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安德鲁斯

托马斯·安德鲁斯(英语:Thomas Andrews,1873年2月7日—1912年4月15日)是英国爱尔兰商人与造船家。他曾担任爱尔兰贝尔法斯特造船公司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执行董事、设计总监和首席造船工程师。作为负责英国皇家邮轮铁达尼号的总设计师,他在1912年4月2日带领一支泰坦尼克号品管小组登船视察,并在4月10日与该船一起进行首航横渡大西洋。4月14日深夜,该船撞上冰山;4月15日凌晨沉没,他与1,500人随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大海,遗体从未寻获。

托马斯·安德鲁斯
Thomas Andrews
1911年的托马斯·安德鲁斯
出生(1873-02-07)1873年2月7日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唐郡康柏英语Comber
逝世1912年4月15日(1912岁—04—15)(39岁)
北大西洋
泰坦尼克号
国籍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职业造船家企业家
知名于泰坦尼克号总设计师
配偶海伦·赖利·巴伯(Helen Reilly Barbour,1908年结婚)
儿女伊丽莎白·劳-巴伯·安德鲁斯(Elizabeth Law Barbour Andrews)
亲属约翰·米勒·安德鲁斯英语John Miller Andrews(哥哥)
詹姆斯·安德鲁斯爵士英语Sir James Andrews, 1st Baronet(弟弟)
威廉·裴礼子爵英语William Pirrie, 1st Viscount Pirrie(叔叔)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安德鲁斯(右二)与家人合影,拍摄于1895年5月9日。

1873年2月7日,托马斯·安德鲁斯出生于爱尔兰唐郡康柏英语Comber。父亲是爱尔兰枢密院英语Privy Council of Ireland成员,母亲是苏格兰长老教会成员。他的兄弟包括未来的北爱尔兰总理英语Prime Minister of Northern Ireland约翰·米勒·安德鲁斯英语John Miller Andrews、未来的北爱尔兰首席大法官英语Lord Chief Justice of Northern Ireland詹姆斯·安德鲁斯爵士英语Sir James Andrews, 1st Baronet。安德鲁斯和他的家人一起住在康柏。1884年,他开始在皇家贝尔法斯特学术学院英语Royal Belfast Academical Institution学习。安德鲁斯擅长体育,尤其是马术板球。然而,他真正喜欢的是船舶,不像他的兄弟对政治充满兴趣。出于这个原因,他在朋友之间的昵称是“海军上将”[1]。1889年5月1日,16岁时开始在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担任学徒,公司主要业务是为白星航运建造巨型船队,他的叔叔威廉·裴礼子爵英语William Pirrie, 1st Viscount Pirrie是这家造船公司的拥有者[2],他希望侄儿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3]

 
安德鲁斯与妻女的合影。

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

编辑

在造船厂的五年学徒训练期中,他学习了三个月的细木工、一个月的家俱木工、两个月在船只上学习施工、五个月的造船工、两个月的模板工、八个月的铸铁工、六个月的装配工、三个月的制模工、八个月的金属工,最后十八个月都在绘图办公室学习工程制图。1893年2月,刚进入绘图办公室学习的安德鲁斯被委以重任——监管船舶的施工作业。1894年5月,学徒训练期满。在多年的学徒、学习和工作期间,安德鲁斯在公司和造船厂工人、工头、管理阶层和股东之中受到了广泛的爱戴。有一名工人曾描述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领导者,并且仍是好朋友”。他的妻子表示,安德鲁斯认为与工人“是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经常向她提起“他们是真正的朋友”[4]。这五年他刻苦学习,不看小说也不看报,下班后经常钻研海事建筑理论。1899年,安德鲁斯成为造船工程师。1901年,安德鲁斯在通过公司的许多部门工作、熟悉造船工程的每个细节后,成为建筑工程部的主任,然后成为维修工程部的主任[2]。同年,他也成为英国皇家造船工程师协会英语Royal Institution of Naval Architects成员。1904年,成为首席造船工程师助理,并在一年后晋升为设计部主管。1907年,安德鲁斯被任命为设计总监和首席造船工程师[3]

