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棨(1910年5月26日—1985年7月4日),字戟门,台中丰原人,长老会基督徒,毕业于第一届台北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系,之后又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在台大地质学系任教其间,着手探勘台湾全岛及澎湖群岛之第四纪地层,他的代表作《台湾地形》奠定了台湾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础,被誉为“台湾地质第四纪之父”,是台湾地质学研究的重要人物[1]:197

早年

编辑

1910年,林朝棨出生于台中丰原圳寮[2],家中五男一女,林氏排行第四[3]:53。父亲林慈为当地望族,是中部地区早期的基督徒[3]:53,其父持家甚严,从小就用跑步、游泳等严格的体能训练,来锻炼他和兄弟们的体魄和意志。1917年入丰原公学校(今丰原国小)就读[2]。1923年3月,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以日本人为主的台中州立第二中学校(今台中二中),是班上仅有的两位台湾人之一[3]。1928年考进台北高等学校,就读理科乙类[3]。林氏在高校期间因住在台北大桥头附近,参加附近的大稻埕教会,积极投入教会主日学及布道事工。此外,也参与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聚会,结识了日本地质学家早坂一郎,决心投入地质方面的研究[3]

1931年高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直升台北帝国大学理学部地学科地质研究古生物学教室,成为第一届地质系唯一的学生。接受早坂一郎、富田芳郎丹桂之助金子寿卫男等人的指导。1933年,他完成第一篇日文论文〈台湾哺乳类化石产出状态〉。这时期,林朝棨租屋于板桥,每天清晨五时搭乘板桥—新店之早班“五分仔车”(小型火车),在公馆站下车到校,放学后继续留校研读,晚上十时才返回板桥。当时他的室友为黄彰辉,每周日一大早,林朝棨与室友等人到附近的板桥教会做礼拜,并协助康清涂传道师牧会。1934年3月底,林朝棨以《台中州丰原郡第三纪初期和冰河期生成之地层学研究》毕业论文得台北帝国大学理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副手一年[3]

1934年4月10日,林朝棨在台南太平境教会与吴嫣嫣结婚,典礼由巴克礼牧师主持。1935年,林朝棨于台阳矿业株式会社担任地质师,对当时的矿业资源及地质进行详细的探勘工作,相关的论文发表迄今仍是重要文献[3]

中年经历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省为开发南洋资源,加强征调地质学者进行探勘。早坂一郎为了避免林朝棨遭到军队调派,于1937年引介他出任满州国新京工矿技术院(后改名新京工业大学)教授。1939年转赴华北政务委员会统治下的北平,在日本控制下的北平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教地球科学[3]。二战后,于1946年7月回到台湾,应时任省立台中师范学校(今国立台中教育大学)的好友洪炎秋之邀,担任该校教务主任之职[3]。1947年1 月,改任教于台湾大学地质系[3],戮力将日治时期的日文地质文献翻译成中文,使得学术承传不致于中断。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林朝棨曾两度被借调至政府部门任事。1949年及1952年4月两次借调至台湾省政府建设厅任专务委员兼矿物科长。在台大期间他也开始探勘台湾全岛及澎湖群岛之“第四纪”地层,从此奠定台湾“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为其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3]

终战之初,台湾受国语教育的地质系学生尚未毕业,因此,石油公司、电力公司有技术方面的问题常需要林朝棨协助。林朝棨接受台电总工程师孙运璿邀请,协助埔里雾社万大水库等水库的建设[3]。孙运璿原有播给车马费给林朝棨,但林氏以教授已有薪俸可领,坚持仅收取电力公司职员日薪30元台币[4]。后来有陆续参与了奥万大坝、雾社坝、泷见坝等水坝设计,小梅、竹头崎、宝山、出矿坑等油田之调查与大溪煤田、三峡煤田、澳底煤田之勘测等诸多公共工程[4]。在翡翠水库兴建时,各方质疑其安全性,林朝棨以其对该处地质的深入了解及参与多处发电用水坝的专业经验,为地质方面的安全及水库寿命做保证,且表示愿意义务参加建设,担任地质顾问,促使攸关大台北地区数百万人口用水的重大工程顺利通过[4]

相传林氏常接济许多从大陆来台、昔日他任教大陆时的学生,那些学生刚来到台湾,举目无亲,就住在林朝棨的家中,一个小小的日本房屋,挤了三、四十个人,这让林朝棨的经济一直不是很宽裕,七个孩子中,有时最多四、五个同时读大学,每次注册,林朝棨夫人都必须出去借钱。

林朝棨曾拯救卷入二二八事变吴振武[5]

学术成就

编辑

1963年林朝棨以《台湾之第四纪》论文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该论文利用碳十四定年法建立各地第四纪地层序,奠定台湾本岛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石再添更因此尊称为“台湾第四纪之父”[3]。林朝棨的探勘行动也推动了考古学及生物学的进展,1978年发现台东长滨文化遗址,为台湾考古学上第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后来又发现十三行遗址番仔园遗址鹅鸾鼻遗址等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3]

1968年,台湾渔船在东沙群岛附近捞获翁戎螺,此为台湾首次发现。1969年又捞获三枚活体。林朝棨教授鉴定后确认为龙宫翁戎螺[6]。1970年成立中华民国贝类学会,系统化推广贝类学,至今该学会仍进行贝类中文订名与台湾贝类图鉴编纂[3]

1977年从台大退休前,林朝棨编写了《台湾地形》、《台湾地质》、《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的《地球科学》等集大成的著作, 对台湾地质学界有重大贡献[3]

晚年

编辑

林朝棨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仍在病魔缠身中奋力完成了33篇学术著作。1985年7月4日凌晨逝世[3]

家庭

编辑

妻子吴嫣嫣女士毕业于长荣女中,两人育有三子四女[3]

著作

编辑
  • 《台湾地形》 林朝棨纂修 林熊祥、李腾岳监修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57年
  • 《台湾地质》 林朝棨、周瑞炖合编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74年

相关词条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