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客语白话字:Hak-kâ sân-kô)是一种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江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当中,主要靠口头创作,随意而出,是客家音乐的代表。

客家山歌
客家语汉字 客家山歌
客家话拼音Hagˋgaˊsanˊgoˊ(四縣腔
Hag gaˋ sanˋ goˋ(海陸腔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起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梅州等客家人聚居地。[1]在古代,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客家山歌的基本结构如七言律诗,一般为七言四句。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是因为客家人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客家男女自古在山野田间劳作,在长期的辛苦劳作中为表达情意,或宣泄情绪,逐渐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曲子。同时,旧时客家地区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众娱乐方式,故唱山歌这种大众化的娱乐受到了客家男女的喜爱。此外,在客家社会里,受到礼教严格束缚的人们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久而久之,唱山歌便成了客家人表达轻松愉悦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2]

其歌词形式多为七字仔,讲求平仄押韵,但并非全部的字都严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兴、融合客家人生活题材且擅用隐喻双关[3]

客家山歌的种类

编辑

客家山歌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唱时未必有互动对象,如单独一人随口哼唱几句以调剂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的调情,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三是属于戏谑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的态度向对方吟唱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回吟山歌,相互调侃或讥讽对方。[4]

清代客家人到番邦打工,唱的歌通称“过番歌”,通常为男女朋友或夫妻互唱,流传较广的句子例如有“郎在番邦妹在唐,两人共天各一方;妹在唐山无双对,郎在番邦打流浪”。[5][6]

特色

编辑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较为含蓄且耐人寻味。通常把无形的思想情感化为各种艺术形象,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而通俗,语调押韵[7]:46

客家山歌还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在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和生命的,歌词文体往往抒情与叙事相交融。[7]:46-47

九腔十八调

编辑

一般认为客家山歌之“九腔十八调”为虚词,代表其腔、调众多,实际上的曲调远远不止十八种,可能是较无特色因而失传。另有一说认为九腔十八调系指客家三脚采茶戏之曲调。[来源请求]而在赖碧霞女士在她的著作《台湾客家民谣薪传》一书中指出“九腔”指的是广东省的九种口音(因乡音的不同导致唱腔的差异),而“十八调”指的是歌谣中的十八种调子。[8]

九腔

编辑

十八调

编辑
  • 平板调
  • 山歌仔调
  • 老山歌调(又作“南风调”)
  • 思恋歌调
  • 病子歌调
  • 十八模歌调
  • 剪剪花调(又作“十二月古人调”)
  • 初一朝调
  • 桃花开调
  • 上山采茶调
  • 瓜子仁调
  • 闹五更调
  • 送金钗调
  • 打海棠调
  • 苦力娘调
  • 洗手巾调、卖酒调(又作“粜酒”)
  • 桃花过渡调(又作“撑船歌调”)
  • 绣香包调

各地的客家山歌

编辑

台湾

编辑

山歌在台湾沿山客家聚落间非常普遍,从过去许多的文献资料,例如罗香林锺肇政锺理和锺铁民等的著作当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六零年代,只要一进到客家地区就可以听到从山林间传来的山歌声[9]。流传的山歌,以老山歌、山歌子与平板调三种为最主要的调子。此三调之曲调固定,歌词可随意变化、即兴创作。

  1. 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谣,特色是唱腔非常悠长,又作“大山歌”、“过山调”。
    • 大门声:为台湾南部独有曲调。又作“吊高声”。
    • 新民庄调:为台湾南部独有曲调。六堆地区新民庄(今六龟区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与原住民互有往来,受到原住民音乐影响所发展出的曲调。又作“番仔调”、“半山谣”。
  2. 山歌子:从老山歌变化而来,又作“山歌指”。
  3. 平板调:从老山歌及山歌子变化而来,又作“改良调”。

除了这三调之外,另有其他小调,如桃花开、思恋歌、十二月古人...等等。小调词曲当中的歌词以及衬字受到演唱者的个人特色会有所不同[9]。以小调曲调另编新词的新创作,为有别于传统小调,称之为创新小调。[10]

新加坡

编辑

新加坡山歌在客家聚落间非常普遍,过去的客家会馆几乎都有山歌合唱团。1950年代还有演唱活动,曾在“快乐世界”连续举办过三晚的客家山歌比赛。此后,由于新加坡的发展,客家山歌一度销声匿迹。

2002年,应和会馆率先开办了客家歌唱班,其他客属会馆紧跟其后,2004年,茶阳(大埔)会馆主办第一届“客家歌谣观摩会”,至今已经到了第十二届“客家歌谣观摩会”。

早期山歌班没有太多歌谱,有时会改编其他方言歌曲,像是把闽南语的〈爱拼才会赢〉改成客语演唱,有些则会赴中国广东找客语老师拿原创歌谱,也有一些本地客家人尝试自己谱曲写词。[11]

在新加坡,传统山歌的演唱以清唱为主,一般没有乐器伴奏,但近来各音乐社团演唱时有钢琴、电子琴、卡拉OK等伴奏,传统的清唱形式较少。[12]

广东梅县

编辑
梅州客家山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
分类传统音乐
序号42
编号项目II-11
登录2006年

梅县是广东省东北部的客家人聚居,梅州市,被称为“客家之都”。这里的客家山歌以松口山歌为名,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唱腔多样,具有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松口山歌是一搭一唱,随口对词作为回应,所以通常都是对唱。[13]

广东龙川

编辑

龙川的客家山歌广泛存在于山野农村,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几乎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够对上几段。近年来,每天傍晚,龙川县城的长堤路一带都聚集着很多的老人,在自发的对唱山歌,俗称“斗歌”。龙川还有一个山歌剧团很著名,多次在中国国内的一些客家山歌比赛上得奖。[14]

参考资料列表

编辑
  1. ^ 客家山歌 《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联盟.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2. ^ 罗香林. 《粤东之风》. 1974. 
  3. ^ 赖碧霞. 台湾客家民谣薪传. 台湾: 乐韵出版社. 1993. 
  4. ^ 杨帆. 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 中国民俗学网. 2012年11月1日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5. ^ 陈文红. 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 沈阳大学学报. 2006, (1) [202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6. ^ “过番歌”, 字字泣泪声声情. 汕头日报. 2021-02-21: 7 [202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7. ^ 7.0 7.1 黄贤强. 跨域研究客家文化. Global Publishing. 2015年8月1日 [2019-09-02]. ISBN 97898132064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8. ^ 山歌简介.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9. ^ 9.0 9.1 客家歌谣生活与社会变迁, 李梁淑, 2010.
  10. ^ 姜云玉. 台湾客家山歌. 台湾客家山歌团.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11. ^ 刘富琳. 新加坡的客家人,用山歌唱響獅城. 南洋客属总会. 
  12. ^ 宋家瑜. 新加坡客家歌谣的浅见. 独立评论. [202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9). 
  13. ^ 杨兆祯. 客家民谣-九腔十八调的研究 (PDF). 台湾: 育英出版社. 1974年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19). 
  14. ^ 胡泉雄; 林佾廷. 客家民谣与唱好山歌的要诀. 台湾: 育英出版社. 1980年6月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