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昆一(1900年—1969年2月),化名董東復、劉志奇,祖籍山東省茌平縣,出生於遼寧省昌圖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2]

生平

編輯

出生於遼寧省昌圖縣北部中農家庭。1915年冬舉家遷至吉林省和龍縣。 1916年春開始讀小學。1920年入讀和龍縣師範講習所,1921年結業,任和龍縣立第二、第三小學教員。1922年就讀延吉道立地方講習所學習,1922年10月結業,任和龍縣公立第七小學校長、縣立一校單級班教員、縣立二校高級主任教員、縣立第四小學校長、縣教育委員以及縣督學、教育會長等職。1931年任琿春縣督學,因領導琿春縣三八婦女節運動,被驅逐回到和龍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了中共北滿特委領導的反帝大同盟,遭通緝,流亡關內,到北平華東大學掛名學生,從事革命工作。1932年,經國民政府鐵道部總務司育才科科長周璣璋(中共地 下黨員)介紹,出任潼關扶輪小學校長,以此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934年8月,經黨組織安排,調任塘沽扶輪小學校長,不久,由文斐然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9月,創建塘沽第一個中共黨支部並任支部書記。 1935年9月任平綏鐵路康莊扶輪小學校長兼中共地下黨支部副書記。1936年8月,在北平東方印書館做編輯工作,並曾擔任北平市民救國會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上旬北平黨組織安排董昆一與趙志剛及趙妻王辯等三人到山東王辯的家鄉從事抗日工作。在青島經「平津學生流亡分會」負責人鄒魯風與山東黨組織接上關係,然後以安置家屬避難為名到諸城相州鎮,住在王翔千(王辯的父親)家,董昆一與王辯、趙志剛在相州成立「中共諸城臨時特別支部」,趙志剛任書記,董昆一任支部委員。董昆一和趙志剛介紹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的長子王乃征人黨,並安排他回北杏村組織成立了中共北杏支部。1937年11月,董昆一和趙志剛去濟南,通過「平津學生流亡分會」黨的負責人劉居英與中共山東省委取得聯繫,向省委請示工作。根據省委指示,在諸城一帶積極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12月下旬成立中共諸城臨時縣委,任臨時縣委副書記,主要負責與上級和各抗日團體的聯絡工作。1938年1月,日軍侵佔高密,高密縣地主武裝蔡晉康部轉移到諸城縣城。中共諸城臨時縣委決定與蔡部內的中共地下工作委員會合併,成立「中共魯東南工作委員會」,董昆一是主要負責人之一。但臨時縣委仍保持原組織形式不變,重點抓全縣抗日運動的組織發動。1938年2月,蔡部內的反動勢力的排擠下,董昆一等人領導80多人脫離蔡部,1938年3月到達徐州,經地方黨組織介紹轉往連雲港參加了由中共特別黨員萬毅領導的東北軍第五十七軍第一一二師第三三四旅第六六七團,負責該團的黨的工作。1938年8月, 董昆一被黨組織派往武漢的東北救亡總會工作。1938年10月,調任東北救亡總會西安總分會黨團書記、聯絡部負責人、組織部負責人。1940年12月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洛陽分會工作,同時負責游擊隊工作。1942年8月,調太行區工商管理總局任支部委員、合作科科長。1943年1月任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建設廳生產科副科長。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赴東北。1945年12月任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副專員。1946年4月,任延邊專署專員。1947年2月任敦化專員公署專員。1947年11月任吉林省民政廳副廳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人民政府商業部合作指導處副處長、東北區合作總社業務處長、推銷處長、組教處長、總支書記,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東北區辦事處副主任。1955年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監事會監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合作講義》等書。五十年代末身患腦血栓。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历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名辞典.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286. ISBN 9787507813746. 
  2. ^ 何虎生, 李耀東, 向常福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088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