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約翰·赫西

約翰·赫西
約翰·赫西, 1958,
拍照 卡爾·范·費赫滕 (Carl Van Vechten)
出生(1914-06-17)1914年6月17日
中國天津
逝世1993年3月24日(1993歲—03—24)(78歲)
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美國
職業
  • 記者
  • 小說家
  • 教授
教育程度耶魯大學BA
劍橋克萊爾學院
代表作廣島》(1946 年)
獎項阿達諾的鐘聲》榮獲普立茲獎
兒女5

約翰·理查德·赫西(1914年6月17日 – 1993年3月24日)是一位美國作家和記者。他被認為是所謂新新聞主義的早期實踐者之一,這種寫作風格將小說的敘事技巧應用於非虛構報道。 [1] 1999 年,赫西的關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後果的記述——被紐約大學新聞系的一個由36名成員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選為20世紀美國新聞的最佳作品。[2]

背景

編輯

赫西出生於中國天津[3]母親是格蕾絲·貝爾德,父親是羅斯科·赫西,兩人都是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傳教士。赫西在學會說英語之前就已經學會了中文。後來,他的小說《召喚》 (1985年)以他的父母和他們那一代傳教士的生活為基礎。 [4]

約翰·赫西 (John Hersey) 是威廉·赫西 (William Hersey,或Hercy,這是當時家族姓氏的拼寫) 的後裔。威廉·赫西來自英國伯克郡雷丁市。他是1635年馬薩諸塞州欣厄姆的最早期的移民之一。 [5]

赫西在十歲時隨家人返美。他在紐約州貝理雅克利夫莊園的公立學校上學,其中在貝理雅克利夫高中兩年。在貝理雅克利夫,他成為其部隊的首位鷹級童軍[6] [7] [8]後來他進入霍奇基斯學校。他在耶魯大學學習時,與同學布倫丹·吉爾、理查德·A·摩爾一起成為骷髏會社團成員。 [9] :127

赫西在耶魯大學獲得了欖球字母獎,他的教練包括達基·龐德 (Ducky Pond) 、格里西·尼爾 (Greasy Neale ) 和傑拉爾德·福特 (Gerald Ford)。他是耶魯大學兩位海斯曼獎盃得主拉里·凱利和克林特·弗蘭克的隊友。 [10]隨後,他被選為梅隆學者,前往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進行研究生學習。

職業生涯

編輯

在劍橋學習結束後,赫西在1937年獲得了一個夏季職位,擔任作家辛克萊·劉易斯的私人秘書兼司機。他對這些職責感到不滿,並在同年秋季開始在《時代》 [11]雜誌工作,他因為寫了一篇關於雜誌質量低劣[12]的文章而被聘用。兩年後,也就是1939年,他被調往《時代》雜誌重慶分社。 1940 年,威廉·薩洛揚 (William Saroyan)《時代》雜誌的劇本《愛情古謠》 (Love's Old Sweet Song)中將他列為「貢獻編輯」之一。 [13]

二戰期間, 《新聞周刊》記者赫西負責報道歐亞戰事。他為《時代》《生活》雜誌撰寫文章。他隨盟軍部隊參與了入侵西西里島。經歷了四次飛機墜毀事故[14] 。並因幫助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離傷員而受到海軍部長的嘉獎。 [15]在撰寫《廣島》之前,赫西出版了他的小說《男人與戰爭》,這是通過士兵而非戰地記者的視角講述的戰爭故事。赫西小說中的一個故事的靈感來自未來總統約翰·F·甘迺迪,甘迺迪也曾是赫西妻子弗朗西絲·安的前情人。他領導了對船員的營救,他恰好也是赫西的妻子弗朗西絲·安的之前的情人。在所羅門群島戰役期間,甘迺迪指揮的一艘PT-109號炮艇被日本驅逐艦一分為二。他帶領船員進行救援,並親自將傷者拖至安全地帶。

戰後,1945年到1946年冬季,赫西在日本為《紐約客》雜誌報道戰後重建時,發現了一份由一位倖存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耶穌會傳教士撰寫的文件。赫西拜訪了這位傳教士,並被介紹給了其他倖存者。 [14]

