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面包树
太平洋面包树(学名:Artocarpus altilis),旧称面包树,又称面包果、罗蜜树、马槟榔、面磅树,夏威夷当地人称为 Ulu[1],属桑科桂木属。桂木属又名“波罗蜜属”,太平洋面包树的果实很像“菠萝蜜”水果,但是体积较“菠萝蜜”小,大约是一个手掌大小。
太平洋面包树 | |
---|---|
面包树果实 | |
叶片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属: | 桂木属 Artocarpus |
种: | 太平洋面包树 A. altilis
|
二名法 | |
Artocarpus altilis | |
异名 | |
|
太平洋面包树原产于新几内亚以及马来群岛,如今因人类传播而分布波利尼西亚,印度南部,加勒比地区等热带地区。成熟的果实呈现黄色,外型类似面包且可食用,因此而得名breadfruit tree(面包树),树木高可达10米以上。
桂木属(又称波罗蜜属)在过去有多种植物俗名皆被称面包树,以下仅介绍两种:
一种为实际意义上之面包树:太平洋面包树 breadfruit (Artocarpus altilis),旧称面包树,原产马来群岛至西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不结种子或仅有少量种子,以根茎扦插繁殖,果实坚硬,富含淀粉,可直接烘烤食用,口感优异,据称如加奶油的优质面包,并具有马铃薯般的风味,东南亚地区称该种为“富人的面包树”;该品种分布及广泛引进于南亚和东南亚,太平洋,加勒比海,中美洲,非洲等热带地区。历史典籍、小说作品记载的面包树皆为此种面包树,惟因树性怕冷,台湾难以越冬,故台湾并无分布或引进。
一种为台湾常见之面包树:面包树 Breadnut(Artocarpus treculianus),种源来自菲律宾,由达悟族与阿美族分别传入兰屿及花莲、台东种植,另有一说兰屿亦为产地,目前台湾皆为此种品种,果实有大量种子,果外皮有富含黏性的乳汁,无法直接烘烤食用,须以烹煮方式料理,口感差,东南亚地区称该种为“穷人的面包树”。该品种较耐寒,但实际分布范围并不大,仅于台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有引进种植。
形态
编辑太平洋面包树是常绿大型乔木,如果生长环境良好,它可以长到30米高。一般说起来,太平洋面包树的主干往往是笔直向上,基部还有“板根”的生长,再加上植株呈伞状,所以非常容易识别。
叶: 叶大小20~60厘米长、14~45厘米宽,叶形有许多变化。叶缘一般呈菱形、卵形或是宽卵形,但有的则是呈现羽状裂(全缘或是羽状浅裂至羽状中裂),所以又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不同种的植物。叶是属于厚纸质,上表面呈暗绿色且近光滑,下表面则为浅绿色且被毛茸;叶柄黄绿色,肉质,约有7~12厘米长;托叶一对,呈苞片状,卵形,初时为浅黄绿色,随着叶片的成长转为暗褐色,最后即脱落。
花: 种植后2–6年开始开花结果,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雄花为葇荑花序,棍棒状向下垂生,初为乳黄色,后转橘黄色。雌花为不整齐球状或椭圆状,初为淡黄色,后转为黄褐色,同株的雄花常先开放,雌花常生于雄花上方,又开花较迟,可以避开自花授粉的机会,
果: 果实是雌花序多花共同发育而成的集生果,为球形或略近椭圆形,直径约有10~20厘米长,每个果实包含30–68朵雌花。果皮具有黏稠汁液,果皮刚开始是绿色,后转黄色果实才可食用,可食部分为假种皮,但生长时温度若低于摄氏12度则会冻伤。果实常在果皮转为褐色时采收,两三天后果实就会变软、通常采收后五天到一周内食用是最好的,可以冷藏保存二到三周。
种子: 种子包藏在假种皮中,假种皮原先是白绿色,成熟时转为橘红色,可以食用。种子有硬壳,大小如花生,味道也像花生,可以煮过或烤过后剥去硬壳后食用。
用途
编辑太平洋面包树(无籽面包树breadfruit品种)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主食,玻里尼西亚人在航海探险时通常携带此树的根插,以便在其他海岛种植。
一棵大的太平洋面包树一年甚至可结200颗果,是食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其中一种。面包果的产季在夏季 6~9月间,果实成熟时外表像烤熟的面包一样的金黄色,掉落下来,果实中淀粉含量非常丰富,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后味道与面包和马铃薯相似。太平洋面包树虽然也可以在温带地区生长并结果,但是果实容易在未成熟时即掉落,不可食用。
太平洋面包树生长快速,木材材质轻软而粗,亦可供建筑,海岛居民以此为独木舟。
太平洋面包树的适应性极强,各种土质都可生长,在高温多湿及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更为健壮旺盛,叶大可遮荫,为广场、大庭园的优良遮荫树种,也有防尘、隔音效果。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张乐妍. 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解開百年誤會的奇幻旅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鍾國芳專訪. 科学月刊. 科学月刊. 2023-03-30 [202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