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戰役[2]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1947年9月至12月,國民革命軍膠東兵團(第一兵團)由范漢傑領導,在山東省為攻佔膠東解放區發起的一系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共地方武裝經過數月苦戰,以弱勢兵力打贏戰爭,保住膠東解放區[2]。國軍未能達成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改變了山東戰場的戰略態勢[1]。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又稱為膠東保衛戰[2][1]

膠東戰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47年9月 - 11月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
參戰方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陸軍膠東軍團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華東野戰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國民革命軍范漢傑

中國共產黨許世友

中國共產黨譚震林
兵力

國軍第一兵團

國軍整編第8、9、25、45、54、64師(共20個[2]
另說,整編第8、9、25、54、64師和整編第74師第五十七旅(共16個旅)參戰,整編第83、28、59、77師守備[2]
國府地方武裝,人數不詳

華東野戰軍第九、第十三縱隊和膠東地方部隊(許世友領導)[1]
華東野戰軍第二、第七縱隊和獨立師、第十師及濱海地方部隊(譚震林領導)[1]

中共地方武裝,人數不詳
支前民眾46.9萬人次[2]
傷亡與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數據,殲敵約6.3萬人(其中,膠河戰役1.2萬人[3]),繳獲槍支8000餘支,輕重機槍870餘挺,各種炮100餘門,子彈195萬餘發,炮彈1.4萬餘發,手榴彈1.6萬餘枚,汽車20餘輛,擊毀飛機五架、坦克七輛[1] 不詳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細分為膠東阻擊戰、膠河反擊戰(膠河戰役[3])、膠高追擊戰[2]萊陽戰役[1]

背景

編輯

1947年8月,為「貫徹統帥部第三個戰略目的——截斷共軍的國際交通線」,蔣介石「決定以膠東為作戰目標",集中兵力,實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4]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以6個整編師20個整編旅,配屬重炮第13團、工兵第2、第15團、裝甲炮營、戰車營、憲兵第17團及4個保安總隊,組成第一兵團(膠東兵團),1947年5月下旬調陸軍副總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副司令兼鄭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任第一兵團司令官(兼陸軍副總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副司令),採取「錐形突進,分段攻擊;並在海、空軍密切支援下,求匪主力於膠東半島尖端,予以殲滅"的方針,力爭1個月內結束膠東戰事。[5]

1947年9月15日,中央軍委就《目前各戰區的作戰情況》致電劉鄧陳粟等,指出,在整個南線戰場,

「目前只有膠東方面敵尚維持十五個旅左右的攻勢,該區尚有一個時期是困難的,但估計只要陳粟劉鄧陳謝三方面再打幾個勝仗,中原及長江發生更大震動之後,膠東敵軍將被迫大批南撤。只要我軍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每戰均能殲敵一部(不論多少),就能改變該區形勢。」

關於處在膠東外線的2、7縱行動問題,9月16日,軍委致電陳粟

「我們認為震林所率二、七兩縱目前不宜離開濱海,只要該區有糧食,就應留在該區打些小勝仗;即使一二個月不打勝仗,只要不打敗仗就好。如地區狹小,不便集中行動,則以縱隊或以旅為單位,暫時分散在諸城莒縣沂水臨朐日照等縣廣大鄉村也有利,一可鉗制八十三師二十八師四十五師等部,二可策應膠東內線。大約堅持一個月至多兩個月,局勢就會變化。如二、七縱出魯南蘇北,則八十三師、二十八師等部必跟去,亦不見得容易殲滅,對於膠東則減少直接配合作用。膠東方面敵至多使用十二個旅進攻,而在佔領平度掖縣萊陽龍口招遠蓬萊黃縣諸城,留出大量守備兵力之後,其機動兵力就不多了,利於我軍各個殲敵。一個月後,敵有很大可能調起一部兵力,故該方面只要我軍不打敗仗,局勢亦可能好轉。

9月20日,等致電譚震林和華野二縱司令員韋國清

「膠東同志均希望能在敵深入萊陽棲霞招遠和敵後方空虛時,你們主力能挺入膠東,進到一帶作戰,牽制並打亂敵人部署,便利前後夾擊。」

9月22日,陳粟致電譚震林、韋國清:

「如能集中二、七縱及獨師、十師等共八個師(二十二個團)全力向膠東敵後進擊,作用更大。」望遵中央指示及華東局饒、黎20日電精神,「依據當前敵情堅決向膠東敵側後進軍。」

據此,9月24日譚震林率第二、七縱由諸城五蓮山區北上。

關於處在膠東內線的第九、第十三縱隊行動問題,9月24日饒漱石、黎玉、許世友報告中央:

「我們本擬繼續在內線作戰一個時期,但因牙山以東傷員、家屬五六萬,無法迴旋,前面又有大批難民擁到主力與指揮機關附近,影響作戰,如繼續在內線作戰吸敵向東既不便作戰,又增加以後困難,且主力轉移有困難,故我乘道頭勝利及敵向招露前進時,出其不意向敵後轉移。」

據此,9月25日晚華野九縱進至掖縣東南的大澤山區;13縱2個師於25日進抵掖縣東北朱橋鎮,26日晚南下與9縱會合。13縱另1個師則留在萊(陽)煙(台)公路繼續同范漢傑部周旋。9、13縱主力在大澤山停留4天後,13縱繼續留在大澤山區,9縱則取道膠河濰河間南下。10月1日,東兵團2、7 、9縱在膠濟路北朱陽會師。

范漢傑發現華東野戰軍東兵團內線主力西轉後,判斷為「避戰潰逃」,膠東戰事已經「順利結束」即分兵輕進,以整編第9師尾9、13縱追向大澤山區;以整編第64師(欠守備諸城的第156旅)由高密向北堵截。

許世友、譚震林針對范漢傑兵團分兵據城、多路出擊的態勢。決定集中2、9縱殲滅脫離高密、孤軍北進的整編第64師於膠河西岸的昌邑縣飲馬鎮地區,以調動繼續東進膠東解放區腹地的國軍回援,減輕膠東腹地的損失。其兵力部署是:

戰役經過

編輯

結果及影響

編輯

評價

編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者王世枚將戰役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變被動為主動的經典戰例,「是人民軍隊打主動仗、打殲滅戰指揮藝術的集中體現」。王世枚認為戰役勝利,意味着蔣介石佔領膠東解放區,切斷山東、東北、華北解放區聯繫的企圖徹底破產[2]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风云》胶东保卫战. 膠東在線, 來源:煙臺市「膠東紅色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2017-02-06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3)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王世枚. 保卫胶东:反客为主的经典战例. 中國軍網. 2017-02-06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簡體中文). 
  3. ^ 3.0 3.1 張曉艷. 胶河战役:扭转胶东战局的关键一战. 責編:曹淼、宋鶴立. 人民網,來源:學習時報. 2020-09-28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簡體中文). 
  4. ^ 蔣介石《剿匪軍事之新階段與新認識》,1947年10月20日
  5. ^ 《戡亂簡史》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