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奔龙属(学名:Oryctodromeus)意为“挖掘的奔跑者”,是鸟臀目的一属,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东南部的Blackleaf组地层、蒙大拿州东南部的Wayan组地层,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约9,500万年前。掘奔龙是种行动敏捷的小型恐龙,也是第一个发现有穴居生活证据的恐龙。

掘奔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森诺曼阶
洞穴掘奔龙的想像图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奇异龙科 Thescelosauridae
属: 掘奔龙属 Oryctodromeus
Varricchio et al, 2007
模式种
洞穴掘奔龙
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

Varricchio et al, 2007

概述

编辑

掘奔龙的正模标本(编号MOR 1636a)发现于Blackleaf组地层,是一个成年个体的部分骨骼,包含以下部分:前上颌骨、部分脑壳、3节颈椎、6节背椎、7节荐椎、23节尾椎肋骨肩带、前肢(缺乏手掌)、两个胫骨、一个不完整的腓骨、一个跖骨。除此之外,还发现两个幼年个体的标本(编号MOR 1636b),体型大约是正模标本的55%到65%之间。掘奔龙的尾巴缺乏骨化肌腱,与大部分鸟脚类恐龙不同,但这特征却适合牠们的穴居生活。掘奔龙的颌部、前肢、骨盆、尾巴有许多特化特征,有助于牠们挖筑洞穴、在洞穴中生活[1]

近年在蒙大拿州的Wayan组地层,发现数个部分身体骨骼[2]。掘奔龙最初被认为尾巴缺乏骨化肌腱。但根据这些蒙大拿州化石,证实掘奔龙的背部、荐骨、尾巴具有厚的骨化肌腱。研究人员认为,这代表有骨化肌腱的恐龙,其相关部位的动作可能相当灵活,不同于过去的理论[2]

研究人员指出,与鼹鼠针鼹袋熊等善于挖掘的穴居动物相比,掘奔龙的前肢挖掘洞穴能力较差。相反地,掘奔龙的四肢使牠们既可快速奔跑,又具初步的挖掘能力,如同今日的土狼豚鼠鬣狗、以及兔子。由于掘奔龙是二足恐龙,前肢的挖掘能力,并不影响后肢的奔跑能力[1]

研究人员同时提出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发现掘奔龙位于真鸟脚类的基底位置,并是奔山龙西风龙的近亲,这三个属都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蒙大拿州。奔山龙与西风龙也具有可能适合穴居生活的特征,例如宽广的口鼻部。此外,奔山龙的标本也发现于类似的地层状态,显示牠们也有可能是穴居动物[1]。早在1998年,罗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便提出德林克龙可能是穴居恐龙,德林克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怀俄明州,同样属于棱齿龙类[3]

穴居证据

编辑

掘奔龙的三个标本被发现于掩埋在地里的洞穴。这三个标本聚集在洞穴中、关节脱落,显示牠们是死在这个洞穴中。洞穴的内部充满,因此现在形成内部为砂岩,外部包覆者泥岩黏土岩的状态。

这个洞穴长约2米,宽70公分,有两个弯道,洞穴的大小与宽度符合成年掘奔龙的体型。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洞穴连接者数个小型的圆柱状砂岩,直径只有数公分宽,可能是由共生的小型穴居动物挖掘而成[4][5][6]

古生物学

编辑

如同其他帕克氏龙科恐龙,掘奔龙是种小型、行动敏捷的植食性恐龙。研究人员根据其挖掘洞穴与善于奔跑的特性,将模式种命名为洞穴掘奔龙O. cubicularis)。成年掘奔龙的身长可达2.1米,重量达22到32公斤;幼年掘奔龙的身长约1.3米。由于同时发现成年与幼年的化石,科学家认为掘奔龙可能具有亲代养育现象,或是成年掘奔龙会挖掘洞穴以养育幼年个体。从幼年掘奔龙的体型,显示牠们有长时期的亲代养育阶段[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英文)Varricchio, David J.; Martin, Anthony J.; and Katsura, Yoshihiro. First trace and body fossil evidence of a burrowing, denning dinosaur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274: 1361–1368 [2007-03-22]. doi:10.1098/rspb.2006.044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24). 
  2. ^ 2.0 2.1 Krumenacker, L. J., 2010. Chrono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mid-Cretaceous Wayan Formation of eastern Idaho,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Oryctodromeus specimens from Idaho. BYU MS thesis."
  3. ^ (英文)Buchholz, Peter. Drinker and burrowing. 1998-03-16 [200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4. ^ (英文)Hecht, Jeff; Jeff Hecht. Dinosaur digger found in its own burrow. News Service (New Scientist.com). 2007-03-21 [200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英语). 
  5. ^ (英文)Owen, James; James Owen. Digging Dinosaur Discovered Inside Fossil Den.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03-21 [200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7). 
  6. ^ (英文)Asteroid may have forced dinosaur to dig. Science & Nature (The Australian: Keeping the Nation Informed). 2007-03-22 [200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