婚姻与女儿

编辑

1908年6月24日,他与纺织工业家约翰·多尔蒂·巴伯(John Doherty Barbour)的女儿海伦·赖利·巴伯(Helen Reilly Barbour)结婚[2],她也是约翰·米尔恩·巴伯爵士英语Milne Barbour的妹妹。他们的女儿伊丽莎白·劳-巴伯·安德鲁斯(Elizabeth Law-Barbour Andrews)于1910年11月27日出生。这对夫妇住在贝尔法斯特温莎大道20号[5][6]。伊丽莎白出生前不久,安德鲁斯带着海伦去观看建造中的泰坦尼克号。在安德鲁斯罹难后,海伦再婚,她于1966年8月22日在北爱尔兰去世,埋葬在巴伯家族陵墓[2]

泰坦尼克号

编辑

设计与监督

编辑

1907年,安德鲁斯开始设计并监督新的超级旗舰计划——白星航运委托的奥林匹克级邮轮建造案,让他一举成名。1909年,奥林匹克号及其姊妹舰泰坦尼克号开始并排建造,由造船厂董事长威廉·裴礼子爵监督、造船厂总经理亚历山大·卡莱尔英语Alexander Carlisle和安德鲁斯设计。正如他监督其他船只建造时所做过的那样,安德鲁斯熟悉了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她们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安德鲁斯的建议是,这艘船应该配备46艘救生艇(而不是20艘),以及双层船体和上升到B层甲板的水密舱壁,但是威廉·裴礼子爵驳回了他的建议[7]

试航与首航

编辑
 
1912年4月10日,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泰坦尼克号。

经过严格挑选后,安德鲁斯领导了一支泰坦尼克号品管小组,由8名参与建造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工人组成,他们将在公司建造的船舶首航中,观察船舶操作并发现任何必要的改进,这对员工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和成就。这也是造船厂的惯例,每艘新船的品管小组成员也都不同。安德鲁斯和他的品管小组于1912年4月2日清晨登上泰坦尼克号参与试航,当天晚间从贝尔法斯特前往南安普敦停泊、准备首航。4月3日子夜,他写了一封信给妻子,里面写道:“我们今天顺利且安全完成了试航,非常满意。天气很好,每个人都很愉快,我认为船会在周三出航之前整备完毕”。然后他提到医生拒绝让威廉·裴礼子爵参加首航。此后直到首航日的每一天,安德鲁斯总是在停泊的泰坦尼克号上忙碌工作——带领白星航运高层参观船舱、面试工程师船副、部门主管、承包商,与负责人讨论航行计划等。他的秘书汤普森·汉米尔顿(Thompson Hamilton)写道:“安德鲁斯先生从来没有片刻空闲,他通常早上8点半就开始处理信件,然后就在船上一直忙到晚上,然后又回去处理各种信件。不管什么时候看到他,他总是在忙,对各种微小的细微都很认真看待,像桌子、椅子、铺位、电扇。他说,除非看到所有东西都完美,否则不会满意”[8]

4月10日,正式开始泰坦尼克号第一次的载客营运,安德鲁斯与秘书在这里道别,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铭记这一刻,然后随时跟安德鲁斯夫人通报这艘船的新消息”。4月11日,安德鲁斯从爱尔兰皇后镇寄了最后一封信给妻子,里面写道:“船上的一切都很出色,我很满足,每个人都向我表达了好意”。客房服务员亨利·山缪·埃吉斯(Henry Samuel Etches)后来出席听证会时作证,安德鲁斯在出航期间不断忙碌,和他手下的工人们一整天都到处巡视,修改所有收到的不完美建议。女侍玛丽·斯隆(Mary Sloan)则描述了安德鲁斯的性格——“总是面带微笑、亲力亲为、笑声爽朗、心胸宽大、温柔、亲切自然,他对任何人都一样,这让每个人都爱他”[8]。女侍维奥莱特·康斯坦斯·杰索普表示,工作人员都“习惯他在身边走来走去,带着疲惫但满意的表情”[9]。安德鲁斯在乘客和船员中一直是个受欢迎的人,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甚至给安德鲁斯烤了一条特别的面包[2]。航行期间,安德鲁斯记录了他认为需要改进的各种事项,主要是各种设施的装饰性变化。然而在4月14日那天,安德鲁斯向一位朋友说:“泰坦尼克号几乎完美,人类的才智还可以让她变得更好”[8]

