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時情報局

美國戰時情報局,又譯作美國戰爭情報局美國戰時新聞辦公室美國戰時新聞局(英語: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OW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從事戰時宣傳、心理戰的機構。戰時情報局主要作用在於保護當時政府信息服務,並且在美國國內與國外進行戰爭宣傳

OWI logo.
美國戰爭情報局成員在1942年6月的照片

由於情報協調局機構負責人多諾萬與舍伍德的施政思路衝突[1],最終導致於1942年6月13日,羅斯福總統把情報協調局一分為二:研究分析處、秘密情報處、秘密行動處等整合為戰略情報局,即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國外新聞處劃分出去獨立為戰時新聞局,即美國新聞署的前身。從1942年6月到1945年9月這一段時間內,其通過電台、報紙、海報、照片、電影和其他形式的媒體,對國民與敵人進行宣傳工作,以保障能夠在戰爭道義上獲得優勢,是美國政治宣傳主要負責部門。

戰時新聞局局長埃爾默·戴維斯英語Elmer Davis此前與此後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主播,深受美國公眾與羅斯福總統的信任。運營經理埃德·克勞貝爾英語Ed Klauber、副局長埃德·巴雷特英語Ed Barrett(《新聞周刊》編輯)。負責歐洲敵占區的副局長是《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華萊士·卡羅爾英語Wallace Carroll,負責英聯邦區域的副局長是《紐約時報》駐倫敦總編輯費迪南德·庫恩英語Ferdinand Kuhn,負責遠東地區的副局長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教授戴德華英語George E. Taylor (historian),負責中國事務的辦公室主任約翰·考德威爾(John C Caldwell)。

在華活動

編輯

美國戰時情報局駐華機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以「美國新聞處」名義在重慶、成都、昆明、桂林、永安5個據點(outpost)進行活動,因為美國戰時情報局駐華機構總負責人麥克拉肯·費希爾(Francis McCracken Fisher)認為本機構一旦採用「戰時情報局[處]」這一中文名稱,會讓中方誤以為本機構從事的是「秘密情報」工作,易招致不必要的猜忌和防備。[2]其助手是在日本長大的吉姆·斯圖爾特(Jim Stewart)。辦公地點位於重慶求精中學。工作內容包括:

  • 心理戰,如用飛機散發傳單;
  • 記錄、複製、發佈每天的戰時新聞局的新聞報道。

1943年底費正清從重慶回到美國後,於1944年中在戰時新聞局謀到職位,擔任負責遠東事務的戴德華英語George E. Taylor (historian)副局長的助理,主持對中國的工作,同事還有賓大的德克·卜德(Derk Bodde)與夏仁德(Randolph Sailor)。

1944年,太平洋國際學會執行秘書新西蘭人威廉·L·霍蘭德英語William L. Holland加入美國籍,以接任麥克拉肯·費希爾擔任戰時新聞局駐華辦事處負責人。[3]1945年5月,費正清被威廉·L·霍蘭德英語William L. Holland邀請去駐華辦事處任信息處副主任,9月底離開華盛頓,10月12日抵達重慶。1945年聖誕節費正清接任威廉·L·霍蘭德英語William L. Holland擔任美國新聞處(USIS)駐上海辦事處主任,管轄10個分支機構(蘭州、昆明、成都、重慶、天津、北平、台北、奉天、上海、廣州、漢口、永安等),受美國駐華大使館直接領導處理文化關係事務。1946年7月1日,費正清離任回哈佛大學,布蘭德利·康納斯(Bradley Connors)接任。

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撤銷了戰時新聞局,新設「國際新聞與文化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Affairs),負責海外宣傳,隸屬美國國務院。由主管公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主持。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仍然叫做美國新聞處,在駐華的使領館均設有新聞處,與政治處、經濟處平行。設11個新聞處與1個總部:

  • 奉天美國新聞處
  • 北平美國新聞處
  • 天津美國新聞處
  • 迪化美國新聞處
  • 昆明美國新聞處
  • 重慶美國新聞處
  • 南京美國新聞處
  • 上海美國新聞處
  • 漢口美國新聞處
  • 廣州美國新聞處
  • 台北美國新聞處
  • 駐華美國新聞處總部(中央辦公室)設在上海
  • 上海美國新聞處駐福州辦事處

自辦刊物《中文時事通訊》(Chinese Newslette)1947年11創刊。1949年6月30日,中共正式宣佈禁止美國新聞處在華活動。

戰時新聞局在華僱傭了大批中國籍僱員,其中有:

參考資料

編輯
  1. ^ Houseman, John (1979), op. cit., pp. 25-28.
  2. ^ 賈欽涵. 战时情报局与美国对华政策(1942—1945) (PDF). 抗日戰爭研究. 2015, 第25卷 (第2期): 93–108 [2017-01-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1-18). 
  3. ^ 「Obitu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acific 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