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郡溪

中華民國河流

大武郡溪,原是一条在台湾彰化县的古溪名,后因开凿八堡圳下接大武郡溪及分水圳数条,居民已只知水圳不知其原为溪[1]。根据《台湾府志》(1695年版)与《台湾府舆图纂要》,大武郡溪发源自大武山,大致上往西北流,在斗六门(今云林县斗六市)与吼尾溪、东螺溪合流后,往西流经大武郡,之后经柴里社之西支分,往北流过东螺社(今彰化县北斗镇)、大突社(今彰化县溪湖镇大突里),从二林社(今彰化县二林镇东兴里番社)北边流入三林港(今彰化县芳苑乡永兴村外沟仔墘)[2]。而根据《清一统志台湾府》(嘉庆)、《台湾府舆图纂要》(同治)“大武郡溪:在彰化县南。通志:源出大武郡山,西流至鹿仔港入海”。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诸罗县志》〈番俗图〉上还有标示大武郡溪,但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重修台湾府志》〈福建台湾全图——彰化县图〉上已经没有大武郡溪的存在[2]。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因为施厝圳开凿,串连彰化原本的天然河川之故,《台湾府舆图纂要》记载:“……后又就浊水溪象鼻山之下开筑水圳,下接大武郡溪,又分水圳数条,灌溉各保田禾,故其水亦浊,现居民只知有水圳,而不知其溪矣……”[2]

道光年间的《彰化县志》上尚有收录大武郡溪,而陈仕贤在其〈鹿港溪探源〉一文中认为是清代志书相互抄录的结果,大武郡溪是名存实亡[2]

台湾方志的记载

编辑
台湾文献丛刊
磅礡下,则有斗六门诸山斗六门山甚多,北山在半线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东螺溪、大武郡溪,皆从斗六门山透出。
  • 《台湾府志》(蒋毓英)/卷之三/叙川(附海道、潮汐)/台水分界/诸罗县水道
一曰大武郡溪:自斗六门与吼尾、东螺二溪合流,西过大武郡,经柴里社之西支分,北流过东螺社、大突社,从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于海.
大武郡溪,在彰化县南.通志:源出大武郡山,西流至鹿仔港入海.
  • 台湾方志/六五 《台湾府志》(高拱干)/卷一 封域志/山川(附海道)/诸罗县山
磅尜而下,则有斗六门诸山(斗六门山甚多:北山在半线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东螺溪、大武郡溪,皆从斗六门山透出);
  • 台湾方志/六五 《台湾府志》(高拱干)/卷一 封域志/山川(附海道)/台湾府水道/诸罗县水道
一曰大武郡溪 自斗六门与吼尾、东螺二溪合流,西过大武郡,经柴里社之西支分,北流过东螺社、大突社,从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于海.
磅尜而下,则有斗六门诸山(斗六门山甚多:北山在半线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东螺溪、大武郡溪,皆从斗六门山透出);
  • 台湾方志/六六 《重修台湾府志》(周元文)/卷一 封域志/山川/诸罗县水道
一曰大武郡溪 自斗六门与吼尾、东螺二溪合流,西过大武郡,经柴里社之西支分,北流过东螺社、大突社,从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于海.
大武郡溪,发源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西为鹿仔港,入海.
曰 东螺溪.....
遵海而北为●三林港(海汊.港口有网寮捕鱼.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逾东螺曰 大武郡溪,发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名).又西为 鹿仔港(港口有水棚,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乌鱼.商船到此,载脂麻、粟、豆.水棚别见“外纪”),入于海
大武郡溪,发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名),又夕西至鹿仔港(港口今设正口,配运官粟,大小商船皆泊于此),入于海.
  • 台湾方志/一八一 《台湾府舆图纂要》/台湾府舆图纂要/台湾府舆图册/山水/彰化县
大武郡溪,源由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又西至鹿港.
  • 台湾方志/一八一 《台湾府舆图纂要》/彰化县舆图纂要/彰化县舆图册/水(附沙汕)
大武郡溪(即鹿仔港):发源于大武郡山.由西北斜流,过二林马芝遴等保,在鹿港街南首入海.来源甚短,溪流亦浅.后又就浊水溪象鼻山之下开筑水圳,下接大武郡溪;又分水圳数条,灌荫各保田禾,故其水亦浊.现在居民只知有水圳,而不知其为溪矣。 [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臺灣文獻叢刊 臺灣方志/一八一 臺灣府輿圖纂要/彰化縣輿圖纂要/彰化縣輿圖冊/水(附沙汕). 中央研究院. [201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2. ^ 2.0 2.1 2.2 2.3 陈仕贤. 〈鹿港溪探源〉. 《彰化文献》第9期 (彰化县文化局). 2007年10月: 47-54页. 
  3. ^ 臺灣文獻叢刊. 中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