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在納粹德國遭受的迫害

納粹德國執政時期迫害非雅利安人,例如他們發動了納粹大屠殺納粹德國對同性戀的迫害及屠殺吞滅以及東方總計劃[1],納粹德國政府從未制定過針對黑人的大規模有組織滅絕計劃,但納粹們依舊認定黑人屬於次等人類

背景

編輯

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社會就一直很難接受非裔-德裔混血公民。在當時的德國,法律是允許跨種族通婚的,自1890年代起,一些殖民地官員開始拒絕為新生的非德混血兒登記戶口,他們的理由是這些混血兒童屬於低等人類,不符合優生學的標準。至1912年,對非德混血兒不予登記戶口成為了很多德國殖民地的官方政策[2],之後德國帝國議會爆發了一場針對跨種族婚姻合法性的爭議。在爭議中,有人提出了一大憂慮,即由非德跨種族婚姻而生的混血兒童將獲得德國公民身份,因此就能來到德國享有與其他德國公民一樣的選舉權,亦能服兵役,還可像純血統德意志人一樣擔任公職[3]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佔領萊茵蘭地區的法軍中有非洲殖民地部隊,他們中有些人和德國女性生下了孩子。德國新聞報紙因此反對法方派非裔部隊駐紮萊茵蘭,通常還會輔以令人毛骨悚然的非洲野蠻黑人士兵強姦無辜的德國女性的故事,這也就是所謂的「萊茵河上的黑色恐怖英語Black Horror on the Rhine」。但萊茵蘭當地人對這些黑人部隊的態度卻和媒體的宣傳大不相同,可能的一個原因是,佔領軍中的法國本土軍人已十分厭戰,且對德國人心懷憎惡,而法國殖民地士兵對德國人則沒那麼苦大仇深,所以給當地人留下了「有禮貌、受歡迎」的印象。而且事實上,萊茵蘭地區只有400至600名兒童是跨種族通婚的產物,而當時全德國的黑人總人口則在20000-25000之間[4]

阿道夫·希特拉在《我的奮鬥》中提及了法國非洲殖民地士兵駐紮萊茵蘭時與德國女性通婚而生的混血兒童,他表示白人血統「在歐洲中心的萊茵河畔被尼格羅血液」所污染。他認為「尼格羅人是被猶太人帶到萊茵蘭的」,他們最終目標就是憑藉雜交來完全污染白種人的血統,進而拉低其文化和政治水準,以便讓猶太民族統治歐洲。」他還在書中暗指萊茵蘭雜種也是法國人的陰謀,因為法國人口的「尼格羅化」趨勢已愈演愈烈[5][6][7]

萊茵蘭絕育計劃

編輯

納粹德國時期,在優生法律的規定下,單獨以種族為強制絕育標準已遠遠不夠,任何人都能申請為自己的未成年人進行絕育。1937年,在法國佔領萊茵蘭時期出生的那批混血兒童都已接近成年,經希特拉批准,蓋世太保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將每個萊茵蘭雜種分別絕育」。目前尚且不知道那些未成年人得知了多少手術步驟,也不知道有多少對父母是迫於蓋世太保的壓力才選擇了同意。據估計,經該計劃而遭絕育的兒童約有500人,其中包括年僅11歲的女孩[8]

平民生活

編輯

除了在萊茵蘭執行的強制絕育計劃以外,納粹政權沒有對非裔德國人制定過明確政策。例如,某地曾有地方官員向中央政府請願,想讓後者指導自己該如何解決當地一名屢教不改,不斷進行刑事犯罪的非裔德國人的就業問題,得到的回應則是非裔德國人人口太少,無法針對他們制定任何官方政策,讓他們看着辦就行了。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9][10][11][12],非裔黑人在就業、福利、住房等方面都遭到歧視,也不能申請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在社會上遭到孤立,種族法令禁止他們與雅利安人發生性關係或結婚。黑人和猶太人斯拉夫人以及羅姆人一同被視為劣等人。有些黑人在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出演關於非洲殖民地的電影。其他人則被一個名為德國非洲秀英語German Africa Show人類動物園團體所僱傭[13]

在武裝力量中

編輯

1935年5月21日頒佈的強制服役法令規定,只有「雅利安人」才能參加軍隊,但依舊存在幾個有據可考的非裔德國人服役於德意志國防軍或加入希特拉青年團等納粹組織。[14]

法國反布爾什維克主義志願軍團曾作為國防軍的一部分前往東線作戰,起初,該軍團中約有200名非白人志願者,主要來自法屬北非。北非戰役期間,一大批外籍志願者湧入德軍部隊,也導致一些國防軍單位——比如自由阿拉伯軍團中出現了黑人。[15]

非德裔黑人戰俘

編輯

法軍曾在1940年5月至6月的法國戰役中投入過大量黑人士兵,最終他們當中有12萬人被俘。儘管大部分非裔法軍士兵都來自法屬北非,但依舊存在着相當數量的來自法屬西非法屬馬達加斯加的兵員。儘管德方沒有發佈過針對黑人戰俘的命令,但確實曾有部分德軍將領私自把黑人戰俘從法軍被俘部隊中挑出並草率處決。也有證據表明被德軍俘虜的美陸軍人員中的非裔美國人也遭受過類似處置[16]

由於德方沒有制定過任何官方政策,德軍對黑人戰俘的態度也就各不相同,大部分黑人士兵在被俘後會得到戰俘待遇,而不是被直接處決。但納粹當局也從未懲處過針對黑人戰俘的暴力行為。在戰俘營中,德方將俘虜中的黑人和白人分開關押,黑人的生活條件要比他們的白人戰友差不少。在戰爭末期,黑人戰俘的生活條件已大幅惡化。大約有一半的法軍殖民地部隊戰俘沒能活到戰爭結束。北非人有時會被當作黑人對待,有時則會得到白人待遇[1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lacks during the Holocaust. Ushmm.org. [27 Jul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2. ^ Campt 2004,第43頁.
  3. ^ Campt 2004,第50頁.
  4. ^ Chimbelu 2010.
  5. ^ Adolf Hitler, Mein Kampf, Vol. II, chapter XI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我的奮鬥, volume 1, chapter XI.
  7. ^ 我的奮鬥, volume 1, chapter XIII.
  8. ^ Evans 2005,第528頁.
  9. ^ Kesting 2002,第360-1頁.
  10. ^ THE NUREMBERG RACE LAWS.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9). 
  11. ^ S. H. Milton. Robert Gellately and Nathan Stoltzfus , 編. Social Outsiders in Nazi Germa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216, 231. ISBN 9780691086842. 
  12. ^ Simone Gigliotti, Berel Lang. The Holocaust: a reader. Malden, Massachusetts, USA; Oxford, England, UK; Carlton, Victoria, Australi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Pp. 14.
  13. ^ Aitken, Robbie. The German Africa Show (1934-1940). Black Central Europe. 30 June 2017 [11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6) (英語). 
  14. ^ Lusane 2003,第101-104頁.
  15. ^ Littlejohn, David. The Patriotic Traitors: A History of Collaboration in German-Occupied Europe, 1940-45. London: Heinemann. 1972: 242. OCLC 463008186. 
  16. ^ Killingray 1996,第197頁.
  17. ^ Scheck 2006,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