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浜路

交通线路

陸家浜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的一條東西走向交通幹道,為上海市區三橫三縱主幹道中「南橫」的一部分。道路東起黃浦江外馬路,西至徐家匯路斜橋,長1.54千米[1]。陸家浜路原是上海地區一條東西走向的河道,名為陸家浜,因該地附近多為來自崑山陸家浜的移民而得名[2]。道路是在民國17年(1928年)填浜築路而成[3]

陆家浜路 西
E Lujiabang Rd. W
陸家浜路跨龍路口
命名緣由崑山陸家浜
命名日期1928年
類型城市幹道
道路長度1.54公里(0.96英里)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南浦大橋
道路走向東-西
東端外馬路
西端徐家匯路
建造
動工日期1925年
通車日期1928年

歷史 編輯

河道 編輯

陸家浜為上海老城廂南部外的一條河流,西起浦肇河(又名肇嘉浜),向東接通黃浦江,長約2.44公里。肇嘉浜自今徐家匯一帶起向東經斜橋後折向東北進入上海老城廂,其中斜橋即是陸家浜的起點。上海開埠後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租界巡捕會防時強征民田開挖陸家浜。之後建橫跨河浜的橋樑,共有八座:外陸家浜橋建於1897年、萬寧橋建於1906年、西陸家橋、普安橋、放生橋、義莊橋、三官堂橋、斜橋。

20世紀以前,上海老城廂內外河浜密佈,加之陸路交通不發達,這些河道起了重要的交通運輸作用。到了20世紀初期,隨着現代道路的興建,路上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使得內河水路運輸逐漸萎縮,加之有些河道常年淤塞,水質逐漸發黑髮臭,已成交通發展的阻礙。因此,自清光緒年間起至民國年間,老城廂內外河道逐漸被填平,並在上面興建道路。

道路 編輯

民國13年(1924年)3月,上海市議會同意陸家浜填浜築路。民國14年(1925年),上海市公所在陸家浜內以垃圾填埋河道,屢停屢建。民國16年(1927年),上海特別市政府工務局招標建設道路,工程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為埋設溝管以及土路基,於同年11月建成。二期工程為鋪設路面及行人路,路面為煤渣路面,於民國17年(1928年)6月建成,道路命名為陸家浜路。同時,原先橫跨陸家浜上的橋樑被盡數拆毀,如今整條陸家浜路上只剩下最西端的斜橋這一以當年橋樑命名的地名[4][3]
道路建成後,因當初修築不力,道路終日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民國23年(1934年),上海市工務局決定改建道路。東段自黃浦江外馬路至三角街(今中山南路附近),鋪彈街路面車行道以及煤渣路面行人路。中段三角街至車站路(今南車站路),鋪彈街路面車行道。西段車站路至斜橋,車行道中間鋪瀝青路,車行道兩側為彈街路面。全線於民國24年(1935年)7月完工。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陸家浜路外馬路至平安街(位於今中山南路東側附近)段車行道拓寬至19米,為瀝青路面、行人路各寬3米。1967年,平安街至斜橋段加鋪瀝青路面。1977年,外馬路至平安街段改鋪瀝青混凝土路面。
1988年12月15日,南浦大橋開工建設。1991年,作為南浦大橋建設的配套工程,陸家浜路改建工程開始,陸家浜路桑園街肇周路斜橋段鋪設混凝土路面,設4條車行道。桑園街至黃浦江外馬路段為瀝青混凝土路面。同時南浦大橋浦西設陸家浜路匝道,有車行道4條。陸家浜路中山南路東側設置公交樞紐站一座[5]
1999年3月23日,陸家浜路作為上海市區三橫三縱主幹道「南橫」的一部分再次進行改造,道路拓寬為雙向6條機動車道。路面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基礎上加鋪瀝青路面,路中間設綠化帶,全線於1999年8月改建完成[1][6]。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夕,陸家浜路又進行過一次路面翻修[7]

主要建築 編輯

交通 編輯

地面交通 編輯

43、43區間、64、65、66、66區間、89、218、251、303、730、801、802、869、929、955、985、大橋一線、徐川專線、南新專線

軌道交通 編輯

交匯道路(由東向西)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