廣島報道

編輯
 
1945年10月,原子彈爆炸兩個月後,一片廢墟的廣島
  1. ^ Tom Goldstein. Killing the Messenger: 100 Years of Media Criticism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頁碼請求]. ISBN 0-231-06602-3. john hersey new journalism. 
  2. ^ Felicity Barringer. Journalism's Greatest H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 1999. 
  3. ^ After their graduation from Syracuse University, Roscoe and Grace Hersey traveled to China to teach basketball and accounting, as well as Western medicine, education, science and agronomy.
  4. ^ Hersey, John. The Call. New York: Knopf. 1985. 
  5. ^ William Hersey was later town selectman and a member of the Ancient and Honorable Artillery Company; he died at Hingham in 1658. There is a monument to him in the Old Ship Burying Ground in Hingham.
  6. ^ Dee, Jonathan. John Hersey, The Art of Fiction No. 92. The Paris Review. Vol. Summer-Fall 1986 no. 100. 1986 [October 24, 2013]. 
  7. ^ Cheever, Mary. The changing landscape: a history of Briarcliff Manor-Scarborough. Maine: Phoenix Publishing. 1990: 77. ISBN 0-914659-49-9. 
  8. ^ Weingarten, Marc. The Gang That Wouldn't Write Straight: Wolfe, Thompson, Didion, and the New Journalism Revolution. Random House LLC. 2010: [頁碼請求]. ISBN 978-1-4000-4914-1. 
  9. ^ Robbins, Alexandra. Secrets of the Tomb: Skull and Bones, the Ivy League, and the Hidden Paths of Power. Boston: Little, Brown. 2002. ISBN 0-316-72091-7. 
  10. ^ Macht, Norman L. Football's Last Iron Men: 1934, Yale vs. Princeton, And One Stunning Upset.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10: 153. 
  11. ^ Brennan, Elizabeth A.; Clarage, Elizabeth C. Who's Who of Pulitzer Prize Winner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頁碼請求]. ISBN 1-57356-111-8. 
  12. ^ Gates, David. An All-American Foreigner. Newsweek. April 5, 1993. 
  13. ^ Saroyan, William. Love's Old Sweet Song: A Play in Three Acts. Samuel French. 1940: 72 [July 15, 2017]. 
  14. ^ 14.0 14.1 John Hersey, American Society of Authors and Writers. 
  15. ^ Severo, Richard. John Hersey, Author of 'Hiroshima,' Is Dead at 78.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5, 1993. 

1945年8月6日早上八點十五分整,日本時間,當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的那一刻,東亞錫業公司的人員部職員佐佐木敏子小姐剛剛坐到她在廠辦的座位上,並正轉頭與隔壁桌的女孩交談。

——開場白,《廣島》,約翰·赫西,1946 年[1]

此後不久,約翰·赫西開始與《紐約客》編輯威廉·肖恩討論撰寫一篇有關去年夏天爆炸案的長篇文章。赫西提出了一個故事,通過倖存者來傳達災難性的敘述。

1946年5月,赫西在日本花了三個星期進行研究並採訪倖存者。 6月底返回美國後,開始撰寫六位廣島倖存者的故事:一名德國耶穌會牧師、一名喪偶的女裁縫、兩名醫生、一名牧師和一名在工廠工作的年輕女子。 [2]

這篇作品是赫西最著名的作品——3萬1千字的文章《廣島》,發表於1946年8月31日的《紐約客》上。文章講述了1945年8月6日投放在該日本城市上原子彈及其對六名倖存者的影響。文章幾乎佔據了整個雜誌的版面,這是《紐約客》雜誌歷史上首次如此做法。 [2] [3]

赫西經常批評新新聞主義,儘管他曾參與其創建。他可能不會同意將他的《廣島》文章描述為新新聞主義。後來,近乎苦行者的赫西覺得1970年代的新新聞主義的一些元素在事實和報道的嚴謹性上不夠嚴格。 《廣島》出版後,赫西曾指出:「重要的『快訊』和『公告』在昨天早晨的報紙被用來襯墊垃圾桶時已經被遺忘。我們記住的是情感、印象、幻想、圖像和人物:即虛構的元素。」 [4]

