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特曼安吉神塔苏美语𒂍英语É_(temple)𒋼𒀭𒆠,音译:É.TEMEN.AN.KI,意为“天地之基神庙”)是位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城的一座为苏美尔神祇马尔杜克所建的金字形神塔。由由新巴比伦帝国国王那波帕拉萨尔修建献给美索不达米亚的神马尔杜克

埃特曼安吉神庙的重建图,高91米(300英尺)。[1]

它现在只剩下废墟,位于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56英里)处。许多学者认为埃特曼安吉很可能是《圣经巴别塔的故事的灵感来源。[2][3]

建设

编辑

埃特曼安吉的建造时间尚不清楚。英国亚述学家和学者安德鲁·R·乔治英语Andrew R. George表示,它可能建造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他的论点如下:

在《埃努玛·埃利什》(Enûma Eliš VI 63: George 1992: 301–302)中提到的巴比伦的一座锥形神塔提供了更确凿的证据。这首诗的中亚述片段证实了这座塔已经存在于公元前第二千年。根据描述,这座塔被称为ziqqurrat apsî elite,即“阿普神殿的上方锥形神塔”,被认为就是“埃特曼安吉”。[4]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被亚述帝国的国王辛那赫里布摧毁,他声称摧毁了埃特曼安吉。并为了修复巴比伦而耗尽88年的时间,针对巴比伦的修复工作由亚述国王阿萨尔哈东开始,后由那波帕拉萨尔及其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继续完成。城市的中心特征是马尔杜克神庙(埃萨吉拉神庙英语Esagila),邻近埃特曼安吉神塔。

费诺洛斯等人则指出:“‘巴别塔’不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历史上一系列相继建造、毁坏和重建的结果。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并持续至今,直到其不可避免的最终毁坏。”[5]。古代文献中讨论的“塔”指的是新巴比伦帝国时期的这座纪念碑。

描述

编辑
 
埃特曼安吉所在区域的平面配置图

一个新巴比伦时期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皇家铭文刻在一块来自巴比伦的石碑上,据称是在罗伯特·科尔德威在1917年的挖掘中被发现,其真实性仍不确定。[6]但该铭文内容提及到:“我建造了巴比伦埃特曼安吉的锥形神塔,它是世界人民的奇迹,我将它的顶部抬至天空,为门设置门扇,并用沥青和砖覆盖。”石碑上有个浅浮雕展示埃特曼安吉的结构图[7],包括高耸的第一层,配有成对的阶梯,还有五层逐级上升的阶梯和座落在结构顶部的寺庙。同时还显示了一个平面图,描述了支撑外墙和包围中心神殿的内殿房间。

至于1880年代发现的带有那波帕拉萨尔铭文的基石,有两个幸存下来,其中一个铭文如下:

当时我的主神马尔杜克告诉我关于巴比伦的锥形神塔“大地七灯庙(E-temen-anki)”。它在我的时代之前已经非常虚弱且严重瓦解。马尔杜克指示我要将它的地基牢固于地下深处,使其顶端与天空一般高。 我用象牙黑檀木和木材制作了铲子、铲子和砖模具,并将它们交给了征召来的大量工人。我让他们制作无数的泥砖和像无数雨点一样的砖,我让阿拉斯河如汹涌的水流运送沥青。通过埃亚的睿智和马尔杜克的智慧,我委托了最聪明的专家,并让测量员用十二肘的标准测量规确定尺寸。建筑大师拉紧测量绳,确定了界限。

我咨询了太阳神、风神和马尔杜克,每当我的心思考虑尺寸时,伟大的神靠着通过神谕的程序告诉我真相。通过驱魔的技艺,埃亚和马尔杜克的智慧,我净化了那个地方,并使其基础平台稳固地建立在古老的基础上。在基础上,我铺设了来自山川和海洋的金、银和宝石。在砖工下,我放置了堆满发光的盐精、香气浓郁的油、芳香和红土。

