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龍屬名Convolosaurus,意為「群聚的蜥蜴」,意指發現時幼體化石的群聚狀態)是一基礎鳥腳類恐龍,生存於早白堊世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科曼奇郡波克特湖英語Proctor Lake雙子山組英語Twin Mountains Formation地層。模式種兼唯一種馬氏群聚龍Convolosaurus marri)於2019年命名、發表。[1]

群聚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阿普第階
125 Ma
展示於佩羅自然科學博物館英語Perot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的骨架模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屬: 群聚龍屬 Convolosaurus
Andrzejewski, Winkler & Jacobs, 2019
模式種
馬氏群聚龍
Convolosaurus marri

Andrzejewski, Winkler & Jacobs, 2019

發現

編輯
 
化石發現地的地圖

1985年5月,詹姆斯·「饒斯第」·布蘭奇(James "Rusty" Branch)在德州科曼奇郡的波克特湖發現了一個恐龍化石點,堪稱北美洲化石蘊含量最豐富的下白堊紀地層之一。達拉斯市南方衛理會大學旗下的舒勒古生物博物館(Shuler Museum of Paleontology)在湖泊東南岸的營地採石場(Camp Quarry)和北方採石場(North Quarry)挖掘出大量標本,是一堆小個體擠成一坨的化石,可能代表着單一次大量死亡事件(如洪水、土石流的快速掩埋)。此發現曾於1998年的科學文獻中被記載。[2]發現的遺骸被組合成三具骨架,分別展示於波克特湖美軍工程辦公室(Proctor Lake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Office)(根據SMU 70456標本)、佩羅自然科學博物館英語Perot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SMU 74087、SMU 74093和SMU 74104的組合)、沃斯堡自然史博物館英語Fort Worth Museum of Science and History(根據SMU 74663標本)。[1]這個科學上的新物種曾被非正式的稱為「波克特湖的稜齒龍科」(Proctor Lake hypsilophodontid)。[3]但後來了解到該演化支是個無效的並系群

 
群聚龍化石發現狀態的重建模型,展示於佩羅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9年,凱特·安傑耶夫斯基(Kate A. Andrzejewski)、戴爾·溫克勒(Dale A. Winkler)、路易斯·傑考布斯(Louis Leo Jacobs)命名並發表了模式種馬氏群聚龍(Convolosaurus marri)。屬名源自拉丁語的convolare(聚集),來代表化石的緊密集聚程度。種名紀念為南方衛理會大學古脊椎動物協會英語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作出宣傳貢獻的雷·馬爾博士(Dr. Ray H. Marr)。[1]

 
關節連接的標本SMU 70456

正模標本SMU 72834出土於雙子山組,年代可追溯至下白堊紀阿普第階。是個含有頭骨的部分骨骼,保存的部位包含:帶有下頜的頭骨、截至第23節尾椎前的整條脊柱、肩胛骨、左臂骨、右肱骨骨盆、成對股骨、成對脛骨、左腓骨,屬於一隻亞成年個體。還有大量標本被歸入本屬。在2019年的研究中歸入了488件標本,至少包括29隻個體,從小型幼體到亞成體都有。幾乎所有骨骼部位都已知了。[1]

敘述

編輯
 
頭骨重建圖

正模標本的個體估計身長介於2.5至3公尺,因為尚未完全成熟,成體的身長未知。發現的股骨長度範圍落在5.1至31.5公分。[1]

敘述者提出一項鑑定特徵,是為獨特的自衍徵前上頜骨有四顆牙齒、其外側有個垂直槽。[1]

此外亦提出一個獨特、由本身並不獨特的特徵構成的組合,其中有些是祖徵英語Plesiomorphy and symplesiomorphy共衍徵:前上頜骨長牙齒、整個眼窩上緣被兩個上眶骨所覆蓋;其他是進階或衍化特徵,代表位在演化樹的高級位置:上頜骨齒根彎曲、頸椎是前凸後凹的雙後凹型(opisthocoelous)、薦椎神經棘高度是椎體的兩倍、坐骨下端擴張成足狀、股骨髁前部之間只有一道淺溝槽、恥骨前恥突橫扁。[1]

分類

編輯
 
群聚龍的3D模型

雖然群聚龍最初被認為是稜齒龍科的成員,2019年的研究將牠分類在鳥腳亞目的基礎位置,在演化樹中介於稜齒龍奇異龍之間。過去研究認為奇異龍比稜齒龍更原始,但此觀點現已被推翻,因為群聚龍與奇異龍同樣擁有兩個上眶骨(supraorbital),代表稜齒龍已獨立失去這項特徵。[1]

以下支序圖取自2019年的種系發生學分析:[1]

鳥臀目 Ornithischia

皮薩諾龍屬 Pisanosaurus

始奔龍屬 Eocursor

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萊索托龍屬 Lesothosaurus

裝甲類 Thyreophora

新鳥臀類 Neornithischia

靈龍屬 Agilisaurus

何信祿龍屬 Hexinlusaurus

奧斯尼爾洛龍屬 Othnielosaurus

角足龍類 Cerapoda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西風龍屬 Zephyrosaurus

奔山龍屬 Orodromeus

何耶龍屬 Haya

熱河龍屬 Jeholosaurus

長春龍屬 Changchunsaurus

稜齒龍屬 Hypsilophodon

群聚龍屬 Convolosaurus

奇異龍屬 Thescelosaurus

小頭龍屬 Talenkauen

帕克氏龍屬 Parksosaurus

加斯帕里尼龍屬 Gasparinisaura

禽龍類 Iguanodontia

凹齒龍科 Rhabdodontidae

橡樹龍形態類 Dryomorpha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橡樹龍科 Dryosauridae

腱龍屬 Tenontosaurus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ndrzejewski, Kate A.; Winkler, Dale A.; Jacobs, Louis L.; Forster, Catherine. A new basal ornithopod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Texas. PLOS ONE. 2019, 14 (3): e0207935. PMC 6413910 . PMID 30860999. doi:10.1371/journal.pone.0207935. 
  2. ^ Winkler, D.A; Murry, P.A; Jacobs, L.L.; Downs, W.R.; Branch, J.R.; Trudel, P. The Proctor Lake dinosaur locality, Lower Cretaceous of Texas. Hunteria. 1988, 2 (5): 1–8. 
  3. ^ Winkler, D.A.; Murry, P.A. Paleoecology and hypsilophodontid behavior at the Proctor Lake dinosaur locality (Early Cretaceous), Texa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1989, 238: 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