在撰寫《廣島》後不久,這位前戰地記者開始主要出版小說。赫西的1950年的戰爭小說《牆》 被呈現為一本重新發現的日記,記錄了華沙猶太區的起源和毀滅。這是納粹德國大屠殺期間建立的最大的猶太區。這本書成為了暢銷書。 [5]它還贏得了同年 [6] 的國家猶太圖書獎;這是該獎項設立後的第二年。[7]且獲得了西德尼·希爾曼基金會新聞獎。 [8]

1950年紅色恐慌期間,赫西因過去的演講和財務捐助(例如對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捐助)而可能對共產主義表示同情而受到聯邦調查局的調查。他的弟弟和其他記者的活動也受到了調查。 [9]:164 : 164 

他在《生活》雜誌的一期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文法學校讀者愚鈍的文章《為什麼學生在念字首R 時覺得困難?一個地方委員會揭示了一個國家問題:閱讀》(1954 年),該文章啟發了蘇斯博士創作兒童故事《戴高帽的貓》 。他在1960年的一部推理小說《兒童買家》中也批評了學校制度。

赫西的第一部小說《阿達諾的鐘聲》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佔領西西里島一座城鎮的故事,該小說獲得1945年普利策小說獎。同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阿達諾的鐘聲》 ,由亨利·金執導,約翰·霍迪亞克和吉恩·蒂爾尼主演。他1956年的短篇小說《一塊鵝卵石》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一位年輕的美國工程師乘坐帆船沿長江逆流而上的旅程。他意識到自己對中國的浪漫觀念帶來了災難。在1965年的小說《白蓮花》中,赫西探索了民權運動之前非裔美國人的經歷。這反映在一段另類歷史中,即白人美國人在與中國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被中國人奴役。

在1968年,赫西創作了《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這是一部非虛構作品,講述了1967年7月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第12街暴亂期間,警察出於種族主義動機槍殺三名非裔美國青年的事件。

1965年至1970年,赫西擔任皮爾遜學院院長,該學院是耶魯大學十二所寄宿制學院之一。他直言不諱的激進主義和早期對越南戰爭的反對使他在校友中引起爭議,但也受到許多學生的欽佩。 [10]1970年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黑豹黨進行審判後,赫西寫了《致校友的信》。他同情地談到民權和反戰活動 –並試圖向有時憤怒的校友們進行解釋。

赫西還從事一項不尋常的副業:他經營學院的小型凸版印刷業務,有時他會用它來出版傳單。 1969 年,他為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兼住宿學院院長Elting E. Morison印刷了一張精美的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名言單張。

在18年的時間裏,赫西為耶魯大學本科生講授了兩門寫作課程,《小說》和《非小說》。 1984 年,赫西在耶魯大學教授了最後一門小說寫作課。這位普立茲獎獲獎作家在與本科生單獨討論其作品時,有時會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評論。在與學生討論了他的建議後,他會拿出鉛筆並擦掉評論。作為皮爾遜學院的院長,他接待了他的之前的老闆亨利·盧斯 – 赫西與赫西在多年前的爭執後已經和解 – 當盧斯對學院的本科生進行演講時。 《時代》雜誌創始人盧斯是一位出了名的乏味的公眾演講者,他向皮爾遜本科生發表的演講也不例外。隨後盧斯首次私下向赫西透露,他和妻子克萊爾·布思·盧斯曾在醫生的監督下服用過LSD 。赫西後來表示,他很高興盧斯將這一特別的啟示留給了更私人的聽眾。

1969年,赫西捐贈了他的鬥牛犬「奧利弗」作為耶魯大學欖球隊的吉祥物,但他擔心這隻狗是否會受到「英俊丹 十一世」 (耶魯鬥牛犬的傳統名字)同等的關注。赫西曾大聲質疑「奧利弗是否能保持清醒兩個小時。」 [11]那一年有了新的吉祥物後,耶魯隊這個賽季的戰績是7勝2負。

