt ein Drittel bis zur Hälfte der Belegschaft.[1918年7月3日,巴爾道夫去世幾周後,《法蘭克福報》報道稱,西班牙流感「在法蘭克福肆虐了大約六天。患者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在某些公司,缺勤人數達到三分之一到一半。] 
  7. ^ 阿納托利·福緬科. History: Fiction or Science [歷史:虛構還是科學] 2. 巴黎/倫敦/紐約. 2005: VIII—IX (英語). 
  8. ^ 烏韋·托珀德語Uwe Topper. Die Große Aktion. Europas erfundene Geschichte [大動作——歐洲所發明的歷史]. 蒂賓根: 格拉伯特出版社英語Hohenrain-Verlag. 1998: 16 (德語). 
  9. ^ 阿納托利·福緬科. History: Fiction or Science [歷史:虛構還是科學] 1. 巴黎/倫敦/紐約. 2003: 10 (英語). 
  10. ^ 羅伯特·巴爾道夫. Vorwort [前言]. Historie und Kritik [歷史與批判] 第1卷 (德語). die hier mitgeteilten bemerkungen über den 'Mönch von St. Gallen' eröffnen eine reihen von aufsätzen, deren gesamtresultat gezogen ist in „historie und kritik". IV. das Altertum, F. Reinhardt, Basel 1902.[這裏對『聖加侖修道士』的評論是一系列文章的開篇,其總體結果寫在《歷史與批判》第4卷 古代 F. 萊因哈特(巴塞爾,1902年)中。] 
  11. ^ 讓·哈杜安. Rainer Schmidt(兼翻譯和評論) , 編. Prolegomena zu einer Kritik der antiken Schriften [對古代著作的批判的序言]. 諾德施泰特: 隨需打印. 2021. ISBN 978-3-7534-7269-0 (德語).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羅伯特·巴爾道夫. Historie und Kritik Bd 4. Das Altertum C. Metrik und Prosa [歷史與批判 第4卷 古代 C. 度量和散文]. 巴塞爾: Universitätsdruckerei Friedrich Reinhardt. 1902 (德語). 
  13. ^ 13.0 13.1 Franz Weidmann. Geschichte der Bibliothek von St. Gallen seit ihrer Gründung um 830 bis auf 1841 [聖加侖圖書館歷史,從約830年成立到1841年]. 聖加侖. 1841 (德語). 
  14. ^ 羅伯特·巴爾道夫. Historie und Kritik [歷史與批判] 第4卷. : 14 (德語). 根據O·洛倫茲(O. Lorenz)1863年《聖加侖通告II》(St. Gallener Mitteilungen II)
  15. ^ Kirchen-Lexikon oder Encyklopädie der katholischen Theologie und ihrer Hilfswissenschaften [天主教神學及其輔助科學的教會詞典或百科全書] 第4卷. 弗賴堡. 1850: 285 (德語). 
  16. ^ 羅伯特·巴爾道夫. Historie und Kritik Bd 1. Der Mönch von St Gallen [歷史與批判 第1卷 聖加侖的修道士]. 萊比錫: Dyksche Buchhandlung. 1903: 98 (德語). 
  17. ^ M. Jansen; L. Schmitz-Kallenberg. Historiographie und Quelle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bis 1500 [1500年之前德國歷史的史學與來源]. 不萊梅: Europäischer Hochschulverlag. 2011: 28 (德語). 
  18. ^ Günther Rühle. Theater für die Republik. Im Spiegel der Kritik [共和國劇院 在批判的鏡子裏]. 第1卷(1917—1925). 法蘭克福: S·菲舍爾出版社. 1988: 48 (德語).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