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
乐毅(约前300年—约前260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曾攻下齐国70余城而封昌国君,后获赵国封望诸君。与管仲齐名,是东周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乐毅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赵国 |
逝世 | 赵国 |
职业 | 将领 |
活跃时期 | 战国 |
亲属 | 子:乐间 孙:乐叔 |
经历
|
生平
编辑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乐羊葬于中山国灵寿(属今河北省保定市),后中山为赵所灭。
乐毅有贤才,好兵法,甚为赵人器重。赵武灵王时期的沙丘之乱以后,乐毅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后来听闻燕昭王礼贤下士,离开魏国至燕,被任命为亚卿。建议燕昭王联络赵、魏、楚等国共同对付齐,遂被派往诸国行合纵之事。
前284年,乐毅统率楚、韩、赵、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西之战,最后齐湣王被名义上救齐的楚国将领淖齿处决。
此后,将韩、秦两国之兵遣送回国,让魏入略宋地,赵得河北地,乐毅独率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攻占临淄之后,尽取齐国宝物、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
乐毅留居齐地五年,接连攻下齐国70余城,皆改为燕国郡县,但分别以齐襄王和田单为首的莒和即墨两城则未能攻下。
乐毅从小喜好兵事,在沙丘之乱以后离赵到魏,后被派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对待乐毅,乐毅辞让,遂留燕为臣,任亚卿,主持政事。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察能授官,按功勋授禄,要求民众按法令行事,恩惠施及平民萌隶,使燕国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建议燕国与三晋联合,讨伐齐国。[3]
燕惠王立,田单施反间计放出谣言,使燕以骑劫代乐毅。乐毅畏诛,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遂逃亡入赵国,获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燕惠王在军队败北之后复召乐毅,表示不忘其功,乐毅以《报遗燕惠王书》回应,之后燕惠王封其子乐间为昌国君,乐毅遂沟通燕赵两国联系,获燕、赵任命为客卿,再无作为。卒于赵。
族人
编辑乐毅子乐间、宗人乐乘(封号为武襄君),均为赵将。孙乐叔,受封于汉高祖,封地在乐乡,封号为华成君。同族还有乐瑕公、乐臣公,于赵被秦灭后,流亡至齐国高密,其中乐臣公也作乐巨公,长于钻研述黄老的学说,在齐国有名,被称为有才的老师。
评价及影响
编辑《史记·乐毅列传》赞乐毅曰:“昌国忠谠,人臣所无”。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每常自比管仲、乐毅。[1]
魏伯珪曰:“战国之士,乐毅为最不轻衒世,而得昭王然后委质输心,能使昭王为知己而斩谗人。及惠王遣代则无一言而奔赵,及赵欲使伐燕则据义不从。观其答燕惠王书,义明情挚,决非时人所能窥其万一也。或曰不赴君召而奔他国,其义何如,曰当时风习互走列国,况毅本非燕之世臣,只感昭王知己之恩,尽瘁思报而已。太子不肖,不与我好,则是忘其祖父也,忘其社稷也,忘亲忘社者,非吾君也,岂可自就斧锧于非吾君者哉。毅书所谓就死以伤先王之明者,其义诚是矣。毅若但求宠利者,以赵乘燕,如入无人,其功名岂不大矣哉。”(存斋集 卷14, 杂着, 格物说)
参考资料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参考书目
编辑- 《战国策》:燕二
- 杨宽:《乐毅仕进考》、《乐毅破齐考》,收录于《乐毅报燕惠王书辨伪》上下两篇(发表于《东南日报》的副刊《文史周刊》《乐毅百战书》)
[3] 史记,简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