1985年中,約翰·赫西返回廣島,在那裏報道並撰寫了《廣島:災難後果》 ,這是他最初報道的後續。《紐約客》在 1985年7月15 日的期刊上發表了赫西的更新。該篇文章隨後被附加到該書新修訂的版本中。赫西寫道:「自 1945 年以來,讓世界免遭原子彈威脅的並不是威懾,也不是對特定武器的恐懼,更多的是記憶。」 「對在廣島發生的事件的記憶」。

安妮·法迪曼形容赫西為一位「強迫症式的剽竊者」。比如,她說赫西在他自己關於艾吉的《紐約客》的文章中使用了勞倫斯·伯格林所寫的完整段落。她還說,赫西的書《巴丹島上的男人》中的一半內容來自她的母親安娜莉·雅各比 (Annalee Jacoby ) 和當時的丈夫梅爾維爾·雅各比 (Melville Jacoby)《時代》雜誌撰寫的工作。。 [12]

離世

編輯

長期居住在馬薩諸塞州瑪莎葡萄園島的文雅德港的約翰·赫西,在他1987年的作品《藍調》中記錄了這段生活——於1993年3月24日在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的冬季住所中去世,那是他和妻子與他的朋友、作家拉爾夫·埃里森共同擁有的別墅。[13] [14] [15]埃里森的小說《隱形人》是赫西最喜歡的作品之一,他常常鼓勵他小說寫作研討班上的學生學習埃里森的敘事技巧和描述性散文。赫西的去世成為次日《紐約時報》頭條新聞。 [16]赫西赫西被安葬在他在瑪莎葡萄園島的家附近。 [17]他的遺屬包括他的第二任妻子芭芭拉·吉恩·戴(《紐約客》赫西的同事、藝術家查爾斯·亞當斯的前妻),赫西的五個孩子,其中一個是作曲家兼音樂家貝爾德·赫西,以及六個孫子孫女。芭芭拉·赫西於14年後的2007年8月16日在瑪莎葡萄園島去世。[18]

榮譽

編輯

2007年10月5日,美國郵政署宣佈將通過發行一套普通(First Class)郵票來紀念20世紀的五位記者。這套郵票將於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發行,紀念的人物包括:瑪莎·蓋爾霍恩、約翰·赫西、喬治·波爾克、魯本·薩拉查和埃里克·塞瓦賴德。郵政總局長傑克·波特在華盛頓特區美聯社總編輯會議上宣佈了這一系列郵票。

1968年,伊利諾伊州阿靈頓高地的約翰赫西高中以他的名字命名。

赫西去世前不久,耶魯大學代理校長霍華德·拉馬爾決定,學校應該向這位長期服務的校友致敬。於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約翰·赫西講座。第一場講座於1993年3月22日由歷史學家、耶魯大學畢業生戴維·麥卡洛主講,他提到了赫西對耶魯大學的貢獻,但把最強烈的讚揚都給予了這位雜誌作家的散文。麥卡洛評論說,赫西「描繪了我們這個時代,其廣度和藝術性是很少有人能比擬的。他為我們提供了本世紀的大量傑出著作,我們都是他的受益者。」 [19]

約翰·赫西獎於1985年由赫西的學生和前皮爾森學院院長捐資設立。該獎項頒發給「反映約翰·赫西精神和理想的新聞工作,包括對道德和社會問題的關注、負責任的報道以及工匠意識」的一名大三或大四學生:約翰·赫西獎的獲獎者包括大衛·M·哈爾布芬格(1990屆耶魯大學畢業生)和里士滿·瑞奇(1991屆),他們後來都在《紐約時報》擔任記者,還有新聞記者雅各布·韋斯伯格(1985 屆),他後來成為《石板報》(Slate Group)集團的主編。 [20]赫西在耶魯大學的早期學生中還有曾擔任《紐約時報》首席圖書評論員的角谷美智子 (Michiko Kakutani) ,以及影評人吉恩西斯克爾 (Gene Siskel) 。

