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伏依伯國(法語:Comté de Savoie意大利語Contea di Savoia)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邦國,在11世紀勃艮第王國崩潰後,它與瑞士的自由公社一同誕生。


薩伏依伯國
1003年—1416年
薩伏依神聖羅馬帝國旗 (第一批伯爵使用該旗以向神聖羅馬皇帝表忠)
神聖羅馬帝國旗
(第一批伯爵使用該旗以向神聖羅馬皇帝表忠)
薩伏依國徽
國徽
13世紀中葉左右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內的薩伏依伯國及其領地(  紅色)。  淡黃色區域為勃艮第王國的其餘部分。請注意,薩伏依的部分領地位於該王國之外(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薩伏依核心地帶是領土中最西端的領地。薩伏依核心地帶西北方未標記的領土布雷斯於1272年獲得。
13世紀中葉左右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內的薩伏依伯國及其領地(  紅色)。  淡黃色區域為勃艮第王國的其餘部分。請注意,薩伏依的部分領地位於該王國之外(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薩伏依核心地帶是領土中最西端的領地。薩伏依核心地帶西北方未標記的領土布雷斯於1272年獲得。
地位神聖羅馬帝國邦國
(自1032年或1313年起)a
薩伏依國英語Savoyard state核心區
首都香貝里 (自1295年起)
政府君主制
薩伏依伯爵 
• 1003年–1048年
翁貝托一世
• 1391年–1416年
阿梅迪奧八世
歷史時期中世紀盛期
1003年
• 繼承都靈藩侯國英語March of Turin
1046年
• 亨利七世宣告其為帝國直轄領地英語Imperial immediacy
1331年
• 獲得尼斯伯國
1388年
• 獲得日內瓦伯國
1401年
• 西吉斯蒙德將其升格為公國
1416年
前身
繼承
亞爾王國
薩伏依公國
  1. 1032年,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三世去世,對該伯國擁有宗主權勃艮第王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33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宣告薩伏依伯國為帝國直轄領地英語Imperial immediacy

歷史

編輯
 
薩伏伊早期的徽章

薩波迪亞英語Sapaudia萊芒湖,以南、自羅訥河一直延伸到阿爾卑斯山西部的部分。從西元9世紀中葉起,薩波迪亞一直屬於上勃根地的一部分,並由博索尼德王朝公爵胡克貝特英語Hucbert統治。薩波迪亞與勃根地的自由領(今天的法蘭琪-康堤)合併。

1003年,「白手」翁貝托一世被勃根地的魯道夫三世立為伯爵。他支持亨利二世的繼承權利,並以坎特伯雷的安瑟莫的死亡為因,從主教手上篡奪奧斯塔伯國。在他對康拉德二世在魯道夫的死亡後割讓亞爾表達支持後,他鎮壓了厄德二世英語Count Odo伯查德主教英語Burchard (bishop of Aosta),他還獲得莫里耶訥伯國英語County of Maurienne(原為維埃納省總主教所管轄)與穆捷大主教所掌管的沙布萊塔朗泰斯領地。

雖然阿爾勒王國依舊是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國,翁貝托的後裔(即後來的薩伏依家族)仍然以伯國的地位維持獨立。西元1046年,厄德與蘇薩侯爵烏爾里克·曼弗雷德二世英語Ulric Manfred II of Turin的女兒阿德萊德英語Adelaide of Susa結婚。阿得雷德優先其他兄弟與親屬繼承了其父的領地[註 1],厄德藉此控制了都靈藩侯國英語March of Turin的廣大地區,並且藉由自己從兄長那裏繼承的領地而統一了薩伏依。

 
香貝里城堡

此時,薩伏依伯國持續進行擴張。西元1218年,薩伏依自哲林根王朝處繼承了沃州北方、日內瓦湖附近的土地。1220年,薩伏依伯爵托馬索一世佔領了皮內羅洛鎮和香貝里(後來薩伏依的首都)。西元1240年,托馬斯的小兒子彼得羅二世被其外甥女婿英王亨利三世邀請至英格蘭(因亨利三世與普羅旺斯的埃莉諾結婚,後者為拉蒙·貝倫格爾四世與亨利之妹薩伏依的貝亞特麗斯英語Beatrice of Savoy的次女)。彼得被任命為五港總督列治文伯爵。此外,彼得羅也在倫敦建立了薩伏依宮

1313年,薩伏依伯爵阿梅迪奧五世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宣告成為皇帝的直轄領地,並在1349年轉移多菲內給未來的法王查理五世與在1365年指派薩伏依伯爵阿梅迪奧六世為阿爾勒的教區代理主教後,勃根地王國不再擁有全部的直接統治權。

阿梅迪奧七世於1388年透過收購尼斯伯國獲得了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其子阿梅迪奧八世於1401年買下日內瓦伯國。141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終於將薩伏依自伯國升格為薩伏依公國

註釋

編輯
  1. ^ 其中一人可能就是聖安瑟莫的父親貢道夫。

參考文獻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Taylor, A.J. and Lewis is Savoy. "A Letter from Lewis of Savoy to Edward I"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68, No. 266 (Jan., 1953), 56–6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