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璘 (唐朝)

唐朝

马璘(721年—777年1月26日),字仁杰,岐州扶风(陕西扶风县)人,中唐时期​名将,出身著名士族扶风马氏,在安史之乱中展露头角,唐代宗时历任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泾原节度使,久镇边军,建立营堡,前后破吐蕃约三万余众。封扶风郡王,被誉为中兴之猛将。

家世

编辑
  • 曾祖:马昭,新丰县令
  • 祖父:马正会,嘉眉鄜三州刺史、云麾将军、左威左武二卫大将军、扶风郡开国公,赠光禄卿
  • 父亲:马晟,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赠太子太保

生平

编辑

马璘为马晟第二子,少年丧父,很是落泊不堪。22岁时读《汉书》《马援传》至“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感慨长叹道:“怎能让我的祖宗勋业直坠到地!”于是在唐玄宗开元末年,跑到安西都护府去投军。以前后战功,官职升迁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

天宝十四载金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唐肃宗灵武即位,马璘带着三千士兵,从安西赶到凤翔。唐肃宗让他随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军东讨,在洛阳之战中,率所部突击,四次冲入史朝义军阵中,将其战阵击溃。副元帅李光弼对他称壮不已,说:“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官职迁试太常卿。

此后,马璘被调到河西抵御吐蕃入寇,凤翔(陕西宝鸡)被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闭城自守,马璘领军援救,背城而战,将吐蕃大军击溃,追击俘斩数千计,血流于野,自此威名益振。以收复凤翔之功,代宗召见他慰劳,授开府仪同三司,封扶风郡公,后进封邠国公。

永泰元年(765年),马璘拜任四镇行营节度,兼南道和蕃使,二年(766年),特加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及邠宁节度使邠州刺史,加检校工部尚书。因他对吐蕃有威慑之名,而泾州与吐蕃接壤最近,被移镇泾州,兼权知凤翔陇右节度副使、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如故,将郑州、颍州之地划给马璘管辖,以颍州郑州供应军队后勤军资。他以破虏为己任,到任后,建立营堡,修缮战守之具,前后破吐蕃约三万余众。镇守泾州八年,吐蕃不敢犯境。唐代宗对他极为看重,任他检校尚书左仆射,知省事,进封扶风郡王。大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777年1月26日)卒于泾州,年五十六[1]。赠司徒,谥曰“武”。

马璘作为一方镇帅,被国家倚为屏障。前后赏赐不计其数,他的府第,只一个中堂,就耗资二十万贯,他在泾州军中去世后,家人护丧回京师,有人假称是其旧日手下,借吊唁之名上门的人,多达者数十百人。连太子李适都知道了。他在即位后,制定条令,规定官员府第不能超越皇室,将马璘中堂及内官刘忠翼的府第拆毁,马璘家园收归国有,用作皇帝赐宴之所。

子女

编辑
  • 嗣子:马旰,行光禄少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 子:马晧,检校尚书主客员外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 子:马晤,朝请郎、行河南府参军
  • 子:马晞,朝请郎、行太常寺奉礼郎
  • 子:马曙,弘文馆明经

扶风王马璘碑

编辑

全称《尚书左仆射扶风王马璘碑》。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撰文者程浩,书额者韩秀实,唐隶书名家韩择木之子,其书法出自家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有“绰有古意”之评。欧阳修《集古录》有载,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出土于西安藩署,已残损为五块,且字多漫漶,约存四百余字。现存西安碑林。

延伸阅读

编辑

[]

 旧唐书/卷152》,出自刘昫旧唐书
 新唐书/卷138》,出自《新唐书

参考

编辑
  1. ^ 据《全唐文补遗》第6缉常衮撰《大唐故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兼泾原颍郑等节度观察使尚书左仆射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府君墓志铭并序》
  • 《旧唐书》
  • 《新唐书》
  • 《全唐文》
前任者:
田神功
唐朝尚书左仆射
774年—776年
继任者:
刘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