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是明代小说家洪楩集刊,约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是现存刊印最早的小说话本集[1]。
《清平山堂话本》包含了宋、元、明三代的作品。洪楩只作了汇整、刊印,并未在文字上加工,真实保留了宋、元、明三代话本的原始面貌。内容有:《雨窗集》、《长灯集》、《随航集》、《欹枕集》、《解闲集》、《醒梦集》,共六集。每集十篇共六十篇[2]。今存二十九篇,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作者生平
编辑洪楩,明朝人,字子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年间之出版家和藏书家,著作有:《清平山堂话本》[3]、《夷坚志》、《唐书纪事》、《绘事指蒙》等书。
内容概述
编辑本书最[谁?]具经典的是《简帖和尚公案传奇》、《快嘴李翠莲记》:
- 《简帖和尚公案传奇》写法独特,入话后先将故事情节介绍一番,然后通过多次重复描写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整个故事紧密串连起来,一位“浓眉毛,大眼睛,蹷鼻子,略绰口”的官人反复出现,构成一篇小说。《简帖和尚公案传奇》的语言也颇具特色,儿化的词语很多,如:僧儿、简帖儿、帐儿…。”动词的用法也与众不同,如:“进去”写作“入去”、“吊将尼子起来”、“去妮子腿上便摔”……。带有地方特色和古汉语的用法。[4]
- 《快嘴李翠莲记》,全篇以韵文为主,韵文颇似顺口溜:“爷开怀,娘放意。哥宽心,嫂莫虑。女儿不是夸伶俐,从小生得有志气。纺得纱,续得苎,能裁能补能绣刺﹔做得粗,整得细,三茶六饭一时备﹔推得磨,捣得碓,受得辛苦吃得累。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小门闭﹔刷净锅儿掩厨柜,前后收拾自用意。铺了床,伸开被,点上灯,请婆睡,叫声‘安置’进房内。如此伏侍二公婆,他家有甚不欢喜?爹娘且请放心宽,舍此之外值个屁!”这些用语直白、纯朴、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有俚俗的一面。读起来顺口,追求押韵,又不严格遵守诗的格律[5]。同样是以韵文为主的《张子房慕道记》,却与《快嘴李翠莲记》的语言风格不同。《张子房慕道记》基本上采用七言诗的形式,四句一联或八句一联,虽然通俗易懂,却更显得文气一些:“一怕火院锁牢缠﹔二怕家眷受熬煎﹔三怕病患缠身体﹔四怕有病服药难﹔五怕气断身亡死﹔六怕有难哭皇天﹔七怕彩木花棺椁﹔八怕牢中展却难﹔九怕身葬荒郊外﹔十怕萧何律上亡!”这里更注意对仗、格律,生活作息也比不上《快嘴李翠莲记》。
话本起源
编辑“话本小说”是古代中国小说体裁名。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产生在宋朝,发展在元朝、明朝。为民间说书人所依据的故事底本,用语体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如《三国志平话》、《清平山堂话本》等皆是。话本大致可分“长篇讲史”和“白话短篇”两大类。[6]
形式
编辑话本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且有独特的结构模式。
- 分入话、正话、结话三部分:
- 入话:开场前先吟诵诗、词或讲述一个小故事。从诗、词出发,作者再发一番议论或先讲一个与正话内容类似的小故事,进而引出正话。
- 正话:故事本体,经常出现“话说”、“且说”、“看官”、“诸公”、“今日为甚说这段话,却因”等字样。主要为引起听众注意,一方面起著分层分段的作用,也可借此表现说话人的情绪和语调。一般以散文、韵文交插叙述。
- 结话:除故事的结局以外,还要加上一个结尾,有的以诗词、偶句、题目结尾;有的由作者直接总结全篇主旨、或说教,或劝戒、或评论。
目录
编辑-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
- 简帖和尚公案传奇 (经典话本)
- 西湖三塔记
- 合同文字记
- 风月瑞仙亭
- 蓝桥记 (经典话本)
- 快嘴李翠莲记
- 洛阳三怪记
- 风月相思
- 张子房慕道记
- 阴骘积善
- 陈巡检梅岭失妻记
- 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 刎颈鸳鸯会
- 杨温拦路虎传
-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
- 曹伯明错勘赃记
- 错认尸
- 董永遇仙传
- 戒指儿记
- 羊角哀死战荆轲
- 死生交范张鸡黍
- 老冯唐直谏汉文帝
- 汉李广世号飞将军
- 夔关姚卞吊诸葛
- 霅川萧琛贬霸王
- 李元呉江救朱蛇
- 翡翠轩
- 梅杏争春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孙一诊:《明代小说简史(上)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12 ISBN:9787538217056 / 7538217053
- 金明求:《宋元明话本小说入话之叙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 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 陈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
-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常金莲:《六十家小说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
- 周佳荣:《明清小说历史与文学之间》,商务印书馆,2016年。
- 中里见敬:〈反思《宝文堂书目》所录的话本小说与清平山堂《六十家小说》之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