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法
煮茶法,唐代称为煎茶法,是一种备茶方式。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接近煎茶的制茶法,而陆羽在《茶经》中对煮茶法有明确的描述。这种烹茶方法后来传至日本、韩国等地区,在茶文化、茶仪式发展史上其影响重大而深远。
煮茶法源于抹茶的烹煮法。在烹煮抹茶的时候,茶叶内所含的物质在沸水里非常容易被浸出来,无法经受长时间的烧煮,茶汤的色泽、香气、味道皆易受到影响。因此,陆羽对抹茶的烹煮法进行了改进。煎茶选用饼茶,先碾碎茶饼、用火烤茶到饼茶呈“蛤蟆背”状,趁热包好,防止香气散佚。冷却后研成细末,以细罗筛选。选活水,在水略微沸腾、有“鱼目”气泡时称“一沸”,可加适量盐调味,除去表面水膜。烧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称“二沸”,先舀出一瓢水,边搅动边放入茶末。再等气泡如“腾波鼓浪”时称“三沸”,加入之前舀出的一瓢水,以收敛茶的精华,如此茶就煎好了。[1]此法茶叶煎煮的时间比较短,茶汤的色泽、香气、味道都很好。
程序
编辑先把水放进鍑[注 1]中烧沸,当水面呈现出似鱼眼般碎小的水珠,日略微发出声响的时候,为第一次沸腾,此时要立即将适量的盐加入水中以调和味道。当锅边的水泡像喷涌而出的泉水水珠一样个个相连的时候,为第二次沸腾,此时,先从锅里舀出一“瓢沸水放在一边,然后使用竹夹在锅里搅出水涡,以均匀水的沸腾度。
随后,用茶则取出一则茶末,放入水涡中央,再进行搅动,煮到茶汤有“奔涛溅洙”之势的时候,为第三次沸腾,这时,把刚才从锅里舀出来的那一勺沸水倒进锅里,使茶汤停止沸腾。此时,茶汤表面会出现很多汤花浮沫,这就是茶汤之精华——沫饽。当汤花浮起来的时候,茶的香气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时,就可以“酌茶”了。酌茶,即用勺往茶盏里均分茶汤。酌茶的要点是要把沫饽均匀地分配到各个茶盏中,如果沫饽分配不均匀,每个茶盏里的茶汤味道就会不同。茶汤嫩绿中带着黄色,似雪的汤花浮于其上,二者相互映衬,别具趣味。
注释
编辑- ^ 陆羽设计的一种烧水大锅
参考文献
编辑- ^ 国晶. 宋朝游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