遇难

编辑

4月14日晚上,和过去几天一样,客房服务员亨利·山缪·埃吉斯(Henry Samuel Etches)在18时45分到达,协助安德鲁斯更衣,他通常与船上的外科医生威廉·弗朗西斯·诺曼·奥洛林(William Francis Norman O'Loughlin)共进晚餐。晚餐后,安德鲁斯回到他的A-36特等客舱,摊开蓝图并整理他的笔记。23时40分,泰坦尼克号右舷撞上了一座冰山。安德鲁斯一直在他的特等客舱内,计划他想要改动的船只变化,几乎没有发觉到碰撞。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派人召见他协助检查损害。23时45分,安德鲁斯和船长一起到主甲板英语Main deck下方视察船体损害情形,发现前方的货舱英语Hold (compartment)、邮件室和壁球室被淹没,6号锅炉房已经淹了4.3米高,海水也流入5号锅炉房。4月15日子夜刚过,他们讨论了冰山对该船的损坏。安德鲁斯确定该船的前五个水密舱室很快就会泛滥成灾。安德鲁斯知道这艘船如果超过四个水密舱室被海水淹没,她就注定会沉没。他将这些讯息传达给史密斯船长,强调这是一个“数学确定性”。并补充说,在他看来,这艘船能维持漂浮的时间只剩“一小时,最多两小时”。他还向史密斯船长告知了船上救生艇数量严重短缺的情况[2]

随着泰坦尼克号开始撤离人员,安德鲁斯不知疲倦的巡察客舱,告诉乘客穿上救生衣并前往小艇甲板逃生[10]。女侍玛丽·斯隆(Mary Sloan)表示,安德鲁斯的表情“看起来好像心碎了”、“他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无处不在,照顾每个人”。另一位女侍则回忆,在船舱里遇见了安德鲁斯,告诉她劝导乘客离开上层甲板:“十分钟过去,海水已经爬上楼梯。安德鲁斯先生又来了,他跟我说:‘告诉他们穿上保暖的衣服,看看每个人是否都有救生衣,把他们全部带去小艇甲板’。又过了十五分钟,水几乎淹到楼梯的顶部,安德鲁斯先生又来吩咐:‘打开所有客房,取出所有的救生衣和备用毛毯并分发它们’”。最后在小艇甲板上相遇时,安德鲁斯告诉女侍不要介意穿着救生衣:“如果你重视自己的生命,穿上你的外套和救生衣,然后走过甲板,让乘客看到你也穿着救生衣”;女侍后来写道“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我认为他是真正的英雄”。几名生还者作证说,多次看见安德鲁斯在进行疏散宣传,到处恳请女士们赶快穿上救生衣撤离。他充分意识到撤离时间紧迫,以及所有乘客和船员缺乏救生艇的空间,他继续敦促不情愿的人登上救生艇,希望尽可能让人坐满[8]

死亡

编辑
 
根据生还者证词,安德鲁斯最后出现在头等吸烟室,这是关于他的行踪报告之一,尽管这有争议。

根据生还服务员约翰·史都华(John Stewart)的证词,大约在1时30分左右,他经过头等吸烟室时,看见安德鲁斯站在壁炉旁,将救生衣放在附近的桌子上,双臂交叠在胸前、独自凝视着壁炉小时钟上方的油画[11][12][13]。那幅油画描绘了普利茅斯海峡英语Plymouth Sound的入口,预期泰坦尼克号在返航途中抵达该海峡的场景[14]。这段行踪报告后来出现在1912年的著作《托马斯·安德鲁斯:造船者》(Thomas Andrews: Shipbuilder),并长期延续下来,已经成为泰坦尼克号沉没中最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并在多部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影视作品中描写[15]。在约翰·史都华报告的时间之后,还有生还者的目击证词显示安德鲁斯其他的行踪[15],他似乎在头等吸烟室待了一段时间后离开,然后继续协助疏散[15]

2时左右,乘客看见他回到小艇甲板上。当时人群开始陷入混乱,但仍有女性不愿意离开家人、拒绝登上救生艇[16]。当时有些人害怕冒险登艇,有些人情愿留在丈夫的身边,另一些人可能因为寒冷而恐慌,然后安德鲁斯出现,挥动手臂发出响亮的命令:“女士们,你们必须立刻登艇。没有一分钟可以浪费了,你们不能挑选要坐哪一艘了,不要犹豫。坐进去,坐进去!”[8]。另一个目击报告指出,安德鲁斯疯狂将甲板上的躺椅不断扔到海里让乘客抓住,不过这位扔躺椅的男子可能是首席面包师查尔斯·贾克林,他在沉没中幸存下来,并在作证时表示他也一直扔躺椅到海中[17]。目击报告称,安德鲁斯扔完躺椅后走向舰桥,也许是为了寻找史密斯船长[16]。食堂服务员塞西尔·菲茨帕特里克声称,在船在大海俯冲沉没的前几分钟,看到安德鲁斯和史密斯船长一同在舰桥上,两人在舰桥被淹没之前从船跳了下去[15]。根据事故时间的顺序,这些是最后一段关于他的行踪报告,之后就此失踪,遗体也从未寻获[2]

