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11月24日 《字林沪报》出于和众多以消闲、游戏、趣味为主旨的小报的竞争,率先把副刊类文字印成单张,取名为《消闲报》,随正报赠送。这个“附张”不仅有正式的刊名,而且有固定的刊期和版面,有基本稳定的编辑人员(第一任主编为高太痴)和作者队伍,具备了较为独立的编辑形态和编辑方针,因为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报纸副刊。

消闲报
类型中国第一份正式综合性文艺副刊
版式前期报纸的“附张”书页形式、后期副刊性的报、独立版面
持有者字林洋行(前期)
日本东亚同文会
(后期)
创办者高太痴等人
编辑高太痴 周品珊 吴趼人
创刊日1897年11月24日
停刊日1908年
政治立场保守
语言中文(繁体)
售价免费

历史

编辑

背景

编辑

1890年3月21日,《申报》在报首显要位置刊登了一篇告白,宣称今后不再刊登文艺性作品。当《申报》明白宣告停掉文艺作品的同时,与之激烈竞争的《字林沪报》却特别重视副刊性文字,并且有大力扩展文艺性作品的倾向,企图以此来与《申报》争夺读者。率先采用这一战略方针的《字林沪报》主编,正是从申报馆中被排挤出来的上海著名报人缕馨仙史蔡尔康。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申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字林沪报》。后起的《字林沪报》主要采用两种手段来与《申报》竞争。其一是丰富国际新闻的内容,契尔氏增加文艺性附张,借此吸引一部分爱好诗词小说的读者。读者将诗稿纷纷寄到《字林沪报》,主编蔡尔康便专门编辑出版一页诗词附张《花团锦簇楼诗辑》,其内容都选自读者寄来的诗稿,隔几天出版一张,不定期,也不另行收费。1888年《字林沪报》将长篇小说《野叟曝言》排成书版形式,每日随报送阅。《野叟曝言》极力宣功名富贵、妻才子禄,其中有不少色情和酷刑的描写。一时间,文人纷纷买报谈报,《字林沪报》销量大增。 由于这些文艺性附张以书页形式出版,在读者印象中并未将它视为报纸的一部分版面,而是看做随报附送的一张书页,积聚起来就可以订为一册独立的书籍,所以并未当做是一种副刊,但是副刊的形式已经呼之欲出了。 19世界90年代初,蔡尔康离开《字林沪报》,他的继任者姚赋秋沿用其办法。19世纪90年代后这一时期,《字林沪报》主笔调动频繁。1896年春,当时上海的著名文人高太痴再次进入《字林沪报》担任主笔。1897年4月由于文艺性附张不受重视,高太痴接受《苏报》之聘。半年后,《沪报》决定礼聘高太痴回来主持编务,并同意每天附出文艺性附刊二页,于是高太痴第三次进入《字林沪报》,担任总纂。[1]

创刊

编辑

1897年11月24日 《字林沪报》出于和众多以消闲、游戏、趣味为主旨的小报的竞争,率先把副刊类文字印成单张,取名为《消闲报》,随正报赠送。这个“附张”不仅有正式的刊名,而且有固定的刊期和版面,有基本稳定的编辑人员(第一任主编为高太痴)和作者队伍,具备了较为独立的编辑形态和编辑方针,因为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报纸副刊。 《消闲报》的版面与《沪报》一样大,日出四版。最初不刊广告,也不零售。内容为诗词、掌故、笔记、传记、谐文和一些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 创刊时期的《消闲报》开宗明义地宣称该刊的目的在于“遣闷排愁之助也”,为读者提供一种调节业余生活的方式。但是,和一些无聊小报的游戏文字比起来,《消闲报》已经注意到“启其聪明”、“开启智窍”的知识传播功能。同时,《消闲报》打破副刊仅在文人之间传播的局限,开始注重读者面的普遍性,以“诙谐易入”、通俗活泼的笔调,希望赢得更多人的喜欢。其文体包括诗词、笔记、掌故、传记、笑话等,还登载一些有趣的新闻背景材料和名人轶事,“上自国政,下及民情以至白社清谈。青楼丽迹……希奇开笑、艳冶娱情”,无一不备。无论官吏名士、走马王孙、深闺才友。童蒙学生、男女老幼都是他们的目标对象,这就使得副刊在更大层面上得以拓展、受到重视。到后来,《消闲报》还加入了讥讽时政、鼓励爱国的内容。吴人。唐才常、容闳等社会名流都曾参与过《消闲报》的编辑工作。 创办《消闲报》的目的,在发刊词《沪报附送消闲报说》中有所说明。该文称: 盖今日者,报纸盛行,体例不一。除《沪报》等素按西国规定办理外,自余有因小见大者,亦有以庄杂谐者,语必新奇,事多幽渺,譬如南华名经,汪洋恣肆;北里作志,倜傥风流。虽与报馆规条难期尽合,亦未始不可以资陶冶而寓惩诫,故自并行不悖,遐迩相传,此固报馆之支流,而亦文人之乐事也。惟是饱食暖衣,群居终日,孜孜矻矻,专务于兹,究不免与博识群公齐讥等诮。若《沪报》则堂堂正大,体例素严,自不可以此等游戏笔墨概杂其间。然以余辈压线之暇,出其余绪,销中又复不惜工资,逐日排印,添此《消闲报》。立意虽不外乎因小见大,以庄杂谐,而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仍随《沪报》附送,俾阅报诸君,购一得二,既足以知中外时事,又可借以资美谈而畅怀抱。似此,一变通间,较之附送诗集小说,不尤觉得为大观乎?区区推广报务之心,谅亦阅报诸公所欣然许可者。[2]

