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维尔骚乱

利奥波德维尔骚乱指的是1959年1月发生于比属刚果利奥波德维尔(今日金沙萨)的公民骚乱,这场事件是刚果独立运动的重要里程碑。该骚乱起因于政党刚果人联盟英语ABAKO(ABAKO)发起集会抗议时,殖民当局给予严厉的反应。实际确切死亡人数未知,但至少有49人在这场骚乱中丧生,总伤亡人数可能高达500人。暴动后,比刚两造在布鲁塞尔组织圆桌会议英语Belgo-Congolese Round Table Conference,协调刚果独立条款,随后比属刚果于1960年6月30日获得独立,成立刚果共和国

利奥波德维尔的刚果公共市场遭到骚乱破坏

背景

编辑

刚果的殖民统治英语Colonization of the Congo始于19世纪,时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有感比利时缺乏国际权势与声望,因而尝试说服比利时政府支持对当时仍大规模未开发刚果盆地进行殖民扩张。但比利时政府对此矛盾不已,使得利奥波德最终以他的名利建立这个殖民地。西方各国将利奥波德的这块地视为非洲殖民角力的缓冲国,于是后者在各国的帮助下,其个人所属的刚果自由邦于1885年获得国际承认。[1]然而到了19、20世纪之交,自由邦官员对刚果土著的暴力行为以及经济剥削制度,让比利时承受巨大外交压力,被迫于1908年正式接管刚果自由邦,成立比属刚果[2]

二战后期,刚果出现一个新兴社会阶级,称作“进步者”。殖民地形成非洲中产阶级,他们在经济繁荣过程中担任技术职位(如店员和护理师等)。然而并没有通用规范去定义“进步者”,所以“进步者”通常普遍指的是“精通法语、信奉基督教、并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小学后教育”。[3]直到1950年代,大多数“进步者”只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比利时人对他们的待遇。[4]1958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进步者”开始与其所在区外的人民互动,并开始讨论刚果解殖后的国家组成,民族主义便有所发展。[5]许多新政党都在争取民众的支持,包括约瑟夫·卡萨武布领导的刚果人联盟英语ABAKO(ABAKO)及帕特里斯·卢蒙巴领导的刚果全国运动英语Mouvement National Congolais(MNC)。[6] 比利时殖民当局尝试执行解殖计划,但想要更多时间来构建刚果政府及准备离刚的工作,所以他们试图将当地从非洲隔离开来,并镇压政治组织。[7]这样的企图愈发困难,因为刚果民族主义越来越盛行,所以比利时政府于1958年7月成立研究小组来探讨殖民地的新架构。作为对研究小组发现的回应,殖民当局决定将于1959年1月13日公布宪政体制的变更。[8]

1958年12月28日,卢蒙巴在利奥波德维尔组织了一场MNC为首的集会,会中他报告该月稍早在加纳阿克拉参与的全非人民会议英语All-African Peoples' Conference。卡萨武布注意到这场集会的成功,因此也决定于一周后的1959年1月4日组织自己的集会[6],以探讨非洲民族主义[9]刚果人联盟提出在利奥波德维尔YMCA大楼举行集会,[9]但市政府已接到简短通知,只能给予他们“私人会面”的许可。[10]1比利时官方也警告道,如果集会政治化,刚果人联盟领导人们应当为此负责。[9]

骚乱过程

编辑
 
埃米勒·詹森斯将军于骚乱后和利奥波德维尔公民谈话,而他即是负责镇压骚乱的指挥官

刚果人联盟领导群将殖民当局的警告解读为禁止集会,因此于1月3日试图推迟活动举行,但隔天还是有一大群人聚集在YMCA。[11]卡萨武布和其他刚果人联盟领导人抵达现场,并请抗议者回家。但他们无法稳住群众[9],随着抗议者拒绝散去,暴力也随之展开。[12]

群众开始向警察丢掷石头,并攻击白人汽车驾驶。最初的抗议人群,很快又加入附近足球来的两万名刚果人。[11]当时媒体的报导估计有35,000名非洲人卷入了暴力事件,随着暴徒试图进入首都的欧洲区,骚乱也迅速蔓延。[13]据称暴徒打劫了店面,烧毁了天主教堂并殴打神父。[13]许多示威者高唱“立即独立(法语:indépendance immédiate)”。[11]

