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尚雯
生平
編輯1868年(清朝同治七年)5月,黎尚雯生於湖南省瀏陽縣城營盤裏的一個書香門第。後來,其家遷至西鄉青草市元甲山。黎尚雯自幼受祖父黎宗學「不踏入仕途」、 「培養兒女的民族氣節」的教育,遍讀經史。稍長,乃研究王夫之、顧炎武等的學說,並鄙視科舉,在父母的勸說下才勉強赴試,成績列於前茅。[1]
1895年,瀏陽發生旱災,饑民聚於瀏陽縣衙門呼籲賑災,湖南巡撫乃倡設救災機關,聘請黎尚雯為幕僚。黎尚雯將薪水及家產捐獻,購買糧食放賑,並開採煤礦,以工代賑。當地士紳稱讚黎尚雯,奏請清廷授予其官銜。黎尚雯提倡學習西方政治、經濟、自然科學,支持維新,參與唐才常、梁啓超等人創辦時務學堂、《湘報》、《湘學報》的活動。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黎尚雯仍然「不改素志」,「本性難移」。[1]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唐才常組織自立軍策劃發動起義時,黎尚雯奔波於長沙、武漢間,參與自立會的策劃活動。8月,自立軍起義事泄,唐才常在武漢被捕並被處決,黎尚雯逃到衡州,從事教育。1906年5月,黎尚雯參與禹之謨、寧調元等人公葬陳天華、姚宏業於嶽麓山的活動。同年,萍瀏醴起義爆發,黎尚雯在北京策動會黨準備響應。1907年,黎尚雯回到湖南,獲悉此次起義失敗於缺乏堅強的領導機關,便同龍璋、焦達峰、譚人鳳、寧調元等人重組中國同盟會湘支部。[1]
1909年(宣統元年),黎尚雯當選為湖南諮議局正式議員,10月又當選為資政院議員。[1]
中華民國成立後,黎尚雯當選為國會參議院議員。後來,他參加過討袁世凱、驅湯薌銘等活動,並曾經被捕入獄,獲朋友營救才出獄。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就任大元帥,開始護法戰爭,電召黎尚雯赴廣州,當時黎尚雯因積勞成疾而未赴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