《消闲报》的创刊词中讲得很清楚,《沪报》是按西方国家办报体制创立的新闻报纸,体例严正,而附送的《消闲报》则出诸游戏笔墨,因小见大,以庄杂谐,别开生面。这样读者可以出一份报费而得两种不同出版物,有购一得二的乐趣,这比以前送诗集、小说更好。

发展

编辑

1900年,《字林沪报》出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改称《同文沪报》,于是《消闲报》也称《同文消闲报》。1901年,再度恢复《消闲报》原名,1903年,又改成《消闲录》。这“报”与“录”的一字之差,深刻反映了新闻界对副刊概念的明朗化,副刊在报纸中的半独立地位得到承认。1907年,《同文沪报》改版为对开四版的大报,《消闲录》便成为了该报的一部分相对独立的文艺性版面,直至终刊。

创刊时期的三位编辑

编辑

在筹建我国最早的副刊《消闲报》中,《字林沪报》的总纂高太痴先生是作了重大贡献的。 太痴生于1863年前后,到20世纪20年代去世,活了六十多年。原名莹,字俊芬、号怅花,原籍苏州。太痴是其笔名。 曾在《申报》担任助理编辑,与师弟周忠鋆共事。后离开《申报》,进入《字林沪报》担任编辑,在报纸刊登文艺作品问题上,与主编产生意见分歧,于是自动退出。然后有先后第二第三次进《沪报》。由于高太痴一走,《沪报》不再刊登文艺作品,其发行量明显下降,《沪报》的领导层这才知道文艺性附张在报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半年后,决定礼聘高太痴回来主持编务,并同意每天附出文艺性附刊二页,这样高太痴就以胜利者的姿态第三次进入了《字林沪报》,担任总纂。他亲自主持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报纸副刊《消闲报》,1897年11月24日,该副刊正式问世,随《字林沪报》附送。 1900年《字林沪报》易主,高太痴接任《同文沪报》总编纂,此时的《同文消闲报》便由《沪报》的副总编周忠鋆主持。1901年春,高太痴便离开了《同文沪报》。 高太痴善诗能文,但无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虽然创造了副刊这种新的传媒形态,却没有新型的内容与之匹配。

在早期副刊编辑中,还有一位得力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病鸳词人周忠鋆。周忠鋆(1872—1916)字聘三,又作品珊,别署病鸳词人。师从何桂笙,是高太痴的同门师弟,与吴趼人也是好朋友。 周忠鋆与高太痴、吴趼人等一起创办《消闲报》。办成后,由《沪报》主持文艺附张的绮琴轩主徐馥荪与岭南绯衣处士郑葆镛先后担任主编。1899年2月起因《沪报》经济困难,《消闲报》停刊,直到《沪报》易主。《消闲报》改为《同文消闲报》后,从1901年起便由周忠鋆主编,一直主持到1908年停刊,长达八年之久。周忠鋆的副刊有明显的进步倾向。如1901年的《同文消闲报》上就曾转载宣樊子(林白水)的《论看报的好处》(《杭州白话报》的代发刊词);1907年秋瑾就义后,《消闲录》上就刊有凭吊秋瑾女士的诗文。

《消闲报》创办时的另一骨干人物是吴趼人。他是晚晴谴责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文名很盛。他于1897年11月协助高太痴等首创《消闲报》,但在《沪报》工作时间不长,第二年7月便离开了报社,自办《采风报》,担任主笔,开始了独立的办报生涯。[3]

历史影响

编辑

《消闲报》的出现,开始了不完全形式副刊向完全副刊的过渡。而且,标志着大报承认了副刊文字的固定地位,承认了它是报纸组成的无可缺少的辅助部分。 在《消闲报》的影响和带动下,到20世纪初,很多报纸都已经设有专门的副刊了,副刊的影响与来越大,逐步实现了从边缘到主流的演变。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姚福申、管志华. 《中国报纸副刊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8069879. 
  • 冯并. 《中国文艺副刊史》. 华文出版社. 2001. ISBN 9787507511642. 
  • 魏剑美. 《报纸副刊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10817981. 
  • 方汉奇、史媛媛. 《中国新闻事业图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ISBN 9787211051915. 

注释

编辑
  1. ^ 姚福申、管志华. 《中国报纸副刊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208-06987-69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2. ^ 《消闲报》. 《字林沪报》. 1897年. 
  3. ^ 姚福申、管志华. 《中国报纸副刊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70. ISBN 978-7-208-06987-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