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津渡之圍
雅各布津渡之圍是穆斯林蘇丹薩拉丁對基督教耶路撒冷王國國王鮑德溫四世的一次勝利。這場戰役發生於1179年8月,薩拉丁征服並摧毀了聖殿騎士團於約旦河上游雅各布津渡新建的一座邊界堡壘。該地是戈蘭高地與加利利北部的歷史通道。雅各布津渡也以其拉丁名字「Vadum Iacob」以及如今希伯來語名字「Ateret」而知名。許多學者相信這場勝利預示了1187年薩拉丁重新征服聖地以及耶路撒冷。
雅各布津渡之圍 | |||||||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一部分 | |||||||
雅各布津渡的十字軍堡壘 | |||||||
| |||||||
參戰方 | |||||||
耶路撒冷王國 | 阿尤布王朝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鮑德溫四世 |
薩拉丁 Dolderim al-Yaruki Nur ad-Din Ortoki[1] | ||||||
兵力 | |||||||
1,500人 | 未知 | ||||||
傷亡與損失 | |||||||
800人被殺死(80名聖殿騎士) 700人被俘虜 | 未知 |
背景
編輯薩拉丁,作為最著名的伊斯蘭統治者之一,是埃及的蘇丹。到了1174年奪取大馬士革後,又成為了敘利亞蘇丹[2]。在奪取敘利亞政權後,薩拉丁發誓要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建立一個伊斯蘭帝國。其最終目標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從十字軍手中奪回聖城,朝着聖戰結束邁出重要一步。然而,其計劃是想在沒有重大軍事衝突的情況下佔領聖地。
1174年,13歲的鮑德溫四世在其父阿馬爾里克去世後控制了王國,與薩拉丁當政是同一年。鮑德溫是基督教的堅定信徒,所以是薩拉丁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儘管鮑德溫是一位富有而有勢力的領袖,但是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患上了麻風病。
在做了大約三年的耶路撒冷國王之後,鮑德溫開始面臨其第一次軍事挑戰。薩拉丁在約1177年入侵基督王國,以擊潰十字軍。儘管薩拉丁幾乎比鮑德溫年長20歲,也比其更為老道,但是年輕的基督教君主鮑德溫沒有在此壓力下動搖,與十字軍在11月25日的吉薩山戰役中擊敗了穆斯林軍隊[3]。一位十字軍學者稱其成就驚人——這是薩拉丁在遭遇獅心理查以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前唯一一次在這種激烈的戰鬥中被擊敗[4]。戰鬥結束後,薩拉丁九死一生,僥倖逃到了埃及。儘管這場勝利也給鮑德溫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他在整個王國內部的形象得到了加強。事實上,一些近東的基督徒甚至開始相信這場戰役的奇蹟是神聖使命的標誌[4]。
雅各布津渡和沙斯特萊特城堡
編輯雅各布津渡位於耶路撒冷以北約100英里的約旦河上,是阿卡到大馬士革其中一條主要道路上的重要渡口[5]。雅各布津渡也是約旦河上最為安全的渡口之一,因為其地理位置以及重要性,被基督徒巴勒斯坦和穆斯林敘利亞用作兩個文明的主要交匯點。在12世紀,鮑德溫和薩拉丁不斷爭奪雅各布津渡所處的區域。因在吉薩山(Gisard)取得了軍事勝利,加上大膽的戰略,鮑德溫決定進軍雅克布津渡,並在這片領土上建造一處要塞。國王和十字軍認為,這樣的防禦工事可以保護耶路撒冷免遭來自北方的入侵,並可以向薩拉丁在大馬士革的據點施加壓力。
在1178年10月至1179年4月間,鮑德溫在這裏開始了其新防線——名為沙斯特萊特(Chastellet)的防禦工事——第一階段的建造。在建造進行的同時,薩拉丁充分意識到如果想要保護敘利亞與征服耶路撒冷,他就必須攻下雅各布津渡。當時他沒有足夠兵力來阻止這個要塞的建造,因為他的大部分部隊都駐紮在敘利亞北部,鎮壓穆斯林的叛亂。正如一位作家所寫:「薩拉丁一直不遺餘力地將自己塑造成反對歐洲侵略者的伊斯蘭教擁護者,儘管事實上,他生涯中的大部分都用在與……其他穆斯林的戰爭上[6]。」於是蘇丹轉而行賄,向鮑德溫提供了60,000第納爾金幣,讓他停止修建。鮑德溫將其拒絕,薩拉丁又加碼至了100,000第納爾[7],但是這位基督教國王再次拒絕了他,仍舊繼續建造要塞。到了1179年夏季,鮑德溫的部隊已經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牆。「這個城堡有一座堅固的十米高牆——一位當代的阿拉伯人此後描述稱之為『一堵堅不可摧的石頭和鐵造成的壁壘』——以及一座單獨的塔樓,但是這是一個仍舊在建造的工程[8]。」
計劃與謀略
編輯兩次賄賂皆被鮑德溫拒絕後,薩拉丁將其注意力從敘利亞北部的叛亂移開,轉到雅各布津渡與沙斯特萊特城堡上來。他充分意識到,任何進一步的談判與討價還價都是徒勞,他浪費的時間越多,鮑德溫就越有時間來完成那龐大的要塞。1179年,斯特雷特堡壘動工後不久,薩拉丁召集了一大支穆斯林軍隊,向南進軍至雅各布津渡。計劃很簡單:在耶路撒冷或其鄰國的任何援軍到達之前,圍困城堡及其居民。
另一邊,鮑德溫正在加利利海邊的行省提比里亞,從雅各布津渡出發大約要半天。如果工程遭受任何襲擊,增援部隊將能夠相對迅速地抵達。此外,雅各布津渡的防禦工事,至少完成了的部分,相對而言較為強大,很可能堅持可以堅持到圍困形勢得以緩解。一位十字軍的作家問到的那樣,「圍攻實際上是一場比賽——穆斯林能否在拉丁部隊到達之前攻破堡壘的防禦設施[8]?」
