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1939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39年冬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39年冬,新四軍下轄江南指揮部、江北指揮部、游擊支隊、豫鄂挺進縱隊,共計49901人。[1]
背景
編輯新四軍自編成後,即分別開赴抗日前線。以第一、第二支隊開闢江南根據地,以第三支隊開闢皖南根據地,以第四支隊開闢皖中根據地。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新四軍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省長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繫。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
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繫。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後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軍部
編輯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司令部
編輯- 參謀處:處長趙凌波
- 秘書處:處長李一氓、副處長黃序周
- 副官處:處長張經武、副處長吳自立
- 軍需處:處長葉輔平、副處長宋裕和、羅湘濤(後)
- 醫務處:處長沈其震、副處長戴濟民、醫務主任宮乃泉
- 軍法處:處長李一氓(兼)、副處長湯光輝
- 兵站處:處長張元壽
- 軍事法院:院長崔義田
- 留守處:處長葉進明、主任羅湘濤
- 後方政治處:主任吉洛
政治部
編輯其他部門
編輯江南指揮部
編輯1939年11月7日成立,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劉炎,副主任鍾期光。
- 作戰科:科長吳肅
蘇皖支隊
編輯1939年10月第二支隊第4團一部經揚中北渡長江,改稱蘇皖支隊,向揚州、儀徵、六合、天長地區挺進。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盧勝、陶勇(後兼)、副司令員梅嘉生、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兼)。
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
編輯、劉炎、劉飛、葉飛、吳焜、喬信明。 1940年1月由丹陽游擊縱隊和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大部合編而成,司令員葉飛,副司令員管文蔚,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阮英平、吉洛,副主任陳同生。
- 第1團:團長喬信明,政治委員劉先勝,政治處主任李朝寒。
- 第2團:團長徐緒奎,副團長何克希,政治處主任呂平。[3]
- 第3團:團長梅嘉生,副團長張福全,政治處主任胡文杰、劉文學。
- 第4團:團長韋永義、邱玉權(代),政治委員劉文學(後),副團長張作林(代),參謀長張作林、劉亨雲,政治處主任孫克驥。
第三支隊
編輯直屬
編輯1939年5月,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張雲逸,副指揮徐海東,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副主任張勁夫(後)。
- 軍需主任:胡弼亮
第四支隊
編輯1939年7月改組第四支隊,9月擴編,司令員徐海東,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
- 第7團:團長秦賢安,政治委員徐海珊、徐世奎(後),政治處主任鄧少東(後)
- 第9團:團長詹化雨,政治委員高志榮
- 第14團:團長梁從學、杜國平(後),政治委員李世焱、徐海珊(後),政治處主任儲精益、周啟邦(後)
第五支隊
編輯1939年7月以第8團為基礎組成,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郭述申、副司令員周駿鳴、參謀長趙啟民、政治部主任張勁夫、郭述申(兼)、方毅。
江北游擊縱隊
編輯1938年冬組建,司令員孫仲德,政治委員黃岩,參謀長桂蓬洲,政治部主任黃賢育,副主任鄭行福。
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
編輯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
編輯司令員梁從學
第六(游擊)支隊
編輯1939年6月14日,軍部電示游擊支隊歸江北指揮部指揮,其活動區仍歸中原局管轄。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副司令員吳芝圃,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 司令部
- 政治部
- 隨營學校:校長彭雪楓(兼)、教育長劉作孚、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兼)
- 第1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張太生,政治處主任蔡金候。
- 第2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滕海清,參謀長劉紬武,政治處主任李廷傑。
- 第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周時源,參謀長陳景黃,政治處主任宋治民。
- 特務團:團長程致遠,政委蔡文福。
- 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藍僑。
第一總隊
編輯總隊長魯雨亭、劉子仁(後),政治委員孔石泉,參謀長許遇之,政治部主任王卓然、副主任張先舟
第二總隊
編輯由第一戰區抗日自衛軍第七路改編,總隊長夏夷,政治委員向明、侯政(後)、譚友林(後),副總隊長侯香山、屈申亭,參謀長周守,政治部主任方中鋒、王學武(後)。
第三總隊
編輯由蕭縣游擊支隊與宿縣大隊合編而成,總隊長耿蘊齋、政治委員譚友林、副總隊長顧但容、參謀長黃思沛、政治部主任劉作孚、黎同新(後)
第四總隊
編輯總隊長兼政治委員張愛萍
豫鄂挺進縱隊
編輯1939年11月由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改編而成,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朱理治,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副主任周志剛、王翰(後)。
- 司令部
- 政治部
- 第1團隊:團長羅厚福,政治委員方正平,參謀長吳林煥,政治處主任廖毅。
- 第2團隊:團長周志堅,政治委員黃春庭(後),副團長許金彪,參謀長張水泉,政治處主任岡林。
- 第3團隊:團長肖遠久,政治委員鍾偉,參謀長朱立文,政治處主任王友德。
- 第4團隊:團長李人林,政治委員羅通、周志剛(後)。
- 第5團隊:團長蔡松榮,政治委員楊煥民,副團長黃德魁,政治處主任羅實初。
- 第6團隊:團長郭仁泰,政治委員鄭紹文,副團長張劃然,參謀長楊子仿,政治處主任謝壽。
- 信應游擊總隊:總隊長張裕生,政治委員劉子厚,副總隊長兼參謀長馮仁恩。
- 鄂東遊擊總隊,總隊長熊作芳,政治委員程坦。
- 應城抗敵自衛總隊:總隊長許子威,副總隊長王海山。
- 鄂東獨立團:團長吳林煥、政治委員張體學[6]
參考
編輯新四軍編制 |
1938年春 → 1939年冬 → 1940年冬 → 1941年春 → 1945年夏 → 1946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