埃米勒·詹森斯将军的指示下,殖民当局雇用非洲人警察与装甲车镇压并恢复秩序。[13][14]当局逮捕多达300名刚果人,当中还包含未来将成为新生独立刚果共和国首位总统的卡萨武布、西蒙·姆泽扎[15]及刚果人联盟副主席丹尼尔·坎扎英语Daniel Kanza,三人均遭指控煽动骚乱。[13]

后续发展

编辑

各方对本场骚乱的最终死亡人数估计各有不同,但总伤亡人数估计则高达500人。[16]官方伤亡统计为49名非洲人死亡及241人受伤。[17]许多非洲人没去医院寻求治疗,这些人当中很多逝世后都被葬在不起眼的地方。[18]这场一月骚乱标志着刚果解放运动的转捩点,迫使比利时及其殖民当局认知到殖民地存在严重议题,[19]与先前表达不满的群体不同,本次骚乱主要是由居于城市内的未受教育民众发起,而非“进步者”。许多“进步者”和欧洲人一样,都为破坏情形感到忐忑不安。[18]

 
基桑加尼的“The Place du 4 Janvier”是刚果公共场所之一,得名于利奥波德维尔骚乱

比利时当局随后将责任归咎于失业的非洲人,但声称该市25万名非洲居民大多数并未卷入其中。[12]比利时国会成立调查委员会英语Public inquiry,以调查骚乱的起因。委员会发现这些骚乱是对种族歧视、过度拥挤和失业的不满情绪,累积之后的高潮,同时也认为,法国政府决定给予法属刚果自治权等邻国政治事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并批评殖民当局对骚乱的应对方式。1月13日,殖民当局决定继续进行先前公布的改革进程,当中包含12月的地方选举、建立不分种族的公务员制度以及让咨询机构任用更多非洲人。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也首度声明,确保刚果未来将获得独立。国际媒体认为这些改革是为了应对骚乱,但即便没有证据支持,博杜安的声明也有可能是为了缓和刚果人的意见。[17]

遗产

编辑

现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已将1月4日定为国定假日,名为烈士节英语Public holidays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这些事件标志着独立运动的激进化,通常被认为是比属刚果的“丧钟”。[18]两方都发生这样的激进化情形,包括首次发出有刚果团体愿意使用暴力实现独立的讯号[18],而白人社区也越来越准备好应对暴力行为。有些白人甚至准备在黑人多数政府掌权时发动“政变”。[16]

这场骚乱也标志着情势与日俱增的时期,以及刚果人联盟主要政治对手MNC的分裂。从1月份的动乱开始,这两个民族主义政党都首度将影响力扩散到主要城市之外,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民族主义的示威与骚乱成为常态[20],将许多“进步者”阶级以外的黑人卷入独立运动。由于众多刚果人联盟领导层遭逮捕,MNC因而取得了政治上优势的地位。[21]

注脚与参考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Gibbs 1991,第39–42页.
  2. ^ Gibbs 1991,第46–49页.
  3. ^ Gibbs 1991,第70页.
  4. ^ Young 1965,第274–275页.
  5. ^ Young 1965,第277页.
  6. ^ 6.0 6.1 Nzongola-Ntalaja 2002,第84–6页.
  7. ^ Hoskyns 1965,第8–9页.
  8. ^ Hoskyns 1965,第9–10页.
  9. ^ 9.0 9.1 9.2 9.3 Reuters 1969.
  10. ^ Nzongola-Ntalaja 2002,第85页.
  11. ^ 11.0 11.1 11.2 Nzongola-Ntalaja 2002,第84-6页.
  12. ^ 12.0 12.1 Gilroy 1959a.
  13. ^ 13.0 13.1 13.2 13.3 AP 1959.
  14. ^ Décès du général Janssens. Décès. Le Soir. 1989-12-05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8). 
  15. ^ Gilroy 1959b.
  16. ^ 16.0 16.1 Zeilig 2008,第70页.
  17. ^ 17.0 17.1 Hoskyns 1965,第10页.
  18. ^ 18.0 18.1 18.2 18.3 Nzongola-Ntalaja 2002,第86页.
  19. ^ Swarthmore 2012.
  20. ^ Reuters 1959b.
  21. ^ Zeilig 2008,第70–73页.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