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赫派
謝赫派(阿拉伯語:الشيخية)是由謝赫·艾哈邁德於19世紀早期的伊朗卡扎爾王朝開啟的伊斯蘭宗教運動。[1]該宗教運動源於伊斯蘭什葉派的末世論的思想。現在,在伊朗和伊拉克依然有少數謝赫派成員。[2]在19世紀中期,許多謝赫派成員皈依了巴比教和巴哈伊信仰,因此巴比教和巴哈伊信仰對該派別具有高度評價。[3][4]
| |
---|---|
十四聖賢
穆罕默德 · 法蒂瑪 · 及 | |
學說 | |
信念 | |
習俗 | |
聖城 | |
派別 | |
資格 | |
聖訓
雄辯峰頂 · 伊斯蘭詩篇 · 教法大全 · 教法學家不予光顧的人 · 教法修正 · 聖訓辨異 · 蘇萊曼·伊本·卡伊斯之書 · 光的海洋 · 酒宴宗派 · 必然現實 · 天堂之匙 | |
相關主題 | |
謝赫派的基本信仰
編輯末世論
編輯謝赫·艾哈邁德的主要信仰背景是十二伊瑪目派關於第十二任伊瑪目隱遁的學說。十二伊瑪目派相信,從阿里至穆罕默德·馬赫迪·蒙塔扎爾共有十二任伊瑪目,前十一任已經去世,而第十二任隱遁了起來。該派別亦相信,第十二任伊瑪目將在「審判日之前回歸」及「用正義填滿地球,使真相得以凱旋」。此彌賽亞形象被稱為馬赫迪。
知識的來源和確定性
編輯謝赫派教義在形式上與蘇菲派相似,不同的是蘇菲旅人聲稱自己為真理的詮釋和裁決者,謝赫派則清楚地表明真理的詮釋和裁決者是第十二任伊瑪目。
神秘主義符號和先知的來源
編輯謝赫派在幾個領域與傳統伊斯蘭教的觀點不同,尤其在關於神秘主義預言的解釋方面。如傳統伊斯蘭教義認為《古蘭經》中關於關於太陽、月亮與星星的蘇拉是在敘述審判日到來時會發生的實際事件,但謝赫派認為那是一種託寓。在其他着作中,謝赫派解釋了關於先知、原初詞、和其他宗教主題的起源的神秘主義描述。這種內容的大部分圍繞着樹木,特別是伊甸園中的善惡樹。
這類既具有神聖性質又具有有限生命的人物形象與巴比教和巴哈伊信仰中的上帝的顯示者的類似,而前述信仰正是源自謝赫派的精神傳統。
謝赫派的領袖
編輯謝赫·艾哈邁德
編輯謝赫·艾哈邁德在四十歲的時候,正式開始在卡爾巴拉和納傑夫的什葉派宗教學術中心學習。 他在那裏習得了闡釋伊斯蘭法、進行伊智提哈德的足夠知識。他和蘇菲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學者進行了論爭,並在這個過程中贏得了正面的聲譽。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古蘭經》在本質上已經囊括了所有的學問和科學,而這些知識是超越文字字面意義的,人們必須在《古蘭經》中甄別出這些知識。他的觀點引起了一些教士譴責進行了許多辯論,也讓他捲入了一系列論爭。隨後,謝赫·艾哈邁德移居波斯亞茲德省。在那裏,他創作了許多書籍和信件。
賽義德·卡齊姆·拉什提
編輯謝赫·艾哈邁德創立了該學派兩年後即去世。他毫無爭議的繼承人[5]賽義德·卡齊姆領導謝赫派的運動直至其1843年去世。巴比信徒描述,賽義德·卡齊姆說在他的生命中沒有機會看到應允者,但是因為應允者的出現如此臨近,所以他沒有必要任命接替者,而是讓他的門徒去遍佈四方去找那位應允者。
賽義德·卡齊姆沒有明確指定接替者,而是認為馬赫迪已經在世間,並鼓勵他的門徒去尋找。[6]部分謝赫派成員期待賽義德·卡齊姆最喜愛的學生穆薩·侯賽因繼承衣缽,但他拒絕了。而是堅持遵循賽義德·卡齊姆最後作出的關於出外尋找馬赫迪的指示,許多謝赫派成員也外出做同樣的事。到了1844年,基於不同的主張,出現了兩個陣營。
穆薩·侯賽因和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巴孛)
編輯1844年5月23日,在尋找馬赫迪的過程中,穆薩·侯賽因在設拉子遇到一位名叫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的年輕人。阿里·穆罕默德曾拜訪過賽義德·卡齊姆的宗教課堂。阿里·穆罕默德表示,賽義德·卡齊姆曾暗示過馬赫迪與他自己有聯繫。在穆薩·侯賽因遇到阿里·穆罕默德的那天,阿里·穆罕默德使用了巴孛的稱號,並表示他是通往什葉派隱遁的第十二伊瑪目的大門。穆薩·侯賽因和許多謝赫派成員最終接受了巴孛的地位,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了早期的巴比教徒。巴孛最終被貼上異端的標籤,並被投入監獄。1850年7月9日巴孛被處決。後來,大部分巴比教徒都轉而追隨巴比社區的知名領袖巴哈歐拉。巴哈歐拉後來創立了巴哈伊信仰,聲稱他是巴孛所允諾的那個祂。巴比教徒和巴哈伊信徒都認為,他們的宗教源自謝赫派思想傳統。關於從巴比教的視角看賽義德·卡齊姆、穆薩·侯賽因和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之間的聯繫和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可以參考納比勒-阿扎姆所著的《破曉群英傳》。
卡里姆·汗
編輯在巴孛宣示其身份後,哈吉·卡里姆·汗·凱爾馬尼成為那些不承認巴孛的謝赫派成員的領袖。他寫了很多批評巴孛的文章,是反對巴孛主要人物。[7]巴哈歐拉描述卡里姆「偽裝成智者的愚蠢之人」。[8]卡里姆修改了謝赫·艾哈邁德和賽義德·卡齊姆的一些基本看法,使謝赫派的教義接近主流的烏蘇勒派。卡里姆·汗的去世後,他的地位由兒子,穆罕默德·汗·凱爾馬尼(1846–1906)接替,穆罕默德·汗去世後由穆罕默德·汗的兄弟Shaykh Zaynal 'Abidln Kirmani(1859–1946)接替,Shaykh Zaynal 'Abidln Kirmani去世後由他的兒子Abd al-Rida Khan Ibrahimi接替。[9]
註釋
編輯- ^ MacEoin, D.M. SHAIKH AḤMAD AḤSĀʾĪ. Encyclopædia Iranica. [24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bartleby.com. 2001 [2006-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4).
- ^ Amanat, Abbas. Resurrection and Renewal: The Making of the Babi Movement in Ir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174, 261–272.
- ^ Effendi, Shoghi. God Passes By.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44: 92 [2018-01-13]. ISBN 0-8774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7).
- ^ Nabíl-i-Zarandí. Shoghi Effendi (Translator) , 編. The Dawn-Breakers: Nabíl’s Narrative Hardcover.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32: 16 [2018-01-13]. ISBN 0-900125-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6).
- ^ Nabíl-i-Zarandí. Shoghi Effendi (Translator) , 編. The Dawn-Breakers: Nabíl’s Narrative Hardcover.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32: 47 [2018-01-13]. ISBN 0-900125-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 ^ Scholarship on the Baha'i Faith, Moojan Momen. [2018-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1).
- ^ See Kitab-i-Aqdas, 170
- ^ Henry Corbin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Vol. II; page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