我制作了我王家的肖像,背着土篮子,并将它们不同地放在基础平台上。我向我的主神马尔杜克鞠躬。我卷起我的衣服,我的王袍,头上扛着砖块和泥土。我用金和银制作了土篮子,并让我的长子尼布甲尼撒和工人一起携带着与酒、油和树脂碎片混合的土。我让我可爱的小儿子纳布瑟米利西尔拿起铲子和铲子,并背负着一个金银制的土篮子,作为礼物送给了我的主神马尔杜克。

最终,我以欢愉和欢呼建造了这座建筑,的复制品,并将其顶端建得像一座山一样高。为了我的主神马尔杜克,我让它成为一个值得惊叹的物体,就像以前一样。

2011年,学者在史柯源收藏品英语Schøyen Collection1911年的收藏中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埃特曼安吉图像描绘。[8][9]这块被称为“巴别塔石碑”的黑色石头上雕刻着埃特曼安吉,记载日期为公元前604年至562年,正值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9]

埃特曼安吉的规划在公元前229年的乌鲁克的一块楔形文字牌上有描述,这是一份复制于较古老文本的副本(现存于巴黎卢浮宫,称为‘埃萨吉拉’牌)。[10]亚述学家乔治·史密斯于1876年翻译了该文本,将塔的高度定为七层(91米),每边长91米的方形基座。这座泥砖结构在1913年由罗伯特·科尔德韦的挖掘中得到证实。

在建筑的南侧发现了一个大型楼梯,三道门与埃萨吉拉相连。另一个更大的门向东与埃特曼安吉连接,并通往神圣的行进路线(现已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中重建)。

在‘埃萨吉拉’牌的翻译之前,巴比伦锥形神塔的细节仅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5世纪)的著作中得知,他称其为“宙斯的神殿”,其中描述了神庙的庞大。:[11]

城镇的每个区域中心都有一座堡垒。在其中一个区域,是国王的宫殿,四周环绕着一道坚固而宏伟的城墙。在另一个区域,则是朱庇特[宙斯]贝鲁斯英语Belus_(Babylonian)的神圣领域。这是一个每边两弗郎(402米)的方形围场,有坚固的黄铜门,据我所知,这在我生活的时代仍然存在。 在领域的中央有一座坚固的砖塔,长宽各两弗郎(201米)。塔上建有第二座塔,之后是第三座,依此类推,共有八座塔。通往顶部的路径在外部,沿着所有塔楼盘旋而上。当攀登者到达大约一半的时候,会找到一个休息处和座位,供人们在通往山顶的路上休息。 在最高的塔楼上,有一座宽敞的神殿。神殿内有一张异常大的床,装饰华丽,旁边有一张黄金桌子。在这个地方没有竖立任何雕像,夜晚也没有任何人进入房间,只有一个当地女子据说是由该神选择的,她是这个国家所有女性中的一员,正如迦勒底人[即巴比伦人],这个神的祭司所宣称的。

这座朱庇特贝鲁斯塔楼被认为是指阿卡德神柏尔,其名字被希罗多德希腊化为宙斯贝鲁斯。很可能对应于埃特曼安吉。然而,希罗多德并没有说他参观过巴比伦或这座锥形神塔;这份描述包含多处不准确之处,很可能是二手资料。[4]

拆除

编辑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巴比伦,并下令修复埃特曼安吉。当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3年返回这座古城时,他发现埃特曼安吉的修复工程没有任何进展,于是命令他的军队拆毁整座建筑,以准备进行最终的重建工程。[12]然而,他的死亡阻止了埃特曼安吉的重建计划。[13]

巴比伦编年史》和《巴比伦天文日记英语Babylonian_astronomical_diaries》记录了多次重建埃特曼安吉的尝试,每次都是在清除原始锥形塔的最后残骸之前进行的。《埃萨吉拉的毁灭》编年史提到,塞琉古帝国的王储安条克一世决定重建它,并做好了准备。然而抵达现场后,他因被建筑的碎石绊倒。导致他愤怒命令他的大象车夫摧毁最后的残骸。[14]至此之后,古代文献再也没有对埃特曼安吉的提及。

