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荫伯言,又字葛君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祖籍宁国府宣城县

曾祖时移籍江苏。出身诗书家庭,由母亲候芝启蒙。十八岁时,梅曾亮在锺山书院拜姚鼐为师,与管同方东树刘开姚莹,并称姚门高第弟子[1]。二十九岁时入吴鼒的扬州唐文馆。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县,因考虑到赡养父母不便,没有赴任。先后为邓廷桢陶澍幕僚。援例为户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归,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咸丰二年冬,回到家乡上元。不久太平军祸起,避难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总督杨以增,被安顿在河督节署之清晏园。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杨以增积劳成疾,卒于南河节署,梅曾亮痛苦万分,“抚尸恸而无泪”。二十四天后,咸丰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

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北京二十余年间逐渐成为了桐城派唯一常驻京城的人,许多人都登门向他求教作文之法[2]曾国藩亦深受其影响了[3]。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延伸阅读

编辑

[]

 清史稿/卷486》,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注释

编辑
  1. ^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称:“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着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
  2. ^ 邵懿辰《半岩庐遗文》曰:“余曩居京师,私幸得交湖湘间士大夫如曾侍郎诸公,皆魁垒杰特、嗜古博学,……梅郎中用文术友教京师,月一再会。余与君及曾侍郎先后与会,游处近十年,相得极欢。”冯志沂《微尚斋文集》亦记,当时梅曾亮在京师“以古文词提倡后学,一时京朝官如诸暨余小坡、桂林朱伯韩、新城陈懿叔、马平王定甫诸子,时时载酒从先生游。余亦厕其末,执后进礼。”
  3. ^ 朱琦在《柏树山房文集书后》一文中将曾国藩列为梅曾亮的“徒友”。咸丰五年,曾氏致吴敏树信中否认此事,“往在京师,雅不欲溷入梅郎中之后尘。”曾国藩曾对幕僚赵烈文表示,年轻时见梅曾亮以古文名重京师,“心独不肯下之”,“今日复番视梅伯言之文,反觉有过人处,往日之见,多客气耳”。(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