遗产

编辑
 
贝尔法斯特爱尔兰联合主义工会的托马斯·安德鲁斯纪念壁画。

关于这场灾难的新闻报纸中,记载了安德鲁斯的英雄行动。泰坦尼克号上的女侍玛丽·斯隆(Mary Sloan)指出,安德鲁斯曾说服她登上救生艇,后来在一封信中写道:“安德鲁斯先生像个真正的英雄一样面对命运,意识到巨大的危机后,牺牲自己来拯救妇女和泰坦尼克号的孩子们。人们会发现他是难以取代的。”灾难后的一年之内,爱尔兰小说家尚·伯洛克英语尚·伯洛克应爱尔兰议员赫拉斯·普朗克特爵士英语Horace Plunkett的要求,制作了一本简短的传记,爵士认为安德鲁斯的人生值得予以纪念。

1914年1月,在他的家乡康柏英语Comber,民众建造了托马斯·安德鲁斯纪念馆(Thomas Andrews Memorial Hall)[18],这是泰坦尼克号灾难中最早和最重要的罹难者纪念碑之一。由爱尔兰艺术家罗萨蒙·普雷格英语Rosamond Praeger雕刻作品。纪念馆现由东南教育委员会(South Eastern Education Board)维护,并由安德鲁斯纪念小学(The Andrews Memorial Primary School)使用。位于贝尔法斯特温莎大道的安德鲁斯故居,也挂有阿尔斯特历史圈蓝色牌匾。

游牧号英语SS Nomadic (1911)是白星航运唯一保存至今的船只、曾在1912年4月10日担任接驳泰坦尼克号172名乘客的任务[19],同时也是安德鲁斯生前设计的仅存作品[20]

2004年10月13日,小行星245158托马斯·安德鲁斯以他的名义命名[21]

文化描写

编辑
 
1997年卖座电影《铁达尼号》中,由维克多·贾博饰演安德鲁斯,这是最为著名的文化描写之一。

参考来源

编辑
  1. ^ Thomas Andrews: His Family and Early Life in Comber. Library Ireland. 1912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Mr Thomas Andrews. Encyclopedia Titanica英语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0). 
  3. ^ 3.0 3.1 Thomas Andrews: His Apprenticeship at Harland and Wolff, Belfast. Library Ireland. 1912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4. ^ Thomas Andrews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Belfast Shipyard Workers. Library Ireland. 1912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5. ^ NationalArchives.ie.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6. ^ Ulster History Cycl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5 June 2011.
  7. ^ Thomas Andrews – A Talented Designer That Met With A Tragic Fate. Titanicuniverse.com. 16 September 2014 [15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8. ^ 8.0 8.1 8.2 8.3 8.4 The Building of the Titanic. Library Ireland. 1912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9. ^ Miss Violet Constance Jessop. Encyclopedia Titanica英语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10. ^ Mark Chirnside 2004,第163页
  11. ^ Eaton & Haas 1994,第155页.
  12. ^ Walter Lord 1998,第113页
  13. ^ Mark Chirnside 2004,第177页
  14. ^ The painting is often incorrectly shown on television and in movies as depicting the entrance to New York Harbor.
  15. ^ 15.0 15.1 15.2 15.3 On a Sea of Glass: The Life & Loss of the RMS Titanic by Tad Fitch, J. Kent Layton & Bill Wormstedt. Amberley Books, March 2012. pp 321-323
  16. ^ 16.0 16.1 (英文) «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omas Andrews Shipbuilder. Consulté le 21 avril 2011
  17. ^ British Wreck Commissioner's Inquiry Day 6 – Testimony of Charles Joughin. Titanic Inquiry Project. [2017-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1). 
  18. ^ Belfast Memorial Decided Upon. Encyclopedia Titanica英语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9. ^ 存档副本.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20. ^ History. All Aboard the SS Nomadic Belfast.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21. ^ Levy, David. Asteroid Named for Titanic Designer Thomas Andrews. Encyclopedia Titanica英语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