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阿勒坦淖(諾)爾烏梁海蒙古語ᠠᠯᠲᠠᠨ
ᠨᠠᠭᠤᠷ ᠦ᠋ᠨ
ᠤᠷᠢᠶᠠᠩᠬᠠᠢ
西里爾字母Алтан нуурын Урианхай,現代南阿爾泰語Алтын кӧлдиҥ Ураҥкай羅馬化:Altın köldiŋ Uraŋkay),訛作「阿爾泰淖(諾)爾烏梁海」,是清代科布多所屬烏梁海的一個部落,編為二旗。在阿爾泰烏梁海西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歸附清朝,後隸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其牧地大致相當於今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全境、阿爾泰邊疆區東部及哈薩克斯坦東哈薩克斯坦州東北一隅。同治三年(1864年),根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阿爾泰淖爾烏梁海被俄國割佔。其地居民主要是操突厥語系阿爾泰語的林中狩獵部落,俄國稱其為「衛拉特人」,1948年後改稱阿爾泰人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為清朝所用稱呼,其自稱為「特楞古特[1]。「阿勒坦淖爾」這個蒙古語地名在當地突厥語中稱「阿勒屯庫勒」(現代南北[2]阿爾泰語Алтын Кӧл),均為「金湖」之意。阿爾泰烏梁海的「阿爾泰」則有「金山」之稱。

範圍

編輯

乾隆年間清朝招撫烏梁海時,清兵大本營在達爾欽圖河流域附近的阿勒和碩(今阿爾泰共和國阿克塔什),而哈屯河流域非常駐兵。按照俄方記載,清屬烏梁海人主要是屬阿克別克英語House of Ak-Kebek(白骨頭,突厥人指貴族出身)的阿爾泰族,當地人稱丘依·兀魯思(Chui Volost),瓦西里·拉德洛夫認為位於該地吹河戈壁草原的游牧部落同時向清朝和沙俄雙重朝貢[3]謝·波·什韋措夫俄語Чихачёв, Пёт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稱特楞古特人(阿勒坦淖爾烏梁海)的本部位於庫賚草原俄語Курайская степь

歷史

編輯

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原由準噶爾統治,噶爾丹策零時,特楞古特是準噶爾汗國的二十四個鄂托克之一[1]乾隆年間滅準噶爾,招撫烏梁海各部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宰桑特勒伯克、扎爾納克率部內附,授總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二旗,每旗設總管一人。二十七年,定二旗各設佐領二人。其牧地「南與杜爾伯特接界,東與唐努烏梁海接界,西與哈薩克接界,北與俄羅斯接界。」[4]

道光以後邊政漸弛,清兵往往不再到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一帶巡查邊界卡倫鄂博俄羅斯人乘機在該部境內的吹河流域築城。咸豐十年(1860年)中俄訂立《北京條約》及其後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割讓予俄羅斯帝國。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阿勒坦淖爾總管莽岱(Мандай)奏報俄人收繳他及總管齊察罕(Чычкан)的印信[5]。齊察罕在歸屬俄國後也稱為齊察罕·捷瑟格舍夫俄語Чычкан Тёсёгёшев

俄國將其劃入托木斯克省。1922年6月1日,蘇維埃俄國在其地成立「衛拉特自治州」(一譯「奧伊羅特自治州」[6]),1948年1月7日改名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為阿爾泰共和國

參見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清史稿/卷524》,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呂一燃. 阿勒坦诺尔乌梁海究竟属于何族. 《中國北部地區史研究》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 第55頁. 
  2. ^ 湖濱北語見кӧ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Радлов В. В. Из Сибири… Page 33-39.
  4.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六理藩院疆理
  5. ^ 呂一燃. 阿勒坦诺尔乌梁海历任总管考略. 《中國北部地區史研究》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 第54頁. 
  6. ^ 《蘇聯百科手冊》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條

書籍

編輯
  • 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影印殿本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 A. M. 普羅霍羅夫主編,本書譯審委員會譯,1986,《蘇聯百科辭典》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7,《新疆地方歷史資料選輯》 ,北京:人民出版社
  • A. M. 普羅霍羅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翻譯組譯,1988,《蘇聯百科手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