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战
和通泊之战是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与清朝在和通泊地区(今新疆阿勒泰北与蒙古国边界地区)展开的一场战斗。
和通泊之战 | |||||||
---|---|---|---|---|---|---|---|
准噶尔之役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清朝 | 准噶尔汗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奉恩辅国公、副将军) (一等超武公、参赞大臣) (云骑尉、内大臣兼参赞大臣) |
(第六代准噶尔浑台吉) | ||||||
兵力 | |||||||
23,800 | 30,000 | ||||||
伤亡与损失 | |||||||
7000 | 不明 |
战争中,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正确使用了诈降、诱敌深入、诱敌野战等兵法,并抓住了北路清军统帅傅尔丹立功心切的弱点,成功地利用智谋和兵法战胜了清军。战争以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败阵而逃告终。
因为蒙古语称湖泊为“淖尔”,所以和通泊之战又称和通淖尔之战。
战争起源
编辑雍正七年十月,清廷定议出动北、西两路清军,堵御准噶尔军。傅尔丹率部至北线后,驻于阿尔泰。
战争经过
编辑预备阶段
编辑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为了防范准噶尔军队进入喀尔喀蒙古,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上疏言,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进兵孔道,请求于此筑城,得到批准。清军在科布多筑城。傅尔丹率北路清军进攻准噶尔。准噶尔以三万军队迎击。
军前诈降
编辑噶尔丹策零见北路清军比西路稍疏,遂决意集中兵力,进攻北路,进而劫掠喀尔喀蒙古。因清军凭城固守,准噶尔骑兵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坚,噶尔丹策零便用计诱清军出而野战。噶尔丹策零遣大小策零敦多布于额尔齐斯河上游驻兵,派两万兵马设伏于博克托岭山谷中。
噶尔丹策零派塔苏尔海丹巴为谍,故意让守卡清军所获。并诈称:噶尔丹策零发兵3万,派大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分别率领来犯北路。小策零敦多布率驼马兵两万来攻,先锋军一千兵马已至察罕哈达,主力军在博克托岭,距离清军三日路程。噶尔丹策零与其妹夫罗卜藏车凌不睦,令其率兵一万,驻防于阿里玛图沙喇伯勒,以防哈萨克。罗卜藏车凌拒不从命,率其众奔往噶斯,是以大策零敦多布未至。
贸然发兵
编辑 清军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不审虚实,贸然发兵一万,沿科布多河谷西前进,企图先发制人。
当参赞素图率领前锋兵四千人到达和通淖尔附近时,准军伏兵四出,将清军包围。傅尔丹急令后军增援,均为所败。
- 前锋将领:定寿
- 车骑营将领:魏麟、闪文绣
- 奉天兵将领:纳秦
- 索伦兵将领:塔尔岱、西弥赖
- 宁古塔兵将领:费雅思哈
- 右卫兵将领:阿三
- 宁夏兵将领:素图
- 察哈尔兵将领:承保、常禄
- 土默特兵将领:马尔齐、兖布
- 喀喇沁、土默特兵将领:丹巴、沙津达赖
- 军饷:法敏、伊都立、巴泰、西琳、傅德
- 护印:内务府正黄旗满洲、理藩院侍郎永国(字缵侯,巴岳特氏,汉姓伊氏),殉难,授骑都尉世职(载《钦定八旗通志:忠义传》卷218),入祀功臣庙,友文渊阁大学士高斌作悼亡诗。
战争过程
编辑六月初九
编辑定寿所率第一队进至扎克赛河,抓获准噶尔巡逻兵,据言此处距察罕哈达仅 3日路程。准噶尔兵不超过千人,尚未立营。傅尔丹命乘夜速进,行军数日,并不见敌人。
六月十七
编辑清军又抓获一名准噶尔兵,言准军2000屯于博克托岭。傅尔丹遣素图、岱豪将3000人前往攻击。准军用弱兵佯败,引诱清军,而主力2万已埋伏于山上。
六月十八
编辑宝寿之第一队进至库列图岭,遇准军,斩 400余人,准军驱赶驼马,翻越山岭遁。
六月十九
编辑傅尔丹大军至,与前锋等部会合。
六月二十
编辑清军追敌,进入博克托岭。遇伏兵四起,据高阜冲击。傅尔丹督战,杀敌千余。塔尔岱、马尔齐督兵攻夺西山制高点,准军据险防守,清军仰攻不利,未能攻下。
六月廿一
编辑清军按以上部署突围。准噶尔军发现清军意图后,便全力进攻山梁东、西两军,时雨雹突至,更给清军突围增加困难。傅尔丹派兵援西路,令承保援东路,战至日暮,未能解围。
六月廿二
编辑觉罗海兰突围出,定寿、素图、马尔齐皆自杀。西弥赖令索伦兵赴援,兵溃,亦自杀。东、西两队清军全军覆没。
六月廿三
编辑准噶尔军乘清军突围,立足未稳,又包围了在和通泊边水草地集结的清军大营。傅尔丹亲自督兵抵御,杀叛军 500人。
树红纛之科尔沁蒙古兵被兵击。树白纛之土默特蒙古兵在沙津达赖指挥下,奋力拼杀。其余清军望见白纛在敌阵中,误呼“土默特兵陷入敌阵了”遂大溃。
六月廿四
编辑永国、觉罗海兰、岱豪皆自杀。查弼纳、巴赛、达福、马尔萨、舒楞额等将领皆战死。
傅尔丹杂于士伍中突出包围圈。傅尔丹率残兵渡过哈尔噶纳河,退往科布多方向。准军迫至,被击杀 500余人。
七月初一
编辑战争结果
编辑副将军巴赛、查弼纳、前锋统领丁寿等皆战死,副都统塔尔岱负重伤。
清军伤亡两万余人,退回科布多时,仅剩两千人。这是清、准战争中清军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战役。准部大获全胜,清军(几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