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華(1873年—1937年)[1]錦堂,外號趙二虎山東黃縣(今龍口市諸由觀鎮諸王院趙家村人,[2]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編輯

趙榮華生於1873年,出身黃縣諸由觀鎮諸王院趙家村的一個貧民家庭。趙榮華幼年不喜讀書,不參加勞作,經常遭到父親打罵。1893 年,趙榮華趁父親外出謀生的機會,同本村的湯世恩一起逃至直隸省玉田縣加入毅軍。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趙榮華隨毅軍赴朝鮮作戰,因保護輜重過江有功,獲毅軍統帥馬三元通令嘉獎。歸國後,趙榮華升為哨長(相當於排長)。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趙榮華擔任敢死隊隊長,用50人的兵力奪回了被一個營的日軍佔領的蔡村,遂因功升任哨官(相當於連長)。後來,趙榮華駐防北京南苑以及直隸省玉田縣。1907年,趙榮華隨張勳移師南下,駐防江蘇省浦口鎮[2]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張勳率部鎮壓革命軍,敗退到徐州。趙榮華因負傷而在南京留守,不久便率部起義,打開城門迎接都督林述慶,獲任命為湖北第九師(黎天才任師長)三十六團少將團長,駐湖北省沙市老河口樊城地區。1914年,趙榮華奉命率部鎮壓進入湖北省白朗軍。[2]

1917年,黎天才為奪取湖北督軍的職位,宣佈獨立,並派兵驅逐湖北督軍王占元。趙榮華則擁護北洋政府,率第九師的三十五 團、三十六團同兵力兩倍於己方的黎天才部作戰。此時,征襄總司令、北洋陸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率軍趕到,趙榮華被任命為征襄副司令,同吳佩孚聯合作戰,最終擊敗了黎天才部。趙榮華遂升任北洋陸軍第十八混成旅中將旅長,駐襄樊[2]

1920年,皖系吳光新漢口及長江上游約7個師的兵力似乎蠢蠢欲動。趙榮華奉湖北督軍王占元之命,率軍進駐武漢,以一個炮兵營和一個步兵團便消滅了吳光新的司令部,活捉吳光新。此役震驚了中國各地軍閥。1920年秋,趙榮華被任命為湖北荊宜鎮守使,後改任施宜鎮守使。任內,趙榮華曾強行檢査據稱有不法行為的英國輪船「大來喜號」,並逮捕了英國萬縣領事館內的中國管事人,引發了中國同英國之間的外交爭端。[2]

1923年春,吳佩孚企圖用武力統一中國,乃決定武裝護送戰敗的川軍將領楊森回四川。「援川」之役起初取得一些勝利,但是隨後便因為萬縣張威團以及重慶江北的周西成師發生譁變而失敗。吳佩孚乃決心免去趙榮華各職。吳佩孚起初向趙榮華許以陸軍總長之職,但趙榮華抵達漢口後,吳佩孚改任趙榮華為川黔鄂三省前敵總執法,褫奪了趙榮華的軍權。[2]1923年12月6日,趙榮華獲授將軍府彝威將軍。[3]1924年9月3日,獲授上將銜。[4]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失敗後,趙榮華和大部分直系將領一樣,都隨吳佩孚退居武漢。1925年,吳佩孚成立討逆聯軍,趙榮華任討逆聯軍前敵總執法兼京漢鐵路總監察。後來,張作霖吳佩孚實行張吳合作,討逆聯軍改攻國民革命軍。1926年8月,北伐軍逼近武漢,趙榮華在賀勝橋督戰,戰敗退至漢口。隨後,北伐軍攻佔武漢,吳佩孚下野,趙榮華回到家鄉。1927年,趙榮華攜帶家眷到天津租界居住。[2]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趙榮華在天津病逝。[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生年1873年、卒年1937年,見《北京檔案史料》、《龍口市志》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龍口市志,齊魯書社,1995年,第818頁
  3. ^ 1923年12月7日第2777號. 《政府公報》第二〇四冊.
  4. ^ 北京檔案史料1998(1-6),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