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麵包樹

桑科桂木属植物

太平洋麵包樹学名Artocarpus altilis),舊稱麵包樹,又稱麵包果、羅蜜樹、馬檳榔、麵磅樹,夏威夷當地人稱為 Ulu[1],属桑科桂木属。桂木屬又名「波羅蜜屬」,太平洋麵包樹的果實很像「菠蘿蜜」水果,但是體積較「菠蘿蜜」小,大約是一個手掌大小。

太平洋麵包樹
麵包樹果實
葉片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蔷薇目 Rosales
科: 桑科 Moraceae
属: 桂木属 Artocarpus
种:
太平洋麵包樹 A. altilis
二名法
Artocarpus altilis
異名
  • Morus papyrifera L.
  • Artocarpus altilis var. non-seminiferus (Duss) Fournet)
  • Artocarpus altilis var. seminiferus (Duss) Fournet
  • Artocarpus communis J.R.Forst. & G.Forst.
  • Artocarpus incisifolius Stokes [Illegitimate]
  • Artocarpus incisus (Thunb.) L.f.
  • Artocarpus incisus var. non-seminiferus Duss
  • Artocarpus incisus var. seminiferus Duss
  • Artocarpus laevis Hassk.
  • Artocarpus papuanus Diels [Illegitimate]
  • Artocarpus rima Blanco
  • Radermachia incisa Thunb. [Unplaced]
  • Saccus laevis Kuntze
  • Sitodium altile Parkinson ex F.A.Zorn

太平洋麵包樹原產於新幾內亞以及馬來群島,如今因人类传播而分布波利尼西亚印度南部,加勒比地区等热带地区。成熟的果实呈現黃色,外型类似麵包且可食用,因此而得名breadfruit tree(麵包樹),樹木高可達10公尺以上。

桂木屬(又稱波羅蜜屬)在過去有多種植物俗名皆被稱麵包樹,以下僅介紹兩種:

一種為實際意義上之麵包樹:太平洋麵包樹 breadfruit (Artocarpus altilis),舊稱麵包樹,原產馬來群島至西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不結種子或僅有少量種子,以根莖扦插繁殖,果實堅硬,富含澱粉,可直接烘烤食用,口感優異,據稱如加奶油的優質麵包,並具有馬鈴薯般的風味,東南亞地區稱該種為「富人的麵包樹」;該品種分布及廣泛引進於南亞和東南亞,太平洋,加勒比海,中美洲,非洲等熱帶地區。歷史典籍、小說作品記載的麵包樹皆為此種麵包樹,惟因樹性怕冷,台灣難以越冬,故台灣並無分布或引進。

一種為台灣常見之麵包樹:麵包樹 Breadnut(Artocarpus treculianus),種源來自菲律賓,由達悟族與阿美族分別傳入蘭嶼及花蓮、台東種植,另有一說蘭嶼亦為產地,目前台灣皆為此種品種,果實有大量種子,果外皮有富含黏性的乳汁,無法直接烘烤食用,須以烹煮方式料理,口感差,東南亞地區稱該種為「窮人的麵包樹」。該品種較耐寒,但實際分布範圍並不大,僅於台灣、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少數國家有引進種植。

形態 

编辑

太平洋麵包樹是常綠大型喬木,如果生長環境良好,它可以長到30公尺高。一般說起來,太平洋麵包樹的主幹往往是筆直向上,基部還有「板根」的生長,再加上植株呈傘狀,所以非常容易識別。

葉: 葉大小20~60公分長、14~45公分寬,葉形有許多變化。葉緣一般呈菱形、卵形或是寬卵形,但有的則是呈現羽狀裂(全緣或是羽狀淺裂至羽狀中裂),所以又常常會被誤認為是不同種的植物。葉是屬於厚紙質,上表面呈暗綠色且近光滑,下表面則為淺綠色且被毛茸;葉柄黃綠色,肉質,約有7~12公分長;托葉一對,呈苞片狀,卵形,初時為淺黃綠色,隨著葉片的成長轉為暗褐色,最後即脫落。

花: 種植後2–6年開始開花結果,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棍棒狀向下垂生,初為乳黃色,後轉橘黃色。雌花為不整齊球狀或橢圓狀,初為淡黃色,後轉為黃褐色,同株的雄花常先開放,雌花常生於雄花上方,又開花較遲,可以避開自花授粉的機會,

果: 果實是雌花序多花共同發育而成的集生果,為球形或略近橢圓形,直徑約有10~20公分長,每個果實包含30–68朵雌花。果皮具有黏稠汁液,果皮剛開始是綠色,後轉黃色果實才可食用,可食部分為假種皮,但生長時溫度若低於攝氏12度則會凍傷。果實常在果皮轉為褐色時採收,兩三天後果實就會變軟、通常採收後五天到一週內食用是最好的,可以冷藏保存二到三週。

種子: 種子包藏在假種皮中,假種皮原先是白綠色,成熟時轉為橘紅色,可以食用。種子有硬殼,大小如花生,味道也像花生,可以煮過或烤過後剝去硬殼後食用。

用途 

编辑

太平洋麵包樹(無籽麵包樹breadfruit品種)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主食,玻里尼西亚人在航海探险时通常携带此树的根插,以便在其他海岛种植。

一棵大的太平洋麵包樹一年甚至可结200颗果,是食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其中一种。麵包果的產季在夏季 6~9月間,果實成熟時外表像烤熟的麵包一樣的金黃色,掉落下來,果实中淀粉含量非常丰富,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后味道与面包和马铃薯相似。太平洋麵包樹雖然也可以在溫帶地區生長並結果,但是果實容易在未成熟時即掉落,不可食用。

太平洋麵包樹生長快速,木材材質輕軟而粗,亦可供建築,海島居民以此為獨木舟。

太平洋麵包樹的適應性極強,各種土質都可生長,在高溫多濕及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更為健壯旺盛,葉大可遮蔭,為廣場、大庭園的優良遮蔭樹種,也有防塵、隔音效果。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張樂妍. 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解開百年誤會的奇幻旅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鍾國芳專訪.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 2023-03-30 [202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中文(臺灣)).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