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穆特·瓦爾哈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4月5日) |
赫爾穆特·瓦爾哈(德語:Helmut Walcha,1907年10月27日—1991年8月11日),德國管風琴家,羽管鍵琴家,音樂教師,作曲家。瓦爾哈在其16歲的時候就完全失明了,但他卻是演奏德國和荷蘭的巴洛克風格音樂的大師。並且,他把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所有為管風琴和羽管鍵琴而寫的音樂作品都背了下來,並錄製了巴赫的管風琴作品全集。
赫爾穆特·瓦爾哈 Helmut Walcha | |
---|---|
音樂家 | |
出生 | |
逝世 | 1991年8月11日 | (83歲)
職業 | 演奏家 |
音樂類型 | 巴洛克風格 |
演奏樂器 | 管風琴、羽管鍵琴和鋼琴 |
生平
編輯少年失明
編輯瓦爾哈的父親名叫埃米爾·瓦爾哈(Emil Walcha),是當地的一個郵局的局長,母親名叫安娜·費肯(Anna Ficken)。瓦爾哈於1908年接種了天花疫苗,因為後遺症而使得視力非常衰弱。但他的父母不久發現他的視力還未完全喪失,因此讓他進入了小學。在他父母的薰陶下,他非常喜愛音樂,並由他的姐姐教他認識樂譜。瓦爾哈曾意外的聽到了巴赫的F大調創意曲(BWV 779),並因此喜歡上了管風琴,並開始在他家附近的教堂進行練習。雖然他的父母認為應該讓他進入音樂學院學習,但瓦爾哈自己更喜歡單純的演奏。
瓦爾哈12歲的時候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低音結他手Feintheizen演奏過管風琴。瓦爾哈的演奏給Feintheizen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為瓦爾哈和當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指揮阿爾圖·尼基什(1855年–1922年)安排了一次會面[1]。尼基什認為瓦爾哈非常有音樂天賦,並督促他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Feintheizen教授了瓦爾哈一年的鋼琴演奏。
1922年,瓦爾哈進入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師從巴赫音樂的權威岡瑟·拉明。岡瑟·拉明對瓦爾哈進行了全面的音樂教育,使得他在的鋼琴、管風琴和音樂理論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慢性角膜炎再度侵蝕了他本就虛弱的眼睛,手術也未能挽救他的視力。因此,在他16歲(1923年)的時候,他完全失明了。
巴赫的權威
編輯瓦爾哈在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é Church)進行了他的首演,並受到獲得了很好的評價。1926年,他作為Ramin的助手成為了聖多馬教堂[2]的候補管風琴師。1927年,瓦爾哈作為萊比錫音樂學院的「最優秀學生」(summa cum laude)畢業。同年,他進入萊比錫室內樂研究中心。1929年被推選為法蘭克福和平教堂管風琴手。1933年他被選為法蘭克福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Frankfurt)教師。音樂學院1938年國有化後他成為了基督教音樂部的教授。次年(1939年),瓦爾哈和烏爾蘇拉·科赫(Ursula Koch)結婚。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時瓦爾哈短暫性地暫停了音樂活動,並在1946年重新出現在音樂會中,同時進入法蘭克福的三皇教堂(Dreikönigskirche),每星期在那裏進行普通演奏和即興演奏。1947年,在他的努力下,二戰後新造的管風琴被安裝到了法蘭克福大學(全名為約翰·沃夫岡·歌德-美茵河畔法蘭克福大學)另外還在此講解巴赫的165首管風琴音樂。他一系列的傑出貢獻令法蘭克福成為了巴赫音樂演奏的中心。
1947年,瓦爾哈使用呂貝克聖雅可比教堂(St. Jakobi Church)的小管風琴為Archiv Produktion錄製巴赫的音樂作品。他為EMI和Archiv Produktion公司的錄音使他在全世界開始聞名。1950年,他參加了在哥廷根舉辦的為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的音樂節上。同時,他也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為了紀念他對音樂做出的巨大貢獻,法蘭克福大學授予了瓦爾哈歌德獎章。1977年,由於健康惡化,瓦爾哈選擇了退休,並於1991年結束了他的生命。
