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遇(1313年—1384年),字中行,號先世曹人,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人。明朝初年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其早年遷居建康,因為天資博學博覽,元末為溫州教授,後棄官退隱,世人稱之靜誠先生。當時朱元璋渡江,因為秦從龍引薦,寫書請其出山,並用諸葛亮等比喻其才能。當時見面與之交談,朱元璋大悅,留其為參謀,如同親信。當時朱元璋為吳王時候,授其為供奉司丞,辭去不做。當朱元璋為皇帝時,三次授任其為翰林學士,都請辭。於是賜給一輛車,出行時候有十位衛士保衛,以顯示其榮寵[1]

洪武三年,陳遇奉命到浙江等地考察民情和官員廉政,返回後賞賜金帛。任其為中書左丞,再次辭去。第二年召其到華蓋殿,賜坐並命其起草《平西詔》。授其為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再次請辭。當時西域進獻寶馬,陳遇引用漢朝故事上諫。朱元璋任命其為太常少卿,陳遇堅持不授;朱元璋強迫其接受,仍然不可以。最後請其為禮部尚書,陳遇再次堅持朱元璋收回成命。明太祖沉思良久,於是答應其要求,此後不再強迫其為官。朱元璋還嘗試任命其子為官,陳遇答曰:「我的三個孩子都還年幼,沒有學成,請改日再說吧。」朱元璋也不強求了[2]

陳遇自從朱元璋登基後,即在身旁服侍。朱元璋經常問其保國安民的大計,陳遇對答道:「以不擅自殺人、輕賦薄斂、任命賢才、恢復王道為首任。」當時廷臣有過錯而被譴責的,陳遇則力解,其中多數得以釋放。其計謀多秘而不出,而經常受皇帝恩寵,其他大臣無法比擬。洪武十七年,陳遇去世,賜葬鐘山[3]

家庭

編輯

陳遇有三子,其中陳恭,為舉人,官至工部尚書。陳遇弟陳遠,經常侍奉朱元璋。永樂年間為翰林待詔[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史》(卷135):「陳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義甫,宋翰林學士,徙居建康,子孫因家焉。遇天資沉粹,篤學博覽,精象數之學。元末為溫州教授,已而棄官歸隱。學者稱為靜誠先生。太祖渡江,以秦從龍薦,發書聘之,引伊、呂、諸葛為喻。遇至,與語,大悅,遂留參密議,日見親信。太祖為吳王,授供奉司丞,辭。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學士,皆辭。乃賜肩輿一乘,衛士十人護出入,以示榮寵。」
  2. ^ 明史》(卷135):「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隱,還賜金帛。除中書左丞,又辭。明年召對華蓋殿,賜坐,命草《平西詔》。授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復辭。西域進良馬,遇引漢故事以諫。除太常少卿,固辭。強之,不可。最後除禮部尚書,又固辭。帝沉吟良久,從之。自是不復強以官。帝嘗從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學未成,請俟異日。」帝亦弗強也。」
  3. ^ 明史》(卷135):「遇自開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嘗問保國安民至計,遇對:「以不嗜殺人,薄斂,任賢,復先王禮樂為首務。」廷臣或有過被譴責,遇力為解,多得全釋。其計劃多秘不傳,而寵禮之隆,勛戚大臣無與比者。數監幸其第,語必稱「先生」,或呼為「君子」。命爵輒辭,終成其高。十七年卒,賜葬鐘山。」
  4. ^ 明史》(卷135):「子恭,舉人,累官工部尚書,有能聲。遇弟遠,字中復,嘗隨遇侍帝。永樂初,為翰林待詔,精繪事。遠子孟顒,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