对高度的现代假设

编辑

现代学者质疑古代巴比伦资料(“埃萨吉拉”录板)中埃特曼安吉高达91米的说法。包括对埃萨吉拉文本的解释提出一个严重的技术问题:‘锥形塔的前两个梯田的过高,以及建筑物的总高度违反了静力学和原始土砖等材料的抗压强度的定律。’[5]

即使考虑到六层梯田结构的设计变化,以那样的高度,结构上的压缩应力将是同一时期相似结构的两到三倍。费诺洛斯等人建议,假设该结构确实采用了类似“巴比伦塔”石碑中所描绘的六层梯田设计,那么锥形塔的高度可能更接近54米。顶部的神殿再增加了12米的高度,总高度为66米。[5]

在流行文化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eutsche Orient-Gesellschaft e.V.. www.orient-gesellschaft.de. [2024-06-08]. 
  2. ^ 史蒂芬·L·哈里斯英语Stephen L. Harris.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McGraw-Hill. 2002: 50–51. ISBN 9780767429160. 
  3. ^ Streck, Michael P. Die Stadt, an deren Freuden man nicht satt wird. Damals英语Damals. Vol. Special volume. 2006: 11–28 (德语). 
  4. ^ 4.0 4.1 安德鲁·R·乔治英语Andrew R. George (2007) "The Tower of Babel: Archaeology, history and cuneiform texts" Archiv für Orientforschung, 51 (2005/2006). pp. 75–95. pdf docu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5.0 5.1 5.2 Fenollós, Juan Luis; Vegas, Fernando; Mileto, Camilla. Etemenanki: nuova ipotesi di ricostruzione dello ziggurat di Nabucodonosor II nella cittá di Babilonia. (PDF). ISIMU: Revista sobre Oriente Próximo y Egipto en la antigüedad. January 2005: 201–216 [4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5). 
  6. ^ Koldewey had identified Etemenanki in November 1900;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enterprise, in which the enormous mass of debris covering it was shoveled away and shafts and tunnels pierced, were summarised in Friedrich Wetzel and F. H. Weissbach, Das Hauptheiligtum des Marduk in Babylon, Esagila und Etemenanki (Leipzig) 1938; the most recent monograph is Hans-Jörg Schmid, Der Tempelturm Etemenanki in Babylon (Mainz) 1995.
  7. ^ The house, the found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stele was broken in Antiquity in three pieces, two of which are reunited in the Schøyen collection, MS 206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December 28, 2011 – The History Blog. 2011-12-28 [202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8) (美国英语). 
  9. ^ 9.0 9.1 George, A. R. A Stele of Nebuchadnezzar II. George, A. R. (编). Cuneiform Royal Inscriptions and Related Texts in the Schøyen Collection. CDL Press. 2011: 153–169 [2024-06-08]. ISBN 978-1-934309-3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0). 
  10. ^ Claire, Iselin. The "Esagila" tablet. Louvre. [5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11. ^ 希罗多德, 历史 1.181
  12. ^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 2.9.9; 斯特拉波, Geography, 16.1.5.
  13. ^ R.J. van der Spek, "Darius III,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Babylonian scholarship" in: Achaemenid History XIII (Leiden 2003), 289–346.
  14. ^ Bert van der Spek. BCHP 6 (Ruin of Esagila Chronicle). Livius.org. 2004 [30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January 2018). 

书籍

编辑
  • A. R. George, "E-sangil and E-temen-anki, the Archetypal Cult-centre?" in: J. Renger, Babylon: Focus mesopotamischer Geschichte, Wiege früher Gelehrsamkeit, Mythos in der Moderne (1999 Saarbrücken)
  • Hans-Jörg Schmid, Der Tempelturm Etemenanki in Babylon (1995 Mainz) ISBN 3-8053-1610-0
  • The Tower of Babel Stele, Schoyen Colle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ona Lendering. Etemenanki (the "Tower of Babel"). Livius.org. 2003 [23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2). 
  • Fenollós, Juan Luis & Vegas, Fernando & Mileto, Camilla. (2005). Etemenanki: nuova ipotesi di ricostruzione dello ziggurat di Nabucodonosor II nella cittá di Babilonia. ISIMU: Revista sobre Oriente Próximo y Egipto en la antigüedad 8 (2005): 201-21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