失明的管風琴家
編輯瓦爾哈主要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包括斯韋林克、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貝爾、巴赫以及亨德爾的作品。幾乎所有他演奏的作品都是在他失明後學得的。為了能夠將樂譜記憶下來,兩位女性功不可沒,她們是瓦爾哈的母親和他的妻子。在瓦爾哈記憶樂譜時,她們為他一遍又一遍的在鋼琴上演奏樂譜的每一個聲部,然後瓦爾哈把每個聲部都記下來,並把各個聲部「在腦中合成同步起來」。瓦爾哈在25歲時便決定把巴赫的所有作品都背下來,這項工作花了他15年的時間。然而,他通過這種比任何人更徹底的練習,以及他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他那富有獨特風格的音樂。隨着他年齡的增長,他的音樂也變得越來越溫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優美。
作品
編輯巴赫管風琴全集
編輯瓦爾哈一生一共錄製了2次巴赫管風琴全集,第一次是單聲道錄音,第二次是立體聲錄音。為了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瓦爾哈決定使用歷史樂器錄製巴赫的管風琴全集。但是,這一計劃曾不斷的因為錄音技術的發展(從早期的黑膠唱片,到單聲道錄音,再到立體聲錄音)而被打斷。完成這一計劃所需要管風琴師不僅要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更要是一位能將歷史樂器發揮出它們獨特音響的演奏家,而瓦爾哈正是這樣一位滿足要求的歷史樂器專家。
1947年8月,瓦爾哈在呂貝克聖雅可比教堂(St. Jakobi Church)第一次為Archiv Produktion錄製巴赫管風琴全集。此地因其傑出的北日耳曼早期管風琴製造業而聞名,但由於戰後經濟蕭條而使錄音工作非常困難。雖然呂貝克的管風琴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但由於管風琴的踏板無法發出合適的音響,鍵盤的八度音差並不準確,加之當地交通帶來的噪音,致使他們並不打算在這裏錄完整個全集。
他們尋找到的第二座合適的管風琴是卡佩爾的Arp Schnitger管風琴。這座管風琴最初是為漢堡的維斯特胡德聖約翰堂建造的,後來在1816年轉移到了卡佩爾。因此,從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巴赫管風琴全集的錄音工作在卡佩爾繼續,一些曾在呂貝克錄過的曲目在這裏被重新錄製。
立體聲錄音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人們的預期,以致在1954年人們認為應該把一些巴赫最為著名的曲目用立體聲重新錄製。重錄計劃的第一首就是巴赫的《賦格的藝術》,錄於1956年9月,荷蘭阿爾克馬爾的St. Laurenskerk教堂,同時這也是德意志留聲機公司最早的立體聲錄音。
1968年,用立體聲錄製巴赫管風琴全集被提到日程上來。由於St. Laurenskerk教堂的管風琴沒有長笛音色的音栓,瓦爾哈不得不考慮使用其他管風琴。經過很多努力,最後終於決定使用斯特拉斯堡Saint-Pierre-le-Jeune教堂的西爾伯曼管風琴。1969年9月、1970年5月、1970年秋和1971年5月,瓦爾哈在這裏錄製完了巴赫管風琴全集。
其他錄音
編輯他也錄製過兩次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次是1961年1月在漢堡為EMI錄製的,第二次是為Archiv Produktion錄製的。
引言
編輯巴赫開啟了通往無限宇宙的天窗。在感受到了一切以後,人們發覺生命還是富有價值的。
Bach opens a vista to the universe. After experiencing him, people feel there is meaning to life after all.
疾病將我永遠的和光明世界隔離開了,但它同時又為我打開了鋪開了一條通往內在感知的道路。
The disease which cut me off permanently from the visible world also opened up and smoothed for me the way to inner per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