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甲土城战役
第一次大甲土城战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于1862年(同治元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廿一日发生在大清台湾道,战事地点位于大甲土城。大甲土豪王和尚等响应戴潮春起事,三月间强占大甲城叛清自立,五月间官军先偕竹堑团练之力收复大甲土城,并击退大甲红军(反抗军),结果以王和尚接受清廷招降作收。[2][3]
第一次大甲土城战役 | |||||||
---|---|---|---|---|---|---|---|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 |||||||
道光七年(1827年),由民间乡绅出资起造的大甲土城,已于日治时期大正年间拆除不存,过往昔时,大甲镇澜宫即为大甲土城的中心地点。[1]:102-103 | |||||||
| |||||||
参战方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张世英 曾捷步 陈缉熙 蔡宇 罗冠英 |
王和尚 王九螺 庄柳 陈再添 蒋马泉 | ||||||
参战单位 | |||||||
|
背景
编辑同治元年(1862年)春二月,以戴潮春为首的天地会众在彰化县各地骚动不止,台北团练盐运使衔浙江补用道林占梅(竹堑人)乃设保安总局于淡水厅城,结合其他乡绅郑秉经、陈缉熙、翁林萃董事联络乡民,委蔡宇出任勇首,训练乡勇。[2]
同治元年(1862年)春三月,淡水抚民同知秋曰觐奉台湾道道员孔昭慈之命南下彰化县境内平叛。三月十七日,官兵与戴军天地会势力在大墩、乌日庄交战(今台中市),折损严重,秋曰觐亦命丧沙场、彰化县城后于三月二十日沦陷[3][4],今台中地区、彰化市区落入天地会红军控制[5]。
大甲土豪王和尚径自率其党羽庄柳、陈再添、王九螺等据地为王,响应戴潮春竖红旗反清;嗣后戴潮春亦遣派蒋马泉协守大甲城。淡水厅大甲庄本有驻军以及官员,台湾北路协于此设有大甲汛,属北路协右营(竹堑营)管辖[6],经此波动荡之后,守备洪氏及淡水厅大甲巡检吴氏却先行遁逃。[2][3]
大甲城陷消息传来,淡水厅境内民心躁动,竹堑乡绅对率勇避退或坚持守淡水城,意见分歧,林占梅力主守城不退,阻敌北上,并推举候补通判张世英,接替战死的秋曰觐,代理淡水同知一职,为安抚民心,林占梅与张世英齐聚城隍庙前立誓抗敌,后获福建巡抚徐宗干同意,并获福建布政使(藩司)颁发总办台北军务的铃记(机关印章[7])。[2]
过程
编辑同治元年(1862年)夏五月,林占梅遣派竹堑练总蔡宇、生员陈缉熙率勇 400 名,前往大甲。五月初五日,时值端午,大甲城内因派系故,城中小姓家族欲做生意,擅开东门,蔡宇、陈缉熙趁势夺门而入、一举占领大甲土城。张世英亦扎军翁仔社,并率兵勇巡视淡水厅以南,便于各地声援。[2][3]
蒋马泉与王和尚逃回彰化县城,时值五月,彰化县城首领已从戴潮春换作林日成,林日成因大甲城丢失一事勃然大怒,不仅下令抄斩蒋马泉全家[a],责陈王和尚务必戴罪立功。王和尚纠集族人及余党,又令何守、戴如川、陈𫚒、刘安、赵憨与杨大奇率二十七营军约莫万余人,反攻大甲。[2][3]
五月十三日,署淡水同知张世英闻讯,偕千总曾捷步、把总周长桂,率军进发大甲驰援,并联络翁仔社义首罗冠英、林传生等随军出征,途中扫荡戴瑞必等其他叛军。[2][3]
五月二十一日,红军包围大甲城,并阻断水道,清军断水数日后天降甘霖,大甲城内官兵士气大振。蔡宇、陈缉熙亦自大甲城开门出战,与张世英军队联合夹击,王和尚溃败。嗣后,戴瑞必等十二名红军首领枭首示众,另有 300 余人阵亡,而红军首领王和尚与陈缉熙有私交,同王九螺接受朝廷招降,大甲城危方解。[2][3]
其他
编辑轶闻
编辑大甲有一节妇林氏,为余家苗媳(童养媳),十二岁夫死即发愿守节,侍奉夫家极其孝顺。大甲之役爆发时,林氏已七十岁有余,当时王和尚与红军等包围大甲土城,截断水道,民心大乱,林妇乃挺身祈雨三次,雨皆随林妇之呼应而降,民心军容因此大振,莫不以为神助。战后,民众乃准备牲礼至城外节孝坊拜祭,以谢神恩。[2]
后续
编辑清军收复大甲土城之后,红军暂将主力转往南路战场如嘉义、斗六门一带。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十一月间,王和尚复叛清廷,联合戴潮春军队发动第二次大甲土城之役、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则由林日成军队发动第三次大甲土城之役;皆以清军获胜、守住大甲土城告终。[2][3]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张志远. 《台灣的古城》.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7. ISBN 9789866731006 (中文(台湾)).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2-02].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02].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 ^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台南市: 远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台湾)).
- ^ 许毓良. 〈戴潮春事件〉.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中文(台湾)).
- ^ 许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54. 台北市: 联经.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台湾)).
- ^ 〈鈴記〉. 汉语网.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中文(台湾)).
- ^ 8.0 8.1 连横. 《臺灣通史》. 台北市: 五南. 2017 [2022-02-02]. ISBN 97895711913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