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1型柴油機車
NJ1型「捷力」柴油機車是中國鐵路的柴油機車車型之一,由四方機車車輛廠聯合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永濟電機廠、大連內燃機車研究所等單位於1999年研製成功,是中國第一種採用交—直—交流傳動技術的柴油機車,適用於調車和小運轉作業。NJ1型機車是鐵道部「九五」期間機車車輛工業重點科技開發項目之一,採用了日本三菱電機的IPM牽引變流器。
NJ1「捷力」 | |
---|---|
概覽 | |
類型 | 柴油機車 |
原產國 | 中國 |
生產商 | 四方機車車輛廠 |
生產型號 | NJ1 |
生產年份 | 1999~2002年 |
產量 | 3台+2台(J67) |
主要用戶 |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
技術數據 | |
UIC軸式 | Co′Co′ |
軌距 | 1,435 mm |
輪徑 | 1,050 mm |
軸重 | 23 t |
通過最小曲線半徑 | 100 m |
整備重量 | 138 t |
傳動方式 | 交—直—交流電 |
發動機 | 8240JZC型柴油機 |
發動機功率 | 1,320 kW(1800 hp) |
牽引發電機 | JF208 |
牽引電動機 | JD108S × 6 |
最高速度 | 80 km/h |
持續速度 | 9 km/h |
牽引力 | 470 kN(最大) 380 kN(持續) |
制動方式 | 踏面制動、電阻制動 |
制動功率 | 720 kW(電制動) |
列車制動 | 空氣制動 |
發展歷史
編輯背景
編輯自1990年代初起,隨着世界上交流傳動技術的成熟和所具有的優點,已經逐步成為國際上電力傳動柴油機車發展的必然趨勢,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均開始批量生產交流傳動柴油機車。為了滿足中國鐵路「提速、重載」的發展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決定在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着手開發以交流傳動技術為主要特徵的中國第四代柴油機車。
研製
編輯1997年初,中國鐵道部正式發表了《關於下達1997年鐵路計劃的通知》,提出了交流傳動柴油機車的研製計劃。根據鐵道部要求,四方機車車輛廠聯合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永濟電機廠、大連內燃機車研究所等單位,於1997年開始開發研製交流傳動調車機車;由於當時中國的大功率牽引變流器技術尚未成熟,遂選擇與日本三菱電機公司合作。1998年1月,機車的技術設計方案通過了鐵道部的設計審查[1];同年8月,鐵道部正式下達了設計任務書,並開始投入試製。新型機車定型為NJ1型,其中「N」代表內燃機車、「J」代表交流傳動,同時機車並被命名為「捷力」號。
1999年9月8日,中國首台NJ1型交流傳動柴油機車在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竣工並舉行了剪綵儀式。NJ1型機車採用了由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和日本三菱電機公司聯合研製、三菱電機製造的IPM牽引變流器,以及國產異步牽引電機、柴油機變頻起動、三相凸極式無刷勵磁同步主發動機、交流輔助傳動系統、多處理器微電腦控制系統、內插式大傳動比牽引齒輪等新技術。
試驗
編輯NJ1型0001號機車出廠及完成安全評估試驗後,於1999年12月開始在濟南鐵路局淄博機務段投入運用,主要擔當調車及幹線小運轉作業;至2000年11月底,機車已走行超過96000公里。測試結果顯示,NJ1型機車的牽引性能明顯優於同等功率的東風5型調車機車,起動加速度和最大牽引力分別比東風5型機車大超過70%、15%以上,機車的總效率比東風5型機車高1.6%,但燃油消耗量比東風5型機車高約28%[2]。2001年4月,0001號機車轉赴北京環行鐵道試驗基地並完成了機車型式試驗,包括牽引熱工試驗、動力學性能試驗、制動性能試驗。2001年6月,NJ1型0002、0003機車配屬濟南鐵路局濟南西機務段投入運行;同年10月底,NJ1型交流傳動柴油機車通過鐵道部技術鑑定。NJ1型機車並獲2003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的一等獎[3]。
運用
編輯2001年,秦皇島港務局通過國際招標,對外訂購兩台交流傳動調車柴油機車,最終由四方機車車輛廠奪得訂單[4]。該型柴油機車設計代號為J67,並同樣被稱為「捷力」號,是NJ1型機車的改進產品,機車改裝用一台英國拉斯頓公司(Ruston)的柴油機,標定功率為2310千瓦,裝車功率為2100千瓦,其餘部分大致與NJ1型機車相同,在平直道上牽引6000噸時平衡速度不低於40公里/小時[5]。兩台「捷力」機車於2002年11月交付秦皇島港務局使用,擔當秦皇島東站至碼頭之間的調車作業。
2003年,濟南鐵路局的三台NJ1型機車均改配屬青島機務段,主要擔當青島鐵路樞紐內港灣站、青島站、青島西站之間的調車任務。2006年,隨着鐵道部實行運輸生產力佈局的調整,濟南西機務段先後與淄博、青島、聊城機務段整合,三台NJ1型機車改配屬為濟南西機務段青島運用車間。2007年底,濟南鐵路局停用NJ1型機車,並封存於青島車間(原青島機務段)。
