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璘 (唐朝)

唐朝

馬璘(721年—777年1月26日),字仁傑,岐州扶風(陝西扶風縣)人,中唐時期​名將,出身著名士族扶風馬氏,在安史之亂中展露頭角,唐代宗時歷任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邠寧節度使涇原節度使,久鎮邊軍,建立營堡,前後破吐蕃約三萬餘眾。封扶風郡王,被譽為中興之猛將。

家世

編輯
  • 曾祖:馬昭,新豐縣令
  • 祖父:馬正會,嘉眉鄜三州刺史、雲麾將軍、左威左武二衛大將軍、扶風郡開國公,贈光祿卿
  • 父親:馬晟,右司御率府兵曹參軍,贈太子太保

生平

編輯

馬璘為馬晟第二子,少年喪父,很是落泊不堪。22歲時讀《漢書》《馬援傳》至「大丈夫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歸」,感慨長嘆道:「怎能讓我的祖宗勳業直墜到地!」於是在唐玄宗開元末年,跑到安西都護府去投軍。以前後戰功,官職升遷至左金吾衛將軍同正。

天寶十四載金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唐肅宗靈武即位,馬璘帶著三千士兵,從安西趕到鳳翔。唐肅宗讓他隨郭子儀李光弼等領軍東討,在洛陽之戰中,率所部突擊,四次沖入史朝義軍陣中,將其戰陣擊潰。副元帥李光弼對他稱壯不已,說:「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官職遷試太常卿。

此後,馬璘被調到河西抵禦吐蕃入寇,鳳翔(陝西寶雞)被圍,鳳翔節度使孫志直閉城自守,馬璘領軍援救,背城而戰,將吐蕃大軍擊潰,追擊俘斬數千計,血流於野,自此威名益振。以收復鳳翔之功,代宗召見他慰勞,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扶風郡公,後進封邠國公。

永泰元年(765年),馬璘拜任四鎮行營節度,兼南道和蕃使,二年(766年),特加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營節度及邠寧節度使邠州刺史,加檢校工部尚書。因他對吐蕃有威懾之名,而涇州與吐蕃接壤最近,被移鎮涇州,兼權知鳳翔隴右節度副使、涇原節度使、涇州刺史,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如故,將鄭州、潁州之地劃給馬璘管轄,以潁州鄭州供應軍隊後勤軍資。他以破虜為己任,到任後,建立營堡,修繕戰守之具,前後破吐蕃約三萬餘眾。鎮守涇州八年,吐蕃不敢犯境。唐代宗對他極為看重,任他檢校尚書左僕射,知省事,進封扶風郡王。大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777年1月26日)卒於涇州,年五十六[1]。贈司徒,諡曰「武」。

馬璘作為一方鎮帥,被國家倚為屏障。前後賞賜不計其數,他的府第,只一個中堂,就耗資二十萬貫,他在涇州軍中去世後,家人護喪回京師,有人假稱是其舊日手下,借弔唁之名上門的人,多達者數十百人。連太子李适都知道了。他在即位後,制定條令,規定官員府第不能超越皇室,將馬璘中堂及內官劉忠翼的府第拆毀,馬璘家園收歸國有,用作皇帝賜宴之所。

子女

編輯
  • 嗣子:馬旰,行光祿少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 子:馬晧,檢校尚書主客員外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 子:馬晤,朝請郎、行河南府參軍
  • 子:馬晞,朝請郎、行太常寺奉禮郎
  • 子:馬曙,弘文館明經

扶風王馬璘碑

編輯

全稱《尚書左僕射扶風王馬璘碑》。大曆十四年(779年)立,撰文者程浩,書額者韓秀實,唐隸書名家韓擇木之子,其書法出自家學,元鄭杓《衍極》卷四《古學篇》有「綽有古意」之評。歐陽修《集古錄》有載,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始出土於西安藩署,已殘損為五塊,且字多漫漶,約存四百餘字。現存西安碑林。

延伸閱讀

編輯

[]

 舊唐書/卷152》,出自劉昫舊唐書
 新唐書/卷138》,出自《新唐書

參考

編輯
  1. ^ 據《全唐文補遺》第6緝常袞撰《大唐故四鎮北庭行營節度兼涇原潁鄭等節度觀察使尚書左僕射扶風郡王贈司徒馬府君墓志銘並序》
  • 《舊唐書》
  • 《新唐書》
  • 《全唐文》
前任者:
田神功
唐朝尚書左僕射
774年—776年
繼任者:
劉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