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澳大利亚军事史

澳大利亚于1939年9月3日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政府接受了英国纳粹德国的宣战。澳大利亚随后与轴心国的其他成员国进入战争状态,包括1940年6月11日[1]意大利王国和1941年12月9日的大日本帝国。到战争结束时[2],近一百万澳大利亚人曾在武装部队服役,其军事部队主要在欧洲战区、北非战役和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此外,澳大利亚在其后殖民历史上首次受到直接攻击。在战争期间,澳大利亚因敌方行动造成的伤亡人数为27,073人死亡,23,477人受伤[3]。还有更多人遭受热带疾病、饥饿和严酷的囚禁条件之苦;在日本人俘虏的21,467名澳大利亚人中,仅有14,000人生还。

Two soldiers crouching on an incline in jungle terrain. The man on the left is holding a rifle and the man on the right is firing a light machine gun
1945 年 6 月,一支澳大利亚轻机枪队在艾塔普-韦瓦克战役中行动。


随着与日本开战,澳大利亚陆军部队逐渐从地中海和欧洲撤出。然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部队和人员继续参与对德国和意大利的战争。从1942年到1944年初,澳大利亚军队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西南太平洋战场的大部分战斗中占盟军力量的主要部分。虽然从1944年中期开始,军队主要被调派到次要战线,但直到战争结束,它仍继续对日本进行进攻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战争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使澳大利亚发展了更大规模的和平时期军事力量,并开始了澳大利亚外交政策重心从英国转向美国的过程。战争的最终影响还促进了澳大利亚社会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战争爆发

编辑
 
女性朋友和家人们在码头上向即将启程的军队运输船RMS Strathallan挥手告别,该船载着第6师的先遣队前往海外服役。其中包括George Alan Vasey的妻子Jessie Vasey(从左边数第二个)。这张照片特别令人感伤,因为Vasey没能在战争中幸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澳大利亚遭受了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严重影响。这限制了澳大利亚的国防开支,并导致1930年代军队规模和效能的下降。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赋予澳大利亚政府在外交和国防方面的独立权。尽管如此,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在对纳粹德国的政策上大体上跟随英国,先是支持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后来支持英国对波兰独立的保证。 [4]

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孟席斯要求英国政府通知德国,澳大利亚是英国的盟友。[5]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国撤出波兰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宣战。[6] 由于《威斯敏斯特法令》尚未被澳大利亚议会批准,英国的任何宣战声明默认适用于澳大利亚。在英国通知孟席斯宣战后,澳大利亚总督发布了一项宣告,宣布澳大利亚进入战争状态。 孟席斯对战争的支持基于帝国防御体系的概念,他认为澳大利亚依赖这个体系,而如果英国被击败,这个体系就会被摧毁。这一立场大体上被澳大利亚公众所接受,尽管人们对战争并不热衷。[7]

 
AIF 招聘海报

1939年9月15日,孟席斯宣布成立第二澳大利亚帝国军(AIF)。这支远征军最初由20,000人组成,包括一个步兵师(第6师)和辅助部队。AIF在体制上与公民军事力量(CMF)分开,CMF在法律上被限制只能在澳大利亚本土及其外部领土服役。AIF是通过组建新部队而非转移CMF单位形成的。11月15日,孟席斯宣布从1940年1月1日起重新实行本土防御服役的征兵制。[8] AIF的招募最初进展缓慢,但到1940年3月,六分之一的适龄男性已经入伍,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出现了大量志愿者涌入的情况。men参军AIF的原因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是出于保卫澳大利亚和大英帝国的责任感。 [9]1940年初,各军种引入了禁止招募"非实质上欧洲血统"人员的规定;虽然这些规定在皇家澳大利亚海军和陆军得到严格执行,但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继续接受少量非欧洲裔澳大利亚人。[10]

澳大利亚帝国军(AIF)的主要部队是在1939年至1941年间组建的。第6师于1939年10月和11月组建,并于1940年初启程前往中东完成训练并接收现代化装备,这是在英国政府向澳大利亚政府保证日本不会构成即时威胁之后进行的。该师原本计划在准备完成后加入驻扎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但由于轴心国在该师准备就绪前就征服了法国,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40年上半年又组建了三个AIF步兵师(第7师、第8师和第9师),以及一个军团指挥部(第一军团)和众多支援和勤务单位。所有这些师和大多数支援单位都在1940年和1941年期间部署到海外。1941年初还组建了一个AIF装甲师(第1装甲师),但它始终没有离开澳大利亚。 [11] [12]

虽然政府最初计划将整个皇家澳大利亚空军(RAAF)部署到海外,但后来决定将该军种的资源集中用于培训空勤人员,以促进共和联邦空中力量的大规模扩张。[13] 1939年底,澳大利亚和其他自治领建立了帝国航空训练计划(EATS),旨在培训大量人员服务于英国皇家空军(RAF)和其他共和联邦空军部队。最终近28,000名澳大利亚人通过EATS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罗德西亚的学校接受了培训。虽然其中许多人被分配到澳大利亚的第十五条款中队,但大多数人在英国和其他自治领的中队服役。此外,这些名义上的"澳大利亚"中队并不受RAAF控制,澳大利亚人往往只占其中空勤人员的少数。[14]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通过EATS培训的空勤人员的部署没有有效控制,大多数澳大利亚历史学家认为该计划阻碍了澳大利亚防御能力的发展。[15] 尽管如此,通过EATS培训的RAAF空勤人员约占在欧洲和地中海战区为RAF作战的所有空勤人员的百分之九,为盟军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16]

  1. ^ Cresciani (2013), pp. 97–98
  2. ^ Appendix 3: Proclamations and other legal instruments relating to Australia's involvement in war (PDF). Parliamentary involvement in declaring war and deploying forces overseas. Department of Parliament Services for Australia: 31. 22 March 2010 [9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9). 
  3. ^ 27,073 Australians were killed and 23,477 were wounded by enemy action during the war; however, when non-battle casualties are included these figures are 39,767 killed and another 66,553 wounded. See Australian War Casualties.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5 December 2005 [4 April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rch 2009). 
  4. ^ Macintyre (1986). p. 325.
  5. ^ Hasluck (1970), pp. 6–7.
  6. ^ Hasluck (1965). pp. 151–156.
  7. ^ Beaumont (1996). pp. 1–3.
  8. ^ Long (1961). p. 39.
  9. ^ Beaumont (1996). pp. 7–9.
  10. ^ Dennis et al. (2008). p. 4.
  11. ^ Palazzo (2001). pp. 139–140.
  12. ^ Palazzo (2001). pp. 144–146.
  13. ^ Stephens (2006). p. 75.
  14. ^ Stephens (2006). pp. 60–64.
  15. ^ Beaumont (1996). p. 18.
  16. ^ Stephens (2006). p.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