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发生于西周都城镐京的历史事件

国人暴动,也称之乱[1],是中国西周时期的暴动。“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2]

国人暴动
日期公元前841年
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有争议)
地点
西周镐京及附近地区
起因
  • 西周中后期战乱频繁
  • 周厉王实行物产专利政策
  • 周王室内部矛盾激化
  • 周厉王推行止谤政策,打压言论自由
目标
  • 推翻周厉王
  • 废除物产专利政策
  • 废除止谤政策
方法武装暴动、纵火
结果
  • 周厉王被推翻,流亡彘地
  • 西周进入共和行政时代
  • 王畿地区遭遇较大破坏
冲突方

示威者

  • 公卿贵族
  • 镐京市民
  • 奴隶起义军
领导人物

对于“国人暴动”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国人”指的是居住在国都之中的“公民”,认为国人暴动事实上是“百工和商人为反抗(周厉王)过度勒索而起义”[3],认为是周代下层民族反抗上层贵族的一场暴动。范文澜、郭沫若、杨宽等学者主此说。[4]

相反,另一派认为“国人”是“国中之人”,认为“国人主要是公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集团”[5]。他们认为国人暴动是由共伯和、召伯虎、周定公、芮伯、凡伯等贵族阶层策划,是西周贵族阶级的内部争斗。郝铁川、何凡、杨东晨等学者主此说。[4]

背景

编辑

频繁战乱

编辑

西周中后期,东南地区的淮夷和西北地区的猃狁叛乱频发,严重冲击了西周政权。频繁的战乱也使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的战争以及过长的战线亦使西周陷入财政危机当中,周厉王欲实行“专利”政策解决该问题[6]

私有制萌芽

编辑

西周末年,社会已经自上而下地出现了私有制的萌芽。《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贫富分化加剧的诗歌[7]。1975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大批西周铜器上,有铭文记载了类似土地买卖、交换和租佃的情况[8]

物产专利

编辑

据《史记》记载,周厉王为人“好利”,统治期间听从荣夷公之计[9]。西周政权陷入财政危机,周厉王宣布对王畿范围内的的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即国营垄断,由天子直接控制,排斥其他贵族从山林川泽中获利,并加大了对山林川泽赋税的征收[7]。各级贵族将沉重的赋税转嫁到底层民众身上,使民众生活恶化[10]

止谤政策

编辑

据《史记》记载,周厉王在其“专利”政策遭到“国人”抨击后,任用大臣卫巫监视周厉王的批评者,并处以死刑。对周厉王的批评一度被压制。周厉王实行此政策数年后,都城的居民在街道上仅用眼神交流,“道路以目”[11]召穆公曾劝诫周厉王:“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但未遭采纳,周厉王依旧推行止谤政策[12]

原始民主传统

编辑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13]

王室内部矛盾

编辑

周厉王推行的“专利”政策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其止谤政策也引发极大不满。在国人暴动发生前,周厉王与贵族阶层的矛盾就已激化,不可调和[6]

过程

编辑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都城四郊的“国人”开始集结,以木棍、农具为武器,包围王宫[14]。周厉王难以调动军队镇压暴动,各诸侯也未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国人暴动迅速蔓延至整个镐京,并扩散至周边地区[6]

周厉王携宫眷步行撤出都城,沿渭水朝东北方向流亡至到彘地(今山西霍州),并将太子静(后为周宣王)藏于召穆公家中。暴动者后包围召穆公家,要求召穆公交出藏匿的太子,召穆公最终交出自己的儿子,其子遇害[14]

结果

编辑

共和行政

编辑

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出逃,无法继续执政。西周进入“共和行政”时代[15]。对于“共和行政”的掌权者,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召穆公周定公二相行政;二、共伯和摄行王政;三、共伯和摄政称王,召穆公、周定公参与行政,即“三卿共政”。“共和行政”下,暴动后的混乱局势逐渐被控制,西周王朝的王统得以延续[7]

王畿地区遭破坏

编辑

《诗经·大雅·桑柔》记载,暴动后,“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暴动不仅限于镐京地区,还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7]周宣王即位后,由于宫殿在暴动中已被焚毁,只得新作宫室[16]

影响

编辑

王权衰落

编辑

国人暴动后,西周与外族的战争更加频繁,且逐渐丧失优势。周王和臣属间的不信任加重,周王权威衰微。《诗经》中出现更多批评社会,通过对“天”的抨击表达对周王不满的诗歌[7]

社会变革

编辑

周宣王即位后,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不修籍于千亩”和“料民于太原”[14],可能涉及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的改变[7]。国人暴动对宗法制及原有社会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为两周的更大变革拉开序幕[7]

评价

编辑

孙作云认为:“国人暴动是农奴反领主阶级的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奴大起义。”[16]

郭沫若认为:“厉王是一个暴虐的君主,他任用荣夷公进行‘专利’,横征暴敛,虐待人民。所谓‘专利’,就是顽固地坚持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霸占山林川泽,不准平民利用谋生。”[8]

郝铁川认为:“厉王时期的彘之乱不是什么工商业者起义,也不是平民革命事件,而是王室和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一次内乱。”[17]

何凡认为:“国人暴动的性质不是平民对贵族的造反,而是诸侯公卿士大夫对周天子的挑战。”[18]

参考

编辑
  1. ^ 《国语·周语·邵公》 (汉语). 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 
  2. ^ 贾公彦. 《周礼义疏》. 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 
  3. ^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4: 148-149. 
  4. ^ 4.0 4.1 马文增. 清華簡《系年》首章新研——兼及“國人暴動”、“共和行政”問題. 殷都学刊. 2018, 39 (2): 26-29. doi:10.16140/j.cnki.ydxk.2018.02.006. 
  5. ^ 郝铁川. 西周的“国人”与“彘之乱”. 河南师大学报. 1984, 1: 39-42. 
  6. ^ 6.0 6.1 6.2 周厉王及其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cdmd.cnki.com.cn.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共和行政”问题研究. 
  8. ^ 8.0 8.1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9. ^ “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0. ^ 李学勤.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 芮良夫》(叁). : 145. 
  11. ^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2. ^ 国语. : 7.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ISBN 9787107347214. 
  14. ^ 14.0 14.1 14.2 周本紀. 《史記》 卷四.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15. ^ 太平御览》卷879引《竹书纪年》。
  16. ^ 16.0 16.1 孙作云. 《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17. ^ 《西周的“国人”和 “彘之乱”》. 河南师大学报. 1984, (1). 
  18. ^ 国人暴动性质辨析. 人文杂志. 198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