技術特點
編輯總體佈置
編輯根據調車機車作業特點,NJ1型柴油機車採用外走廊結構的底盤承載罩式車體,機車中部兩側及兩端設有露天走台與扶梯。機車車體從前到後依次為冷卻室、動力室、輔助室、電氣室、司機室和變頻室。動力室在機車中部,安裝了一套柴油發電機組,並裝有膨脹水箱、預熱鍋爐、燃油泵、啟動機油泵、燃油預熱器等輔助設備及各種管路。冷卻室內設有V型結構的散熱器和冷卻風扇,下方設有前轉向架牽引電機通風機、空氣壓縮機及輔助電器櫃。輔助室內裝有空氣濾清器、起動發電機、後轉向架牽引電機通風機、輔助傳動箱等設備。電氣室內設有兩台牽引變流器、電器櫃及制動電阻櫃。司機室內對角佈置有兩台相同的操縱台,以便司機選擇任意一個方向操縱機車。變頻室短罩內設有柴油機變頻起動裝置。車底兩台轉向架之間設有燃油箱、總風缸和蓄電池箱。
柴油機
編輯機車裝用一台與東風5型機車相同的 8240ZJC 型柴油機[6],該型柴油機為8氣缸、直列式、四衝程、廢氣渦輪增壓的直噴式中速柴油機,採用鑄焊組合機體、合金球墨鑄鐵曲軸,額定轉速為每分鐘1000轉,裝車功率為1320千瓦。NJ1型機車採用了柴油機變頻起動,柴油機起動時由蓄電池供應直流電,經變頻起動裝置逆變成三相交流電後,供給交流起動發電機,通過齒輪傳動箱、萬向軸驅動柴油機[1]。
傳動系統
編輯NJ1型機車的主傳動系統採用架控式交—直—交流電傳動方式。機車牽引時,柴油機通過法蘭盤直接驅動一台三相交流同步牽引發電機,發出的三相交流電通過全波整流裝置轉換成直流電,然後由兩台IPM牽引變流器將恆定的中間直流電變換成幅值、頻率可調的三相交流電,分別供給兩台轉向架的牽引電動機,通過傳動齒輪驅動力車卡輪。而在使用電阻制動時,牽引電動機發出的三相交流電反饋到變流器,經過反向二極管整流,將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再由制動斬波器調節消耗能量,經直流聯接電路將電能送到制動電阻[1]。
機車採用 JF208 型三相凸極式無刷勵磁同步發電機,取消了傳統的勵磁機和勵磁整流櫃,由微電腦控制勵磁電流來調節發電機輸出電壓[6]。
機車的牽引變流器為三菱電機制 MAP-173-15VD76 型兩點式電壓源變流器[6],每台變流器包括一個三相變流器和一個制動斬波器,功率控制器件為IPM-IGBT模組(3.3kV/1.2kA),冷卻方式為強迫風冷[7]。
機車採用的 JD108S 型牽引電動機為鼠籠式六極三相異步牽引電動機,小時額定功率為165千瓦,持續功率為180千瓦,冷卻方式為強迫風冷,採用磁場定向向量控制方式[6]。
NJ1型機車採用交流輔助傳動系統,並採用可程式控制器(PLC)控制。交流起動發動機發出的三相交流電分別向通風機、冷卻風扇、空氣壓縮機和蓄電池供電,取代了靜液壓和機械傳動。機車微電腦控制系統具有變流器變頻控制、柴油機恆功率控制、電阻制動控制等功能,並設有數據採集、記錄、故障診斷及故障提示功能[1]。
轉向架
編輯機車走行部為兩台三軸轉向架,軸配置Co-Co,其結構與東風5型機車轉向架基本相同,採用鋼板箱形焊接結構。一系懸掛採用獨立軸箱拉杆定位圓彈簧加液壓減震器,二系懸掛採用橡膠旁承,牽引力和制動力通過低位四連杆機構牽引裝置傳遞。牽引電動機採用滾動軸承抱軸半懸掛結構、單邊直齒傳動,其中小齒輪設計成內插式齒輪,將齒輪傳動比提高到81/14(5.87),減小了簧下重量,同時也使提高了牽引電動機的持續轉速。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梁建英、焦京海. NJ1型交流传动内燃调车机车. 《內燃機車》 (大連: 大連機車研究所). 2001年11月, 333 (11): 1–5. ISSN 1003-1820.
- ^ 王恩海、舒德卿. NJ1型0001号机车在淄博机务段运用考核报告. 《內燃機車》 (大連: 大連機車研究所). 2002年1月, 325 (1): 20–22. ISSN 1003-1820.
- ^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南车四方公司研制的机车获一等奖. 青島新聞. 2004-03-16 [2012-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我国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实现批量生产. 人民網. 2002-11-30 [2012-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羅仁俊、劉泰. J67型调车机车牵引特性的设计与控制. 《機車電傳動》 (株洲: 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 2003年1月: 10–11. ISSN 1000-128X.
- ^ 6.0 6.1 6.2 6.3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機務部. 铁路机车概要:交流传动内燃、电力机车. 北京: 中國鐵路出版社. 2017. ISBN 978-7-113-24062-2.
- ^ 劉連根、赤川英爾、羅仁俊、東村充章. NJ1型机车用IPM牵引逆变器. 《機車電傳動》 (株洲: 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 2000年4月: 5–8. ISSN 1000-12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