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信者马克西姆

宣信者马克西姆(英语:St Maximus the Confessor,580年—661年8月13日),或称认信者马克西姆。基督教神学家、学者、教父、修道士,东正教天主教圣公会路德宗圣徒、宣信者。曾受到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的邀请,担任私人国事秘书一职,但就任不久即离职,入了几个修道院,成为修道士。听到有关基督一志论的内容就开启他的反对争论生涯,他支持迦克墩派观点,因此遭到审判受到酷刑,舌头和右手被割并流放至死格鲁吉亚。后来皇帝、主教们和信徒们都认定他是迦克墩伟大的信仰辩护者,所以尊称他为“任信者(或宣信者)”。他极力支持的基督二志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得到承认,他的著作也得到平反,成为诠释与教导信仰的正统标准著作。[1]

宣信者圣马克西姆

思想

编辑

马克西姆身为教父,是被东西方教会皆认可的,其神学也是当代普世教会所知道的。他的神学呈现出清晰的宇宙观,也有天主教传统的一部分。[2]在马克西姆的宇宙论中有解释到:“独一的道就是万有的理,万有的理即是独一的道。”,[3]而基督就是那道与真理,这是宇宙论的出发点,神是从虚无、混沌中,形成、创造了可见的与不可见的。[4]这观点在七世纪时,无论是从神学还是哲学,都还没有融入在当时的文化。[5]尽管如此,马克西姆依然坚持其所信。

马克西姆认为,“神的意愿就是在万有之先的理”,也就是说,神所创造的万物之所以可以成为自己,就是因为是在神里面,在神良善的意愿当中,而这创造的行动也是神自由的行动。[6][7]上述提到的神的自由,是马克西姆反对基督一志论的论证。他表示神是不必受到必然性的束缚,神的本性就是神,就是造物主,本性是美善的。这样想,谁赋予神必然性?[8]

马克西姆对创造的神学性描述,提到“事物并非属性的集合,事物可以被属性表达,但属性不能被事物表述。”,也提到神的意愿是万有生存的依据,万有因着神的意愿(万有之理)而活动。[9][10]以人来举例说明,人性的本质属性,是神赋予人的;人始终是人,但也是自由的,在自己本性的范围内,可以自主地去思考与行动;而这一切都是在神的意愿之下。[11]

总结上述所说,这是马克西姆的本体论,是他基督教的实体观,所有受造物在某种意义上皆是神的启示,[12]都在神里面、在神之下。

神学论争-基督一志论vs.基督二志说

编辑

在第三次君士坦丁堡会议有涉及一场神学论争,即是基督一志论基督二志说,最后获胜的基督二志说是以马克西姆的作为主要代表。马克西姆对基督二志说的坚持,反映出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肯定。[13][14] 马克西姆的基督二志说,不只是他神学的其中一环,而是体现了他神学的一个基调-即联合即分别的神学(theology of simultaneous union and distinction):“结合的事物在一不可分离的联合中仍然保持别殊而又不混淆(thing united remain distinct and without confusion in an inseparable union)”,这也不只是在他的基督论体现,也体现在他的三一论及教会论。[15][16]

虽说马克西姆支持迦克墩派观点,但迦克墩的传统对于马克西姆来说只是神学资源的一部分,马克西姆真正想说的不只是基督论的条文,而是基督的奥秘;而这奥秘并非只关于基督,而是整个宇宙。[17][18][15]

对于“爱”的思想及著作

编辑

对于爱,马克西姆强调爱是生于无情欲,信徒需要克服以及自爱。这样无情欲的诠释是积极地指向完全的爱,其中包含平等对待邻舍,是一种丰盛的新生,积极参与爱里的平等。因为整个受造的合一是神对世界的心意,情欲与自爱的目标可说是相反,因此需要去克服。[19][20][21]

马克西姆向往神与人的合一,在他的著作<论爱四百则>中有说到:“只有神才是本来就美善,只有仿傲神的人才从本意而成为美善的。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坏人与本来美善的他联合一处,使他们也变成美善。”[22][23]他不仅表达了神平等的爱世人,也表示信徒也应平等爱世人。[24][25]

社会政治与背景

编辑

481年,迦克墩公会议标志着一个未分裂的天主教的结束。[26] 当时皇帝希拉克略为了将使教会重新团结起来,避开谈论 “一个精力(energy)”,而强调基督只有一个意志,即神的意志。期待这样的方案能够将教会合一起来,调节迦克墩公会议后的在基督“神人二性”的神学争论点。但“基督一志论”却引起了罗马君士坦丁堡的神学争议。教宗马丁赞成基督具有两个意志。[27] 而在此期间,马克西母也是支持"耶稣二志说"的主导者。[28]