赫西一生從事過許多與寫作、新聞和教育相關的工作。他是耶魯大學住宿學院第一位非學術性的院長。他曾擔任美國作家聯盟主席,並被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會員選舉為院長。赫西是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的榮譽研究員。他曾被耶魯大學、新社會研究學院、雪城大學、華盛頓與傑斐遜學院、衛斯理大學威廉與瑪麗學院等授予榮譽學位。 [21]

作品

編輯

赫西的著作包括:

  • 巴丹島上的人們,1942
  • 進入山谷,1943
  • 阿達諾的鐘聲,1944
  • 廣島,1946
  • ,1950
  • 土撥鼠大遊行,1953
  • 一塊鵝卵石,1956
  • 戰爭愛好者, 1959
  • 兒童買家,1960
  • 留在這裏,1963
  • 白蓮花,1965
  • 走得太遠,1966
  • 暴風眼之下,1967
  • 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1968[22]
  • 致校友信,1970
  • 陰謀,1972
  • 我的更多空間請求書,1974
  • 總統,1975[23]
  • 胡桃門,1977
  • 總統職責方面,1980
  • 呼喚,1985
  • 布魯斯, 1987
  • 生活速寫,1989
  • 一夜情及其他故事, 1990
  • 安東尼塔,1991
  • 基韋斯特故事, 1994

參考

編輯

Template:John Hersey

進一步閱讀

編輯
  • 萊斯利·M·M·布魯姆(Lesley M. M. Blume). 余波:广岛掩盖真相以及向世界揭露真相的记者. 西蒙舒斯特公司. 2020. ISBN 978-1982128517. 

外部連結

編輯
  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ates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2.0 2.1 Raphael, Caroline. How John Hersey's Hiroshima revealed the horror of the bomb. Magazine. August 22, 2016 [August 27, 2016]. 
  3. ^ Obituary of John Hersey. The New Yorker. April 5, 1993. 
  4. ^ "Awakening a Sleeping Giant the Call", R. Z. Sheppard, TIME, May 6, 1985
  5. ^ It spent 5 weeks at Number 1 and 3 months at Number 2 on the New York Times Fiction Best Seller List of 1950. See: John Bear, The No. 1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intriguing facts about the 484 books that have been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s since the first list, 50 years ago, Berkeley: Ten Speed Press, 1992, pp. 43–47
  6. ^ Past Winners. Jewish Book Council. [January 19, 2020]. 
  7. ^ How a Priest's Kid Won a Jewish Book Award, Jewcy.com. 
  8. ^ The Stanley Hillman Foundation Journalism Awards, hillmanfoundation.org.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9, 2009). 
  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Blume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0. ^ Anxiety Behind the Facade. Time. June 23, 1967 [May 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7, 2012). 
  11. ^ People, Sports Illustrated, December 1, 1969. CNN. December 1, 1969 [May 6, 2010]. 
  12. ^ Anne Fadiman, Ex Libris: Confessions of a Common Reader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3), pp. 109–11
  13. ^ Barnes, Bart. 'HIROSHIMA' AUTHOR JOHN HERSEY, 78, DIES. Washington Post. 1993-03-25 [2021-12-11]. ISSN 0190-8286 (美國英語). 
  14. ^ John Hersey | American author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1-12-11] (英語). 
  15. ^ John Hersey. The New Yorker. 1993-03-29 [2021-12-11] (美國英語). 
  16. ^ Yale University celebrated the former professor and writer's life at a memorial service at Battell Chapel in New Haven, where Yale President Howard Lamar and others spoke.
  17. ^ Geraldine Brooks. The Vineyard in Winter. Smithsonian magazine.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9, 2012). 
  18. ^ Obituaries. The Martha's Vineyard Times. August 23,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2, 2008). 
  19. ^ A Life in Writing: John Hersey, 1914–1993. Yale Alumni Magazine. October 1993.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8, 2008). 
  20. ^ 2004: The Yale Endowment (PDF). 
  21. ^ Elizabeth A. Brennan, Elizabeth C. Clarage. Who's Who of Pulitzer Prize Winner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頁碼請求]. ISBN 1-57356-111-8. 
  22. ^ Hersey, John. The Algiers Motel Incident . New York,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68. LCCN 68-31842. 
  23. ^ Alfred A. Knopf,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