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達悟族野銀部落傳統建築

兰屿达悟族(雅美)野银部落传统建筑,是台湾台东县兰屿乡东清村地区的传统聚落的总称。也是达悟族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建筑聚落,后于2002年登录为台东县历史建筑传统聚落类。[1]

兰屿达悟族野银部落传统建筑
位置台东县兰屿乡东清村野银部落
官方名称兰屿达悟族野银部落传统建筑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传统聚落类
评定时间2002年12月5日
详细登录资料

沿革

编辑

野银部落位于兰屿东岸,面临东清湾,其地形为倾斜泥湿地,原名为“iwaginu”(或ibajinu),其名源于在此地生长的木头和草,其中“i”一词为达悟族的地名所附加的词语。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野银部落的祖先来自巴丹群岛,旧称为“valino”,意为马鞍藤。传说由于马鞍藤在两地之间广泛生长,并且与菲律宾的巴丹群岛相连,因此发生了争吵,最终导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连接中断。

另一个传说认为在古代曾有名来自菲律宾的男子,因为捕鱼不慎漂流到兰屿。他和当地的一位寡妇结婚,后来抛弃子女双双驾船回到了菲律宾。当当地发生饥荒时,他又回到兰屿,但却遭到了岳家的排斥。夫妇俩只好在当时还是无人居住的东南海岸建立了野银部落。[2][3][4]

自兰屿开垦以来,各部落传统的家屋均是以依山面海兴建的深穴式建筑作为代表。日治时期,野银部落被称为“イワギヌ社”(Ivalino),日本人开始在兰屿兴各地兴建番童教育所、派出所、宿舍等钢筋水泥建筑,但是对兰原有的屿传统建筑并采取干涉,并对于该传统建筑进行绘及研究计划。

然而自1966年,因应国民政府兰屿实施国宅计划,拆除了传统半穴居家屋[5],就地改建位于东清部落的94户国宅。由于野银、朗岛部落国宅是另建于原部落外,因此当时野银、朗岛地区仍保留着传统建筑。但自1994年开始的海砂屋改建计划中,朗岛旧聚落的传统家屋多被改建成水泥房屋,现在仅有野银部落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建筑群。[6]

自21世纪起,由于旅游业于兰屿的发展使住宿量大增,近几年来共有1~2间传统地下建筑遭到拆除,改建成现代住宿。[7]。2002年,因野银部落保留岛上完整的传统聚落,文化建设委员会曾提报该处为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之一。[8][9]

当前因应野银部落传统建筑仍作为私有地使用,一般建筑仍由部落的人带领参观。[10]

建筑设计

编辑

当前仍存于野银部落的传统建筑为一山傍海的深穴式建筑,是达悟族人因应兰屿岛上高温多雨、多台风的特殊气候而发展出来,主要于缓坡上挖出深约1至2米的凹穴,作为主屋及工作房的地基,四周再辅以石头切成的围墙,并使用兰屿山中自有林的木材构建作为屋身。其中,早期的屋顶是使用茅草覆盖,而近年来则多使用铁皮柏油或覆盖油布。

每个传统家屋主要则由主屋(家屋)、工作坊(高屋)、和凉台组成,还有前庭、靠背石、晒鱼架[11]、猪圈等生活空间构成。同时具有透气、排水系统,并能够适应当地极端的恶劣天气,例如台风东北季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12][13]

根据1937年(昭和12年)4月11日至18日,日本建筑教育学者千千岩助太郎对居住于野银部落的达悟族屋主施亚本‧史洛巴兹(シヤプン・シロパツ、Shiyapun Shiropatsu)所拥有的15幅家屋、工作房等整体环境、外观及室内配置进行调查的测绘图报告,典型的达悟族传统建筑则包括下列:

主屋为竖穴式住宅,地基略向前方倾斜,地板由木板铺成,且为阶梯式,每层皆为矩形平面。主屋有四个入口,门为拉门,前室左侧设有炉灶和棚架,右侧有箱型柜子,并有三层式的吊棚与阁楼相连。后室也有四个入口,形状与位置皆与前室相同但没有门。后室有土间,土间右侧有一个炉灶,背面墙壁设有一个后门,门为拉门。主屋外墙皆为木板墙,且两侧墙壁由石头堆砌而成,显示出其稳固耐用的结构。 工作房为平地式建筑,且有地下室,平面为矩形。地板为木地板,高出地基30公分,天花板为折上式天花板。入口设置于墙壁两侧,因为没有门,所以采用茅草来防风雨。工作室外墙为石头堆砌而成,地下室的功能用于放置、工具、编织机等杂物,周围墙壁为石头堆砌。[14]

凉台平面为矩形,为架高式建筑,架高1.2米;地板为木板,且设有圆柱刻成的梯子,屋顶铺设茅草。[15][1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野銀部落(Ivalino)-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台湾)). 
  2.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野銀部落(Ivalino)-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台湾)). 
  3.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山地文化园区规划小组. 《臺灣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報告第二冊:臺灣山地建築文化》. 屏东县: 屏东县政府. 1982. 
  4.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文化园区管理局. 《原鄉的呼喚-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導覽手冊》. 屏东县: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文化园区管理局. 2008. 
  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蘭嶼野銀部落傳統建築-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台湾)). 
  6. ^ 東清部落. AKOKAY兰屿社区总体营造辅导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7. ^ 中华民国文化部. 入選-代表台灣參與國際賽事-蘭嶼野銀部落傳統地下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中文(台湾)). 
  8.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野銀部落(Ivalino)-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中文(台湾)). 
  9. ^ nereuseng. 台東/走進蘭嶼人之島傳統地下屋 揭開古蹟的神秘面紗! | u 值媒. umedia.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英语). 
  10. ^ 神秘的蘭嶼野銀部落 46間半穴居「只剩屋頂在地面」 | ETtoday旅遊雲 | ETtoday新聞雲. ETtoday 旅游云.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繁体)). 
  11. ^ 中华民国文化部. 海飛魚地下屋-野銀部落風貌(達悟族)-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中文(台湾)). 
  12.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雅美族野銀社家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中文(台湾)). 
  13.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雅美族野銀社高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中文(台湾)). 
  14. ^ 中华民国文化部. 臺東廳紅頭嶼イワギヌ社(Ivalino)屋主シヤマン・シルカツプ(Shiyaman Shirukatsupu)家屋照及測繪圖-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中文(台湾)). 
  1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臺東廳紅頭嶼イワギヌ社(Ivalino)屋主シヤプン・シロパツ(Shiyapun Shiropatsu)家屋照及測繪圖-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中文(台湾)). 
  16. ^ 中华民国文化部. 臺東廳紅頭嶼イワギヌ社(Ivalino)景色照-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