生平

编辑

580年:他出生于君士坦丁堡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 长大后成为一名鼎鼎大名的政府官员,受皇帝希拉克略的邀请,担任他的私人国事秘书。[29]

614年:但后来辞去皇室职位,去作修道士。[30] 三十出头时开始了修道生涯,马克西母成为修道士后,就投身于希腊集体生活的祈祷和苦行戒律生活中。马克西姆在希腊文学上受过良好训练,语言思维分析习惯上都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他在小亚细亚和北非的几座修道院待过。在其中一个地方,他遇到了未来耶路撒冷主教圣索菲罗尼乌斯,影响他的生活与思想方向,以新的思维来提高人们对危险的意识。[31] 修道生涯中,第一个地方在克里索波斯, 10年后,他辗转到了塞浦路斯,最后来到迦太基的郊区。[32]

632年 :抵达迦太基时,他第1次听到基督一志论,并立志反对这个学说。之后便自己提出基督二志说。因为基督一志论的提出,这一争议也引起了教会与民间的热烈争议,但同时大家也已经厌倦了细微之处教义之争,皇帝期望急于恢复统一,以抵御东方的入侵,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就妥协了。但马克西母却没有。马克西母的反对理由很充分。快速地寻求简单的答案、妥协和快速解决方案,至少是早期神学家从一个异端邪说转向另一个的原因之一。他提到基督一志论会引起严重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痛苦,如果他只有一个意志,那他的挣扎是什么呢?于是痛苦就变成了一种假像。马克西姆便轻松地赢得了辩论。[33]

649年:他前往罗马与教宗玛定一世磋商,并于参加了拉特兰会议,在那里辩论占了上风。但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和君斯坦丁堡的牧首却依然支持基督一志论[34]

653年: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下令逮捕马克西姆和玛定,由于两人都拒绝接受新方案,他们被流放了。[34]

655年5月:拜占庭军队逮捕马克西姆及与其同一站线的玛定一世,将他们带到君士坦丁堡审判,并以叛国罪定罪,因为拜占庭军队想重建罗马帝国,绝不允许不合一的声音出现。而马克西姆却不愿与基督一志论妥协,公然驳斥皇帝对于教会与神学的权威。[35]

661年8月13日:他被召回君士坦丁堡,皇帝君士坦斯二世让他撤回“基督二志说”的看法,他却不愿与基督一志论妥协,于是公然拒绝,法官决定让马克西姆永远闭嘴。他命令折磨他的人割掉他的舌头,砍掉他的右手,这样他就再也不能反对基督一志论了。最后便受到酷刑致死。[36]

680-681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想调和罗马与君斯坦丁的张力,在伊斯兰大军压近东部时,他认为平息罗马争议很重要,于是举办了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37]会议最终谴责了基督一志论,并声明基督具有两个天赋意志。马克西母也成为东正教的大英雄,东正教也把他的宇宙救赎观视为合法教义。[38] 尽管马克西姆到死也没有看见他一生所坚持的,但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回应了他坚持最好的答案!

评价

编辑

一位东正教神学家说:马克西母可以称为真正拜占庭神学之父。过去的合法传统,即俄立根、艾华格留斯、迦帕多家教父亚历山大的区利罗,惟有透过马克西母的系统,才能适得其所,保存于东方的基督教中。要了解拜占庭的整个神学,但不认识马克西母的综合法,至今仍是走不通的巷子。[39] 认信者马克西母是伟大的神学家,希腊教会属灵教师。[40]他对迦帕多家、埃瓦格留斯的修道院传统与仪式,以及狄奥尼修斯都有较大的影响力。[41]古代教会史上,曾有像马克西姆同样坚持教义不妥协的神学家--亚他那修,认为没有打折的真理,对于真理妥协一点点,也不能认识真理。

著作

编辑

他的代表作《神秘学》,他以一种庄严、教条主义的风格或一篇冗长的文章反映了上帝的全般神秘。[42]

马克西母的神学风格和方法相当引人注目,他很容易从神学转向灵性实践,他也比任何其他教父时代的神学家都更好地融合东西方思想的最佳品质。 以下是马克西姆一些优秀作品的译文。这些是用于修士默想时候使用,译作“世纪(Centuries)”,这里列举83-85:[43]

标题:当别人对你流言蜚语

83: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不要恨他,总要恨那搬弄是非和鼓励搬弄是非的鬼。你们若恨那搬弄是非的人,就是违背了戒命,他用口犯罪,你就用行为犯罪。但如果你遵守这个命令,这就是你爱的证明了,如果你还能帮助他,他也可以脱离这样的恶。

