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二谛。佛教中教说世俗谛、胜义谛二谛,以说明佛的方便说法。唐代释窥基法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中对其提出了四重二谛的见解,依其境界深浅分别为: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深浅二谛、诠旨二谛。

名事二谛

编辑

实法和实我是无实而有名/五蕴十二处等现象存在的本因是具足体用的实事。

世间世俗谛(有名无实谛)

编辑

“世间世俗者。隐覆真理。当世情有。堕虚伪中。名曰世间。凡流皆谓有 。依情.名假说名为世俗。”

俗情视为实有的各种现象(如瓶子军队等),这些东西有些是有作用而无自体的,有些甚至作用或自体都无,但是人却都把他们看做真实,而隐覆真理而堕入种种虚妄见解中。

世间胜义谛(体用显现谛)

编辑

“世间胜义者。事相麁显。犹可破坏名曰世间。亦圣所知。过第一俗名为胜义。”

现象界各法,他们被圣人所说是,又兼具自体及作用。他们有各自的自体而作用,显现为诸差别事项。

事理二谛

编辑

五蕴十二处为有形象分殊的事/四谛等教理为超越形象的真理

道理世俗谛(事随差别谛)

编辑

“道理世俗者。随彼彼义立蕴等法。名为道理。事相显现差 别易知。名为世俗。”

事物存在的分类,是经论按照事物形象差别,然后加以分析的。有无为等诸法体事,有别体用,异于初俗。

道理胜义谛(因果差别谛)

编辑

  “道理胜义者。知.断 .证.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漏智境。过前二俗名为胜义。”

  所有佛教经论讲说得教理,都包含在这个里面,这些教理具有断惑生智,起修正果的效用。这些教理也是圣人们无漏智的认知对象。他们大多涉及某一义的因,可以以此谛明染净因果分别。

深浅二谛

编辑

证得世俗谛(方便安立谛)

编辑

“证得世俗者。施设染净因果差别。令其趣入。名为证得。有相可 知。名为世俗。”

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之苦等四谛也。是为行人证悟之法,故曰证得,因果之相状,分明可知,故名世俗。

证得胜义谛(依门显实谛)

编辑

“证得胜义者。圣智依诠空门显理。名为证得。凡愚不测。过前三俗名为胜义。”

圣者超越前三俗谛,依言诠而显现二空真如理体,而证得凡愚难测的理体。

诠旨二谛

编辑

胜义世俗谛(假名非安立谛)

编辑

“胜义世俗者。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立。非体离言 。名曰世俗。”

同指二空(空我而得之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也。)门开显真如理体,为圣人方知,但当中否定人法二我(因涉及语言),此谛以名言安立的方式来开示非安立的究极真实。

胜义胜义谛 (废诠谈旨)

编辑

“胜义胜义者。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名为胜义。圣智内证。过前四俗复名胜义。”

即一真法界,不能以言语诠显,须废言诠,但以正智于内心证会其理旨也。非安立胜义(前三胜义皆安立胜义)。

参考资料

编辑
  1. 《中国唯识宗通史》杨维中著,2008/07/01
  2. 《唯识学概论》韩廷杰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八十二年八月出版
  3. 大乘法苑义林章》唐 释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