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
柴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2024年11月11日在美国克利夫兰发现一传世完整柴窑器物 — 柴窑水盂。克利夫兰卡帕基金收藏的柴窑水盂和郑州市西大街古窑址窑汗为实物互证得出重大结论:郑州市西大街古窑址为柴荣御窑窑址;并且研究发现月台村及窑沟窑等为唐和五代柴窑民窑窑址。柴荣御窑早于附近柴氏民窑被赵匡胤关停。柴窑作为历史上的六大名窑之首,实至名归。当代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被六大名窑所修订为:柴、汝、官、哥、钧、定。
根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民间传闻周世宗帝柴荣曾要求御窑瓷色为“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明人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另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黄土应指未涂釉的底足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说柴窑瓷:“为诸窑之冠”,并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即使残件碎片,也值得珍重,用作服饰、帽饰、把玩件。世间传说柴窑瓷片光芒夺目,甚至能够阻碍箭矢(宝莹射目,光可却矢)。
柴窑只有天青色(即蓝色),其他颜色是做伪者根据红楼梦故事讹传混淆视听。
柴窑出自五代,工艺及物料应用都是承传自唐代三彩器之陶胎单色釉。所以其特征可能与唐三彩单色釉相似。因是薄陶与瓷之混合制品,所以极轻,也为何是黄土胎。唐三彩单色釉表面银宝光强烈因而被古人称赞明如镜。因薄陶所以轻如无物,易碎,也因此只能作装饰摆件而非日用器。
柴窑之继承品就是北宋汝窑,也就是民间误传宋徽宗命人找寻“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之天青色瓷器。柴窑出处应是张公巷,因张公巷是五代周世宗之御用官窑。传世柴窑(注:尚未被官方确认),据民国二战押店行内及现今市场消息,多出自河南平顶山老乡之手。
记载
编辑柴窑相关纪录最早见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曹昭的《格古要论》,他在“古窑器论”中写道“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1]
参考
编辑- ^ 王学武. 柴窑的标准. 理财(经济). 2018, (3): 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