84:基督不要你恨其他人,或者因任何短暂原因引发的痛苦、悲伤或怨恨,这是清楚明白地在四福音书里面宣称的。

85:如果你真心为散布流言蜚语的人祷告,上帝就会向那些听到流言蜚语的人揭露真相。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奥尔森(Roger E. Olson),<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市:校园书房,2002),350。
  2. ^ 潘少铎,<《愿你受赞颂》中生态神学思想的宇宙论基础-以宣信者马克西姆的神学为据>,《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四十九A期(2018):4。
  3. ^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Difficulties in the Church Fathers: The Ambigua (2 volumes; ed. & trans. Nicolas Consta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vol. 1, p. 101。
  4. ^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Difficulties in the Church Fathers: The Ambigua, vol. 1, 95.
  5. ^ 潘少铎,<《愿你受赞颂》中生态神学思想的宇宙论基础-以宣信者马克西姆的神学为据>,9。
  6. ^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Difficulties in the Church Fathers: The Ambigua, vol. 1, 95
  7. ^ 潘少铎,<《愿你受赞颂》中生态神学思想的宇宙论基础-以宣信者马克西姆的神学为据>,10。
  8. ^ Opuscula Theologica et Polemica 28 (Dispute with Pyrrhus), PG 91, 293B-C.
  9. ^ Ambiguum 17:3-6; PG91, 1225A-1228A
  10. ^ 潘少铎,<《愿你受赞颂》中生态神学思想的宇宙论基础-以宣信者马克西姆的神学为据>,11。
  11. ^ 潘少铎,<《愿你受赞颂》中生态神学思想的宇宙论基础-以宣信者马克西姆的神学为据>,12。
  12. ^ 奥尔森(Roger E. Olson),《神学的故事》,351。
  13. ^ Joseph P. Farrell, Free Choice in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South Canan, PA: St Tikhon’s Seminary Press, 1989), p. 191
  14. ^ 赖品超,<神爱、人爱与自他不二-一个汉语基督宗教的观点>,《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四十九期(2018):4。
  15. ^ 15.0 15.1 赖品超,<神爱、人爱与自他不二-一个汉语基督宗教的观点>,5。
  16. ^ Melchisedec Törönen, Union and Distinction in the Thought of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
  17. ^ Melchisedec Törönen, Union and Distinction in the Thought of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2-5.
  18. ^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On the Cosmic Mystery of Jesus Christ (trans. Paul M. Blowers & Robert Louis Wilken;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3).
  19. ^ 马克西姆,<论爱四百则>,1:2;见页233。
  20. ^ Lars Thunberg, Man and the Cosmos: The Vision of St Maximus the Confessor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85), p.94-96.
  21. ^ 赖品超,<神爱、人爱与自他不二-一个汉语基督宗教的观点>,6。
  22. ^ 马克西姆,<论爱四百则>,3:90;见页300。
  23. ^ 赖品超,<神爱、人爱与自他不二-一个汉语基督宗教的观点>,6-7。
  24. ^ 马克西姆,<论爱四百则>,1:17、1:25、1:71、2:10;见页235-236、242、249。
  25. ^ 赖品超,<神爱、人爱与自他不二-一个汉语基督宗教的观点>,7。
  26. ^ David Bentley Hart,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New York: Quercus, 2015): 126-127.
  27. ^ Everett Ferguson,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Th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Church in Its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Michigan: Zondervan, 2005), 328.
  28. ^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基督教神学教育丛书4,谢受灵、赵毅之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1970),258。
  29. ^ 奥尔森(Roger E. Olson),《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349-50。
  30. ^ Robert Benedetto,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Louisville, Kentuc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8), 420.
  31.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 (Huntington, IN: Our Sunday Vistor,2013), 298-302.
  32. ^ Brian E. Daley, SJ. “Maximus the Confessor and John of Damascus on the Trinity,” (Michigan, IN: Baker Academic, 2014), 83-99.
  33.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300-2.
  34. ^ 34.0 34.1 Ibid.
  35. ^ 奥尔森(Roger E. Olson),《神学的故事》,349-50。
  36.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298-302;奥尔森(Roger E. Olson),《神学的故事》,349-50。
  37. ^ Everett Ferguson,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328.
  38.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355。
  39. ^ 同上,351。
  40. ^ 华尔克, 《基督教会史》,258
  41. ^ Robert Benedetto,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Volume One.” 420.
  42. ^ Brian E. Daley, SJ. "Maximus the Confessor and John of Damascus on the Trinity," 83-99.
  43. ^ Mike Aquilina,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3r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ristian Teachers" 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