雅各布津渡之圍與薩拉丁的勝利
編輯1179年8月23日,薩拉丁抵達了雅各布津渡,指揮他的部隊向城堡射箭,從而開始圍攻。當弓箭手分散要塞里的人的注意力之時,薩拉丁的士兵正在地下挖掘一條隧道,以破壞沙斯特萊特要塞東北角的城牆。地道一完工,薩拉丁的軍隊就向其中填入了大量木頭。這種方法通過燒掉隧道支撐物,迫使城牆最終在自重作用下倒塌[9]。然而城牆未能倒塌,因為地道太狹窄了。此方法失敗,士兵們不得不用水桶裝水來滅火,薩拉丁則每一桶水賞賜一枚金幣[9]。火勢撲滅後,再次將地道拓寬,並重新點燃。與此同時,鮑德溫知悉了這次進攻,從耶路撒冷叫來援軍。然而鮑德溫與要塞之間的聯絡非常緩慢,當時圍攻已經進行了數天。
城堡中的鮑德溫軍隊開始加強各處城門的防禦。隨後不久,穆斯林重新將城堡地下的隧道點燃。十字軍徒勞地修復城牆,大約在圍攻開始6天之後,薩拉丁和他的軍隊進入這座要塞。到了1179年8月30日,穆斯林入侵者掠奪了雅各布津渡的城堡,並殺死了大部分居民。同日,鮑德溫和他的援軍自提比里亞出發,只發現了地平線上自要塞直衝而上的濃煙。顯然,他們前往拯救700名被殺的騎士、建築師、建築工人以及另外800名俘虜為時已晚[9]鮑德溫和他的增援部隊轉頭返回提比里亞,薩拉丁則下令將要塞拆除。
後續
編輯儘管薩拉丁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它們士兵成為了另一敵人——瘟疫——的受害者。圍攻結束後,700名被殺害的十字軍的屍體堆在一個土坑中,在八月的高溫下開始腐爛,結果一場瘟疫隨之降臨,殺死了薩拉丁軍中大約十名官員[10]。不過,這並未削弱薩拉丁的軍事實力。1180年,薩拉丁和鮑德溫簽字休戰[11]穆斯林和十字軍簽訂和平條約七年之後,1187年,薩拉丁在哈丁戰役中奪取了耶路撒冷[12]。
一些學者認為,薩拉丁於1179年在雅各布津渡取得勝利之後,耶路撒冷變得非常易於奪取,因為「薩拉丁於1182年、1184年、1187年曾使用過的,通過約旦河穿越提比里亞湖以南的約旦河口進入該王國的路線入口……幾乎不設防[13]。」但是那個河口與更北邊的雅各布津渡沒有什麼關係,此外它位於加利利公國首都提比里亞的要塞及十字軍軍營以南僅十幾公里的地方。而這只是加利利東部和約旦河谷的多個十字軍據點之一。
奪取耶路撒冷之後,薩拉丁繼續在近東取得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直至與「獅心」理查一世對戰。此後,他在1192年被迫求和,並於次年去世。而患有麻風病的國王鮑德溫四世在1185年去世,享年23歲[14]。
考古
編輯如今,學者和歷史學家所知道的雅各布津渡之圍的大多數信息是從遺蹟中發現的考古證據里得出的。
參考資料
編輯- ^ scribd.com. [2020-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Antony Bridge. The Crusades. (New York: Franklin Watts, 1982), 186.
- ^ Thomas Madden, ed., Crusade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2004), 72.
- ^ 4.0 4.1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rs』 Lost Fort: Battle at Jacob’s Ford". Available from bbc.co.u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17 February 2008.
- ^ Alan V. Murray, ed., "Jacob’s Ford". in The Crusades: An Encyclopedia, 2006 ed., 649.
- ^ Madden, Crusades, 70.
- ^ Asbridge, "The Crusaders.'" Murray, "Jacob’s," 649
- ^ 8.0 8.1 Asbridge, "Crusaders.'"
- ^ 9.0 9.1 9.2 David B. Green. "A Plum Conquest Gone Bad." The Jerusalem Report (1998): 40. [database on-line] Available from LexisNexis(accessed 17 February 2008).
- ^ Green, "A Plum."
- ^ Bridge, The Crusades, 189
- ^ John L. Esposito, ed., "Saladin". In The Islamic World: Past and Present. Available from oxfordislamicstudies.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17 February 2008.
- ^ R.C. Smail, "Crusaders』 Castles of the Twelfth Century", Cambridge Historical Journal 10, no. 2 (1951): 138.
- ^ Bridge, The Crusades,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