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达1911年式7.5毫米野战炮

斯柯达1911年式7.5毫米野战炮(英语:Škoda 7.5 cm d/29 Model 1911)是奥匈帝国斯柯达公司为了外销中华民国而制造的野战炮,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最后未能交货,而是辗转在几个欧洲国家使用,并服役至1930年代。

7,5 cm polní kanón d/29 vzor 1911
布拉格军事历史研究所展示的斯柯达1911年式野战炮
类型野战炮
原产地 奥匈帝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14-1938
使用方 奥匈帝国
 意大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中华民国
参与战争/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斯柯达公司
研发日期1900年代-1911
生产商斯柯达公司
生产日期1913-1914
制造数量不明,但小于100
基本规格
重量925千克(2,039英磅)
枪管长度2.175米(85.6英寸)(29倍径)

炮弹6千克(13磅)
口径75毫米(3.0英寸)
后膛水平滑锲式炮闩
后坐力液气压复合式制退复进机
载具单柱炮架
射击仰角-8° 至 +16°
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7度
枪口初速520 m/s(1,700 ft/s)
最大射程6,000米(6,600 yd)

简介

编辑

20世纪初,奥匈帝国军队已经决定采用更先进设计的现代化后膛装填速射炮取代19世纪末研制的野战炮,为了军方的需求,斯柯达公司位于比尔森的工厂在1900至1904年间研制出多款原型样炮供奥匈帝国陆军测试,然而奥匈帝国军方高层的政治斗争,使得帝国炮兵更换新火炮的进度遭到推延。政治斗争的也连带影响到替换版本的火炮选材,在材料特性上已经不如现代碳钢与镍钢的钢青铜德语Stahlbronze仍然被奥匈帝国军方选用为火炮炮管材料。

不过,斯柯达所产制的现代化火炮被东方的清朝军人所注意,在1911年时,清朝军方下订了若干原型炮进行测试,斯柯达代号K/1911。K/1911的技术原型为奥匈帝国在1907年服役的M.05式8公分野战炮英语8 cm FK M. 5,它纳入了现代化火炮的所有技术,包括镍钢制炮管、使用弹簧蓄能开阖的水平滑锲式炮闩、液压弹簧混合式制退复进机、甚至配备有戈尔兹公司英语Goerz (company)制造的周视望远镜,可进行视距外间接曲射炮击。斯柯达将原型炮送达中国,并在当地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后,1913年袁世凯执政的北京国民政府肯定此门炮的价值,认为它在性能上和之前采购的德国野炮差距不大,但价格比德国炮要便宜,采购预算是运用善后大借款获得的资金向奥匈帝国订购了此型火炮,数量不明,中国称之为史高达野炮。北京政府在1913年与1914年分别向斯柯达订购过火炮,1913年的订单纪录目前尚未被发掘,1914年的订单包括24门K/1911、48门75毫米山炮、18门105毫米榴弹炮、18门150毫米榴弹炮。

1913年签订的第一批订单在1914年完成,由巴伐利亚号轮船运输。在船只经过拿坡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与奥匈帝国宣战的敌对国,意大利扣押船只之后,夺取了这些火炮,在意大利这批火炮称为“13式7.5公分野战炮”(7,5 cm Vz. 13),第二批生产的火炮有24门,因一战白热化,奥匈帝国极度缺乏火炮武器的情况下毁弃订单,将火炮编入部队使用,称为“11式火炮”(Kanony vz.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残存的1911年式野战炮移交给捷克斯洛伐克陆军,在1938年还有6门作为库存兵器储备,目前在布拉格军事历史研究所搜藏了自斯柯达工厂转移的2门。另外幸存的1911年式是由罗马尼亚掳获的奥匈帝国战利品,在罗马尼亚国家军事博物馆与默勒谢什蒂纪念陵展示。

照片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